研究显示6月至8月为食品谣言高发期
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这也是该系列年度报告的第四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要编撰的这部报告提出:微博“国家队”异军突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齐发力,在微博舆论场尝试主导“微话语权”。蓝皮书同时对2012年出现的谣言进行了分析。
媒体微博总数突破11万
蓝皮书介绍,人民日报开通微博法人账号@人民日报,粉丝数持续增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也在微博舆论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认证的媒体微博总数已经突破了11万个。
据悉,2012年下半年中国微博总访问次数达到155.56亿次,总页面浏览量达到739.85亿次,总访问时长达到15.18亿小时。微博在信息活跃度方面虽然落后于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网络购物、博客空间等网络应用,但已超过社区论坛、社交网站、主流媒体网站以及音乐网站、文学网站等多项应用。
社会治安谣言占比较多
蓝皮书把谣言分成硬谣言和软谣言,其中,与灾难、治安、食品、财经、政策法规、政治外交、官员腐败等有关的谣言,直接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可以视作硬谣言;与娱乐体育相关,主要作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资的谣言则是软谣言。另有一部分科技健康和民生谣言,影响程度介乎两者之间。在蓝皮书统计的671条谣言中,近六成是硬谣言,超两成是软谣言,另有不到两成的谣言介乎两者之间。
据蓝皮书统计,社会治安谣言占16.1%,民生谣言占11.3%。财经谣言有74条,占11.0%,其中超过四成涉及股市,另有一成涉及楼市。与政策法规相关的谣言占6.7%,其中一半以上都和交通法规有关,包括“高清探头查违规”、“副驾驶不系安全带要罚款”等。体育谣言占6.4%,科技健康谣言占6.3%,另外政治外交谣言还占5.2%。
蓝皮书特别指出,2012年和食品有关的谣言占全年谣言的6.7%,共有209篇媒体报道。食品谣言的爆发具有周期性,6月至8月的收成时节是高发期。
微博为主要传播渠道
蓝皮书指出,发生在中国的617条谣言中,有354条提到了谣言的发生地。其中,有45条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出现频率最高的省份(20次以上)有3个,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另有将近一半左右的谣言出现在地级市、县或乡镇。
在671条谣言中,有461条提及谣言的传播渠道。超过1/3的谣言以微博为主要传播渠道。
在671个案例中,司法机关介入的有89个,占13.3%。
专家表示,透过谣言看到的是中国民众内心深处与日俱增的担忧与恐慌,以及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社会公信力的下降是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余建斌)
媒体微博总数突破11万
蓝皮书介绍,人民日报开通微博法人账号@人民日报,粉丝数持续增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也在微博舆论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认证的媒体微博总数已经突破了11万个。
据悉,2012年下半年中国微博总访问次数达到155.56亿次,总页面浏览量达到739.85亿次,总访问时长达到15.18亿小时。微博在信息活跃度方面虽然落后于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网络购物、博客空间等网络应用,但已超过社区论坛、社交网站、主流媒体网站以及音乐网站、文学网站等多项应用。
社会治安谣言占比较多
蓝皮书把谣言分成硬谣言和软谣言,其中,与灾难、治安、食品、财经、政策法规、政治外交、官员腐败等有关的谣言,直接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可以视作硬谣言;与娱乐体育相关,主要作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资的谣言则是软谣言。另有一部分科技健康和民生谣言,影响程度介乎两者之间。在蓝皮书统计的671条谣言中,近六成是硬谣言,超两成是软谣言,另有不到两成的谣言介乎两者之间。
据蓝皮书统计,社会治安谣言占16.1%,民生谣言占11.3%。财经谣言有74条,占11.0%,其中超过四成涉及股市,另有一成涉及楼市。与政策法规相关的谣言占6.7%,其中一半以上都和交通法规有关,包括“高清探头查违规”、“副驾驶不系安全带要罚款”等。体育谣言占6.4%,科技健康谣言占6.3%,另外政治外交谣言还占5.2%。
蓝皮书特别指出,2012年和食品有关的谣言占全年谣言的6.7%,共有209篇媒体报道。食品谣言的爆发具有周期性,6月至8月的收成时节是高发期。
微博为主要传播渠道
蓝皮书指出,发生在中国的617条谣言中,有354条提到了谣言的发生地。其中,有45条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出现频率最高的省份(20次以上)有3个,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另有将近一半左右的谣言出现在地级市、县或乡镇。
在671条谣言中,有461条提及谣言的传播渠道。超过1/3的谣言以微博为主要传播渠道。
在671个案例中,司法机关介入的有89个,占13.3%。
专家表示,透过谣言看到的是中国民众内心深处与日俱增的担忧与恐慌,以及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社会公信力的下降是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余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