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着5000年前至2000多年前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中华先贤对人类生、老、病、死的思考、实践与总结。《黄帝内经》开篇即记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向懂得天地大自然规律的医师岐伯提出的第一个关于生、老、病、死的问题:“我听说上古的人,每个人均活到100岁以上,而且生活都能自理。而今时的人,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难道说现在的世界变了吗?人类将从我们这一代灭亡了吗?”
对于黄帝提出的问题,岐伯回答说,上古先民中绝大多数是知晓道理的人,他们效法与顺应天地大自然的规律,吃饭、饮酒有节制,起居循常规,每天工作、劳动与运动但不过度,所以他们的身体与精神均健康和谐,从而享尽天年,活到100岁以上才寿终正寝。
接着,岐伯进一步分析,现在的人与上古的人生活方式不同,他们把酒当水喝,把错误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常态,醉酒后还要行房事,为满足一时的欲望而耗竭自身的真精,不知道爱护和保持体内的精气,不懂得按照时空规律去御养自己的元神,只图及时行乐,完全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又起居颠倒,夜晚不睡觉,白昼不起床,所以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
对照当今社会某些出门电梯、出行汽车,以车代步,饮食无度,腰粗肚大的中年人,他们爬一下坡就气喘,提一桶矿泉水就闪了腰,摔一跤就骨折,甚至打一个喷嚏也可能椎间盘突出……不就是“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的典型代表吗?
岐伯明了黄帝向他咨询上述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要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的今时之人找到回归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健康良方。岐伯说,上古通晓天地大自然规律的圣贤之人,在给民众进行健康教育时,均反复强调,易引发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邪风和易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感冒与引发身体原有疾病加重的邪风都一定要及时避免。同时,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的心要恬静、淡定,心无杂念,心像宇宙一样的空灵,这样,真气就会顺从人的形神自然规律在体内运行流动,精神饱满而不外散。如果我们认真做好了以上两点,疾病会从哪里产生呢?
岐伯阐述了完整的健康标准,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总和,同时指明了养生才是人类获得健康、保持健康最重要的途径。养生如防火,治病如救火,从整体而论,防火与救火,孰重孰轻不言自明。故中医学历来强调以养生为首务,即所谓“上工治未病(养生保健),中工治欲病(调理亚健康),下工治已病(医疗干预)”。中医养生,包括生理的保健与营养,心理的疏导与调养,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如岐伯所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与当今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如出一辙。前者由中华先祖提出,历经5000年的时空检验而不衰。 (金世明)
对于黄帝提出的问题,岐伯回答说,上古先民中绝大多数是知晓道理的人,他们效法与顺应天地大自然的规律,吃饭、饮酒有节制,起居循常规,每天工作、劳动与运动但不过度,所以他们的身体与精神均健康和谐,从而享尽天年,活到100岁以上才寿终正寝。
接着,岐伯进一步分析,现在的人与上古的人生活方式不同,他们把酒当水喝,把错误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常态,醉酒后还要行房事,为满足一时的欲望而耗竭自身的真精,不知道爱护和保持体内的精气,不懂得按照时空规律去御养自己的元神,只图及时行乐,完全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又起居颠倒,夜晚不睡觉,白昼不起床,所以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
对照当今社会某些出门电梯、出行汽车,以车代步,饮食无度,腰粗肚大的中年人,他们爬一下坡就气喘,提一桶矿泉水就闪了腰,摔一跤就骨折,甚至打一个喷嚏也可能椎间盘突出……不就是“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的典型代表吗?
岐伯明了黄帝向他咨询上述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要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的今时之人找到回归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健康良方。岐伯说,上古通晓天地大自然规律的圣贤之人,在给民众进行健康教育时,均反复强调,易引发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邪风和易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感冒与引发身体原有疾病加重的邪风都一定要及时避免。同时,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的心要恬静、淡定,心无杂念,心像宇宙一样的空灵,这样,真气就会顺从人的形神自然规律在体内运行流动,精神饱满而不外散。如果我们认真做好了以上两点,疾病会从哪里产生呢?
岐伯阐述了完整的健康标准,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总和,同时指明了养生才是人类获得健康、保持健康最重要的途径。养生如防火,治病如救火,从整体而论,防火与救火,孰重孰轻不言自明。故中医学历来强调以养生为首务,即所谓“上工治未病(养生保健),中工治欲病(调理亚健康),下工治已病(医疗干预)”。中医养生,包括生理的保健与营养,心理的疏导与调养,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如岐伯所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与当今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如出一辙。前者由中华先祖提出,历经5000年的时空检验而不衰。 (金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