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婴幼儿乳粉复兴任重道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80%~90%被洋奶粉占据。6月20日,国务院转发九部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意见》,再次高调整顿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
“国外月亮未必比国内圆” 6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举行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媒体座谈会,发布了一系列数字,试图证明一点: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营养和安全方面,“国外月亮未必比国内圆”。
座谈会发布数据称,2011年~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全国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及全部品种的产品进行风险监测,累计监测国内生产(含国外品牌国内加工)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12082个,发现问题样品93个,问题检出率为0.77%。而对2012年3813批次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测中,检出不合格批次43个,占总数的1.13%,涉及产品80.95吨。
去年,国家质检总局还按照婴幼儿配方乳粉7大类58个指标的标准,对110个国内企业品牌(包括外置在华企业品牌)和140个进口原装品牌产品进行了比较监测,结果显示,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在质量安全指标和营养指标上与进口产品没有明显差异。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座谈会上表示,由此可见,因对国内产品丧失信心而到境外采购国外产品,没有必要。
进步背后难掩尴尬 在此次媒体座谈会上,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巡视员王锋介绍,2008年~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支持改造完善3000多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支持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为重点的60多个乳制品项目生产条件改善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目前,我国100头以上规模奶牛养殖场比重为35%,机械化挤奶率为90%,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15.5个和39个百分点。全国共有持证奶站1.3万个,比2008年减少6890个。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建成了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为30万头高产泌乳牛提供优质苜蓿草。
然而,一系列进步的背后仍有掩饰不了的尴尬。目前,我国百头以上规模养殖的比重仍然只有35%。据农业部监测,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100家主要乳品企业共有自建牧场240多家,自有奶源占全部奶量的11.2%,虽然较2008年增加了1倍,但与美国等乳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巨大。
过程监管重于结果监测 媒体座谈会透露,今后婴幼儿配方乳粉将参照药品管理模式监管,并用前所未有的力度淘汰落后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说,从今年6月1日至9月30日,多部委将联合开展为期4个月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项目)审核清理工作,加强对建设项目起始规模、出资人必备条件、配套奶源基地等方面的清理审核,淘汰不达标的企业(项目),同时加快在全行业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GMP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准入、全程监管和企业退出制度。
同时,两年内我国将停止审批新建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项目,非兼并重组的改扩建项目也同时终止审批。
然而,这种“重拳”加“组合拳”的监管模式,仍然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有专家表示,国家食药总局有关负责人在媒体座谈会上强调突出企业首负责任的同时,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介绍太少。
这位专家表示,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就暴露出我国对奶粉质量过程监管的软肋。政府的监管责任应着力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而不是强调对产品和结果的监测。在国际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仅用于对行业政策的调整,不作为监督执法的依据。2012年,我国已制修订并公布了68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在安全性指标上,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标准已与国际标准衔接,在营养标准方面也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还有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以无标准为由推卸责任。
“食品安全监督队伍应沉到生产一线去执法,不能等到末端监测发现问题,再采取罚款、下架等补救措施。”这位专家说,要改变很多消费者对我国奶制品不信任的现象,就要增加政府监管的透明度,“只要把情况摆清楚,老百姓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张昊)
“国外月亮未必比国内圆” 6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举行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媒体座谈会,发布了一系列数字,试图证明一点: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营养和安全方面,“国外月亮未必比国内圆”。
座谈会发布数据称,2011年~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全国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及全部品种的产品进行风险监测,累计监测国内生产(含国外品牌国内加工)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12082个,发现问题样品93个,问题检出率为0.77%。而对2012年3813批次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测中,检出不合格批次43个,占总数的1.13%,涉及产品80.95吨。
去年,国家质检总局还按照婴幼儿配方乳粉7大类58个指标的标准,对110个国内企业品牌(包括外置在华企业品牌)和140个进口原装品牌产品进行了比较监测,结果显示,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在质量安全指标和营养指标上与进口产品没有明显差异。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座谈会上表示,由此可见,因对国内产品丧失信心而到境外采购国外产品,没有必要。
进步背后难掩尴尬 在此次媒体座谈会上,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巡视员王锋介绍,2008年~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支持改造完善3000多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支持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为重点的60多个乳制品项目生产条件改善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目前,我国100头以上规模奶牛养殖场比重为35%,机械化挤奶率为90%,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15.5个和39个百分点。全国共有持证奶站1.3万个,比2008年减少6890个。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建成了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为30万头高产泌乳牛提供优质苜蓿草。
然而,一系列进步的背后仍有掩饰不了的尴尬。目前,我国百头以上规模养殖的比重仍然只有35%。据农业部监测,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100家主要乳品企业共有自建牧场240多家,自有奶源占全部奶量的11.2%,虽然较2008年增加了1倍,但与美国等乳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巨大。
过程监管重于结果监测 媒体座谈会透露,今后婴幼儿配方乳粉将参照药品管理模式监管,并用前所未有的力度淘汰落后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说,从今年6月1日至9月30日,多部委将联合开展为期4个月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项目)审核清理工作,加强对建设项目起始规模、出资人必备条件、配套奶源基地等方面的清理审核,淘汰不达标的企业(项目),同时加快在全行业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GMP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准入、全程监管和企业退出制度。
同时,两年内我国将停止审批新建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项目,非兼并重组的改扩建项目也同时终止审批。
然而,这种“重拳”加“组合拳”的监管模式,仍然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有专家表示,国家食药总局有关负责人在媒体座谈会上强调突出企业首负责任的同时,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介绍太少。
这位专家表示,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就暴露出我国对奶粉质量过程监管的软肋。政府的监管责任应着力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而不是强调对产品和结果的监测。在国际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仅用于对行业政策的调整,不作为监督执法的依据。2012年,我国已制修订并公布了68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在安全性指标上,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标准已与国际标准衔接,在营养标准方面也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还有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以无标准为由推卸责任。
“食品安全监督队伍应沉到生产一线去执法,不能等到末端监测发现问题,再采取罚款、下架等补救措施。”这位专家说,要改变很多消费者对我国奶制品不信任的现象,就要增加政府监管的透明度,“只要把情况摆清楚,老百姓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张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