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大学和学者
大楼,大树,大师,大气,学者应该具备四个条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层面做到明德,知识层面做到亲民,完善学生层面做到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大在于“大楼”、“大树”、“大师”、“大气”,而最终这一切是为了学习、学术和学生;学者应当是学科里的德才兼备者,应当具备独特的风范——当一门学问或者技术上升到学科的高度时,就必然有它传播与继承的场所和载体,笔者认为大学是学科弘扬专业知识的最佳载体,而学者则是维系学科命脉的主要载体。
大学的重心要落实在“学”字上
大学在古代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四书》中《大学》一书,它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而成书,是讲修德与治国之间关系的篇章。二就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现在的大学显然和后者意义相近,泛指高等学校。但笔者往往愿意用《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语句来形容大学。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指的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它表明了大学至少应该帮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层面的进步。
一是道德层面做到“明德”。大学是各种学科传播高等专业知识的场所,然而比起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弘扬道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