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特别关注
编号:12374144
不回家看父母,心中没根(热点聚焦)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9日 生命时报 2013.07.09
不回家看父母,心中没根(热点聚焦)

     重家庭的社会才和谐 爱爸妈的孩子最善良

    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列入其中。有网友感慨:“多少异乡游子,远行寻梦,念千里之外,二老鬓白,能有几人不牵挂?无休止的加班,难落实的休假,又有几人常回家?莫让空巢待养,成人生之憾。”

    真有那么多子女不常回家看父母吗?《生活新报》调查发现,86.6%的受访者一年只回家一次。《山西晚报》官方微信调查显示,不回家是因为“没时间”,“回家频率高了,饭碗就没了”。《重庆晨报》则调查发现,四成人希望多赚钱给父母。但北京市芍药居社区一位“空巢老人”告诉记者:“我最想见到的,不是孩子从美国寄来的钱,而是那张熟悉的脸。只有拉着孩子的手,感受他的呼吸,我才觉得踏实。”

    “漂族”年轻人不回家,有诸多客观理由。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韩布新研究员认为,不少单位对业绩考核很严,许多人连探亲假都不敢休。回家车票难买,开销大,为了礼数还不得不走亲访友,陪父母的时间捉襟见肘。最关键的是,亲情观念与过去不同了。以前长年累月不通消息,让人归心似箭;现在可随时通过电话、视频沟通,回家看父母变得没那么急切。但老人的思念很难寄托在一根网线上,年轻人要意识到并付诸行动。

    中国心理学会会士委员会主任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侃教授认为,为“孝”立法,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一,中国传统道德讲究修身齐家,家庭被摆在第一位,不孝顺父母的人不被主流社会接受。但在新时期,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人人为事业打拼,忽视家庭与父母。其二,人的感情是相互的,父母不慈,儿女方才不孝。许多家长不尽心照料子女,或家教简单粗暴,缺乏心灵沟通。孩子对父母缺乏信任和归属感,长大就出现不愿回家,见父母没话说的尴尬局面。”

    “重视家庭,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基石。”张侃说。瑞典、芬兰等国都立法规定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接触时间和次数等。张侃认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个人回报亲恩的过程,也是社会良性循环所必需的。法律给老年人表达精神诉求的机会,是社会的进步。

    许多时候,子女并不缺乏常回家看看的意愿,而是缺乏“心想事成”的行动力。子欲养而亲不待,张侃建议,年轻人首先要摆正父母在心中的位置。“一个朋友谈恋爱,可他父母不同意。但‘爱人是可以选择的,父母是不可以选择的’,这是他最终的选择。父母是我们的命,是心灵的根。不重视父母就是不重视自己。”其次,打打电话、委托朋友看望、让孙辈回老家陪父母,都是不错的方法。“毛主席没时间看父母,就是让毛岸英回家代看老人的。”张侃说。再次,远亲不如近邻,儿女可与老邻居沟通,关注父母近况。韩布新提醒,“相对空巢”的老人生活满意度最高。有条件的人,不妨与父母住同一社区或城市,既避免同住可能产生的日常矛盾,又能常回家看看。▲, 百拇医药(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