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个良性的中医生态圈》------第三届医道会李辛大夫发言稿
李辛:中医的势正在形成,包括现在的很多志愿者和非志愿者,我相信等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到的时候,他们就会起来,做他们可以做的事情。这些所有的因缘聚合在一起之后,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中医的临床,我们怎么能够在最近的三年、五年、十年间来提高我们的临床水平,出现更多的可以解决问题的医生。
今天早上有老师说到,中医的出口、出路已经被堵住了。我们现在考虑的是,年轻医生的出路是什么?在座的所有医生已经不愁出路了,甚至都不用考虑生活的问题。但是中医药发展其实需要一条出路。
这几年因为黄剑到处寻访,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同的医生,把他们串起来看很有意思。
比如说余浩,他的状态是我们传统中医一类重要的生存模式——一家药店,在药店里工作,以中医的方式看病。而作为年轻的中医大夫,这样一种看病的方式,在现有的尤其是国有的医疗体制里面,是不太容易获得的。
比如说中医门诊部,现在上海、北京都有很多门诊部,有一批疗效比较好的医生,用纯中医的方式看病,正是这批医生他们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有条件去接触媒体,接触官、产、学所谓的精英人士。
05年到10年间我和一些医师去了国内的一些偏远地区,比如说四川甘孜、石渠、青海果洛那些地方,不少地区方圆几十公里只有一个医生,诊室是花五千块钱在草原上搭的简易棚子,乡村医生最发愁的是没有钱买药,我们帮助筹集了些善款,每年比如说给他五千元用来买药,或在需要的地区花八万元帮助筹建一个小诊所,还有提供护士医生的工资补贴。
边区诊所非常少,有些地区的病人要花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骑马过来看病,三四十岁的人有可能是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医生。义诊医生到那里,最多的时候每人每天看一百多个病人,可是义诊的医生在每个点最多呆一个礼拜,走之后怎么办?没有办法,没有医生。
目前中医学生的主要出路是国营中医医院或西医院的中医科,对于一个新毕业的中医学生,进国营医院的头几年,主要会在西医急诊科、住院部、写大病历,接触到的全是西医的思维方式,或是披着中医外皮的西医思维方式。几年下来,不要说中医临床上有提高,就是中医学院学的东西也可能荒废掉。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班里很多同学都改行了,一个班六十人,现在在做纯中医的大概不超过三五人,有的班可能只有一个。90年代的时候只有进国有医院这一条出路,要不你就去卖药或者转行做别的事情。
现在中医的出路已经有了,或者说需求在那里:
A.缺医少药的边区
B.乡镇中医诊所
C.城市边缘的药店
D.高端中医门诊部
E.大型中医医院
F.民间自发组织的医师临床能力提高培训机构
G.国家承认的学历教育、国有医院的医师能力提高培训机构
H.中医爱好者培训学校
等等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他们串起来,发展一个良性的中医生态圈呢?
比如类似余浩医生的中医药资源在C这个地方,实际上以他的医术完全可以到D或者E等处施展,或者对A处进行资源提供,几个层次都可以胜任。
又比如,孙曼之老师他现在在乡村,是在B这个地方,保一方平安。但是他不光可以门诊,也正在做民间自发组织的医师临床能力提高培训,如果政策上没有限制的话,以孙老师对中医各学术派的掌握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完全可以在大型医院、国家承认的学历教育领域等处做教育和指导工作,发挥他更大的作用,更有效率的培养完善的中医人才。临床带教人才是目前的大专院校教学中严重缺乏或教学比例严重失调的部分。
这个部分还有个例子,我有个学生,中医专业,在城乡结合部开了个药店,目前国家还没有允许药店有执业医师驻诊,他的身份是一位懂中医的营业员。即使旁边有好几个药店竞争,他的药店也可以活下来,扣去成本略有盈余,能够提供温饱。为什么?因为他可以以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没有遗失的医德告诉病人该吃什么药,以最快的方式、花最少的钱解决他们的病,比如发烧啊、感冒,疗效快速且安全有效。而旁边的药店做不到这样,他们和大部分的药店一样,推荐贵药卖。
崔老师原来经营过药店,之所以不愿意再做药店,因为他不愿意痛苦。他告诉我,不少药店里面药物的摆设有讲究,包括导购员或者所谓的药师,是经过培训的,回扣高的药才会被推荐卖出去。不只是药店,整个医疗行业,甚至各个行业,似乎都被过分关注的GDP卷走了良心。这无疑是杀鸡取卵。
回到正题。年轻医生的出路在哪里?一是可以开个药店。如果某个有头脑的机构,可以是商业机构,也可以是公益机构,它有自己的基金,在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以及城乡结合部,来开办一些药店或小诊所,给外来打工者,比如医保不能覆盖的农民工等提供最基本的中医服务。
现在国家的医保压力很大,我有个朋友他是某地副镇长,这是中国最富饶的地方之一,国家有钱盖乡村卫生站,但是没有资金负担一个以西医为主体的医疗机构。只有西医没有中医,农民交的医保经费不够花,国家负担非常非常大。他非常希望中医过去,而且很多老百姓,尤其是老一代人的也需要中医。
所以,能不能发展这样一种模式?不再像前几年徐雅蓉这样,直接跑到边区去给当地人培训,或者是短暂的义务诊疗,而是在全国的大学、民间中医学堂的学员,甚至是从中医爱好者当中去挑选愿意学习和付出的好学生,我们联合培训他们,或者根据其特长择师跟学,培训合格之后,他们可以到边区去做驻扎一段时间的志愿者,那边非常需要和欢迎。
经济方面可以给志愿者固定的生活补贴,医术方面可以有老师的支持,在他实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通过网络和通讯来指导他。每年还可以安排一到两次返回中心城市,到比如正安啊、御源堂啊这样愿意提供志愿者培训的诊所进行实习、提高,调动最好的临床老师来教导。
如果在边区已经服务两年,到第三年已经有能力带新人了,就派新的志愿者接力,老带新完成后,老志愿者愿意回来的就回来。如果一个刚刚毕业的医学生,或者说已经毕业很多年但不会看病的医生,如果他们能够到这样的地方,老老实实地用中医的方法做几年,减少其它层面的干扰,将对他自己和对当地有很大帮助。三年之后他回到大城市做医生,也可以解决大城市缺少专家的问题,现在七八十岁的专家很辛苦,早上看四个小时,三十个病人,中午吃完饭喘口气,外面奔驰等着他,开到另外一家诊所继续。大家都想请好医生。
我们需要一些有眼力的诊所或机构,有理想的医生来想一想这件事有无可能实现?我们怎么来画一个圆,在这个圆当中,每个发展阶段的医生都能够各归其位,利用现有资源、互联网、现在的政策、大家的人心,把它串起来。
这个能够串起来,中医肯定会越来越好,十年之后肯定不一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