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蘑菇:勿采!慎食!
面对频发的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布消费预警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都会发生采食野生蘑菇引发食物中毒,甚至导致中毒者死亡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给中毒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
为了引导百姓科学消费,避免“误食”有毒蘑菇,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每年都要发布野生菌食品安全预警公告,要求各餐饮食品提供单位加强对食品原料的检查,提醒消费者避免采摘、购买和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蘑菇。
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最多
野生蘑菇因含有大量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在每年野生蘑菇生长的旺盛季节,往往有不少人因鉴别有毒和无毒蘑菇的能力不强,而误食有毒蘑菇,引发食物中毒。
2013年7月7日、8日,新疆区乌鲁木齐市疾控中心接到四起共11人“野蘑菇中毒”报告,所幸患者中毒程度较轻,经过治疗已无大碍。
, http://www.100md.com
7月12日、13日,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盘溪镇出现34起食用野生菌中毒病例,截至14日晚8时,已有一男一女因抢救无效死亡,目前还有3位病人在紧急抢救中。
7月14日,家住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的一家四口人采食野蘑菇,结果有两人发生食物中毒,目前患者正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急诊ICU治疗。
回顾往年发生在我国的有毒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记者发现,如果按照食物中毒原因分类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不明原因或尚未查明原因),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死亡人数最多。
据国家卫生部门通报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整体情况显示,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44.3%。据国家卫生部门通报2012年第三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整体情况,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65起,中毒2382人,其中死亡50人;从具体中毒原因分析,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最多,分别占家庭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的63.2%和73.3%
, http://www.100md.com
民间流传鉴别毒蘑菇的方法不可靠
蘑菇虽美味,但是有部分种类的蘑菇却含毒。
有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有毒蘑菇200~500种,在我国就有近百种之多。常见的毒蘑菇涉及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秋生盔孢伞、鹿花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残托斑毒伞等,且分布范围广泛。
既然“路边”的蘑菇不能采,更不能食用,为何还是有人为求“鲜”而采食野蘑菇?
“这源于人们的过分自信与盲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认为,毒蘑菇中的毒素成分非常复杂,一种毒蘑菇可以含有多种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以存在于若干种毒蘑菇之中。加之所含毒素的多少还因地区、季节、种类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人们依据经验去采摘蘑菇的做法并不可取,一旦发生“误采”,其后果往往是致命的。
, 百拇医药
由于毒蘑菇所含毒素成分的复杂性,迄今为止还没有简易快速的鉴别方法。郝凤桐说:“民间流传的蘑菇颜色鲜艳则有毒、不生虫子的有毒、易变色或破损后流出乳汁状液体的有毒,以及遇到银器或大蒜变黑的有毒等所谓鉴别方法,已经被专家证实缺少充分的科学依据。为了确保消费者自身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喜欢吃野生蘑菇的消费者应当放弃自采野生蘑菇的做法。”
一旦中毒需及早就医
毒蘑菇所含毒素复杂,中毒者的临床表现也各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往的临床实践倾向于将蘑菇中毒区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脏器损害型、溶血型等,有研究结果显示,蘑菇中毒的不同临床表现取决于毒蘑菇所含毒素类型,但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表现,是各种蘑菇中毒的共有临床表现,出现于误食毒蘑菇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因此,食用蘑菇后一旦出现上述消化道症状,均需及早就医。
对于神经精神型蘑菇中毒,阿托品有较好疗效;对于其他临床类型的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中毒者的预后取决于中毒临床表现的类别和就诊的早晚,早就医能保证早期治疗、改善预后。郝凤桐说:“发现误食毒蘑菇后,催吐、洗胃越早越好,患者病情许可时,在4~6小时内仍然可以考虑洗胃、导泻及吸附剂治疗,以减少毒素经胃肠道吸收。”
, 百拇医药
据了解,有临床研究显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和溶血型蘑菇中毒,经过相应治疗,预后较好,死亡率很低。而脏器损害型蘑菇中毒,一旦出现明显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急剧增高等严重肝损害表现,尤其是同时合并心肌、肾脏等多脏器损害者,死亡率很高。
“医学界普遍认为,对于脏器损害型蘑菇中毒,需要早期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液透析等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同等中毒程度者,治疗时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郝凤桐说。
监管部门发出勿食野生菌预警
春、夏、秋季是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每年都有人因食用野生蘑菇而导致中毒。其实早在今年4月2日,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就向社会发出春季不要采食野生蘑菇的安全警示,要求各餐饮单位要严把采购关,不得采摘、采购和加工出售新鲜野生蘑菇。
6月13日,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市民不要随意采摘、购买不熟悉或幼小难以识别及过于老熟已霉烂的野生菌,更提醒消费者,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其所含成分会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发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婚丧宴请、大型会议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 百拇医药
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7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省内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要重视预防野生菌类中毒工作,强化监管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杜绝野生菌类中毒事件的发生。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将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宣传讲解野生菌类中毒防治知识,确保宣传工作家喻户晓。
相 关 链 接
6问野蘑菇
问:外观鲜艳的菌才有毒?
郝凤桐: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但是野生菌分为很多种类,且外观看上去都差不多,有的能吃、有的含毒。
问:味道刺鼻的菌才有毒?
郝凤桐:一般情况下,将毒菌摘断以后,会从毒菌内流出浆汁,且味道刺鼻。但是不一定味道刺鼻的菌都有毒。
, 百拇医药
问:用葱白、大蒜能测出菌有毒?
郝凤桐:民间传说,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会变成黑色,遇到大蒜会变成蓝色或褐色。其实这些检测方法目前都没有可靠的科学实验来证明是有效的。
问:牛奶结块说明菌有毒?
郝凤桐:有人说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其实这种方法和用葱白、大蒜、银器检测一样,都没有科学依据。
问:高温煮超15分能杀毒?
郝凤桐:有些餐饮食品经营者告诉食客,食用菌在锅内煮15分钟以上,有可能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其实高温并不能破坏毒菌、药菌的毒性,如果食客误食毒菌后照样中毒。
, 百拇医药 问:蘑菇是否存在变异可能?
郝凤桐:由于菌种变异等原因,以前无毒的野生鲜蘑菇有可能染上毒素成为毒蘑菇,即使是植物研究专家也无法仅凭肉眼和经验来判定是否有毒,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发生误采、误食,导致中毒。
误食了毒蘑菇怎么办?
凡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催吐。
催吐方法:可将稀盐水、浓茶水大量饮下,然后令中毒者用筷子、压舌板、鸡毛、棉棒或手指刺激咽部,以引起呕吐。用此法反复催吐几次,直至吐出物为清水止。有条件的可用药物催吐,如用2%的磺酒1毫升加水100毫升或1:2000高锰酸钾溶液一次喝下,以引起呕吐。如果食用有毒野生蘑菇15~30分钟后,患者乃无法呕吐,这时可以再取相应比例的药物进行催吐。对于神志不清且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应严禁对其进行催吐,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
, 百拇医药
患者经过催吐后应立即到医院进行彻底洗胃,洗胃后再积极导泻。此时可以给患者服用硫酸镁30克或蓖麻油30~60毫升进行导泻,然后再多饮水。若洗胃和导泻充分、彻底,约有50%的毒素可经肝胆系统反复排入肠道。
对心率减慢、瞳孔缩小的患者,应尽早用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用1毫克药物静注,必要时半小时至6小时后重复给药,直至出现瞳孔散大、面色潮红时方逐渐减量,对于一些患者,可试用抗毒蕈血清。
大剂量注射维生素C、ATP、辅酶A等,也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肝功能。由于毒素分子量多较大,血液透析对多数毒素效果不理想,而采用血液灌流术可吸附出部分毒素,排毒效果好,应尽早采用血液灌流术。但中毒者后期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液透析可清除蓄积体内的代谢产物及部分引起或加重肝性脑病代谢产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患者在得到抢救及治疗后,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对于轻度中毒患者,可服中药:绿豆60克、蒲公英40克、金银花30克、紫草根40克、大青叶40克、生甘草12克,每日一剂煎服,有助解毒。
中国人常吃的蘑菇有10余种
据统计,至2012年,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达12万余种,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达6000余种,可供食用的有2000余种。中国目前已知各类蕈菌估计在3700种以上,其中伞菌类1600种,多孔菌类1300种,腹菌类300种,木耳银耳胶质菌类100余种,大型子囊菌类400多种。我国的食用蘑菇达938种,人工栽培的50余种。
中国人常吃的蘑菇有双孢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蟹味菇、杏鲍菇、鸡腿菇、秀珍菇等10余种,均为人工栽培。, http://www.100md.com(付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