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73124
创新疫病理论 提升干预能力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943期
     不同时期疫病理论的普适性在于坚持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而其特殊性则是在原有辨病与辨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辨病与辨证的思路与方法,整个创新发展的趋势使得辨病与辨证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更加精细。

    在原中医温疫病种(四时新感温病)基础上,以温病病因学说为纲,结合现代医学病因学内容,创新温疫分类学,界定每一疫病的内涵,整理研究传统有效方法与方药。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中西医结合治疗H7N9禽流感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不仅能用于古代传染病的防治,同样也适用于现代传染病。故进一步挖掘、整理中医学治疫理论、方药思想,使其在传染病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十分必要。

    中医疫病理论发展三阶段

    《伤寒论》六经辨疫病

    东汉末年疫病流行严重,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基本状态是:中原地区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下。当时,外感病的发病特点是初起恶寒症状明显,疾病发展呈现一定规律性。故张仲景以外邪六经传变的方式总结其规律性。

    《伤寒论》辨病使用二级辨病模式。首辨一级病名:伤寒,其涵盖甚广,主要包括了各种外感发热性疾病。次辨二级病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伤寒六经辨证的辨病系统与辨证系统结合紧密,三阴三阳病即代表了伤寒病的六种类型,也反映了疾病病位的深浅层次。它们之间既有各自特点,同时又相互联系。

    瘟疫学派重视病因特殊性

    明末瘟疫学说之创立则是疫病理论创新的又一成果。而瘟疫、温病学派医家大多为江浙人氏,这与当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江浙地区气候温暖潮湿,交通便利,商贸发达,人口集中,疫病发病特点不同于汉代。

    温疫学派是以温疫立论来研究温病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术流派,以明末吴有性《温疫论》为代表。其学术特点在两个方面尤其引人注目:一为强调特殊致病因素。如吴又可的杂气论、刘松峰的邪毒说、余师愚的时气热毒说等。二为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治疗。如吴又可开创的疏利透达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