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5 > 生活百科类图书书籍 > 正文
编号:12519249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张效霞.文字版.pdf
http://www.100md.com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文字版[PDF]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文字版[PDF]
第1页
第95页
第270页

    参见附件(5174KB,385页)。

    近代中医学界为沟通中西,适应时代潮流,以西医学为参照系,以"科学"的方法,在"事事以翻脸不认古人为标准的时代"背景下,整理构建出了中医基础学科体系的雏形。中医高等教育承袭了近代中医教育的模式,是造成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重要原因。本书运用文献学、史学、文字学、哲学、社会学、逻辑学、发生学等综合方法,对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辨证论治、中药等现有体系中存在的诸多既违背历史与逻辑,又无临床指导价值的"似是而非"的"不刊之论"进行了辨析和驳正,并重新加以认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让中医自己解释自己"的学术主张。

    回归中医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

    青岛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 张效霞著.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9

    ISBN 7 -5436 -3865 -7

    Ⅰ. 回... Ⅱ. 张... Ⅲ. 中医医学基础—研究

    IV. R2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2006)第111938 号

    书 名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

    著 者 张效霞

    出版发行 青岛出版社

    社 址 青岛市徐州路77 号(266071)

    本社网址 http:// www. qdpub. com

    邮购电话 13335059110 (0532)85814611—8664 传真 (0532)85814750

    责任编辑 付 刚 E-maik:fg@qdpub. com

    装帧设计 青岛出版设计中心· 程浩

    照 排 青岛达德印刷有限公司

    印 刷

    出版日期 2006 年10 月第1 版 2006 年10 月第1 次印刷

    开 本 16(787mm ×1092mm)

    印 张

    字 数 500 千

    书 号 ISBN 7 -5436 -3865 -7

    定 价 39.00 元

    盗版举报电话 (0532)85814926

    青岛版图书售出后如发现印装等质量问题,请寄回青岛出版社印刷处调换。

    电话 (0532)85814611—8628西化:影响和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现象举隅

    中医基础理论现有体系是以西医学为参照系加以整理的产物。 因此,中

    医理论“西化”现象可谓源源有自。 现仅以脏腑学说为例,对其现状作一扫

    描。

    脏腑的本义是人体胸腹腔内器官的总称,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前,历

    代医家均认为脏腑是指人体内部视而可见,触而可得的既有名又有形的内在

    器官。 简言之,中医脏腑(包括三焦)指的是人体胸腹腔内客观存在的脏器实

    体之本身。 这是因为西医东渐之前的中国古代医家绝对不可能舍弃人体自

    身客观存在的心、肝、脾、肺、肾,而另行制造出一套不是心、肝、脾、肺、肾的

    心、肝、脾、肺、肾。 直到西医传入并在中国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以近代科学作

    为衡量和评判中医学是否科学的价值标准之后,汇通医家为了解释中医也是

    “科学” ,首先更弦易辙为“非血肉之五脏” 。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界自行炮

    制出了“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

    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这样一个在逻辑上也说不通的“公认”说法,今人则继

    之有“功能子系统” 、“概念单元” 、“符号” 、“模型”等“高论” 。 及至现在,几

    乎整个中医学界,对中医的脏腑是否是解剖学上的脏腑? 是否是指人体内的

    实质性器官? 竟然也不敢承认。 众口一词地认为:中医学是通过表露于外部

    的“象”来研究和认识“脏”的,所以脏腑是“人体生理现象的归纳” ,是“综合

    功能单元” 。 令人荒唐可笑的是,一方面认为中医的脏腑不能等同于西医解

    剖学上的同名脏器,另一方面却每当看到中医古籍中(包括汇通医家的著作)

    关于脏腑功能的论述哪怕有一个字,或一个词能同西医解剖生理学中有关脏

    器的功能粘上“边” ,在对其本义未加考察的情况下,就将中医脏腑功能的理

    论解释往西医学上硬靠。 由此导致了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关于脏腑功能

    的论述,几乎每一个脏、每一个腑都存在着 “西化论” 。 如:

    “泌别清浊” ,始见于元· 滑寿枟十四经发挥枠 : “胃之下口,小肠上口也,1在脐上二寸,水谷于是入焉。 脐上一寸,为水分穴,则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

    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由“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来看,只是

    说水液自小肠下口(阑门)渗入膀胱,渣秽传入大肠;“泌清”是相对于“别浊”

    而言的,仅仅是说水液渗入膀胱而已。 这其实指的是下焦的功能。 但因西医

    学认为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为了使之与西医学关于

    小肠的功能相符合,遂将其曲解为小肠的功能了。 “腐熟”一语,首见于枟难

    经· 三十一难枠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很明显,中焦

    主腐熟水谷,其义甚明。 但“根据西医学研究结果,饮食物进入胃之后,胃一

    边不停地蠕动,一边分泌大量胃液。 胃液之中含有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可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分解,使其转化为食糜,以便于小肠吸收。 这实际上

    便是中医学中胃的‘腐熟’过程” ,竟然也将其遽改为“胃主腐熟”了。 由于历

    史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传统中医学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胆汁由肝分

    泌,更不可能发现其消化功能,而是认为来源于胃,主决断,但因在古籍中有

    “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这么一句可资引用的“孤证” ,遂认定“ ‘肝

    之余气,泄于胆’ ,表明肝具有制造胆汁的功能,一方面胆汁在肝内制造后流

    入十二指肠内,另一方面将多余的部分流入胆内贮存起来以备用。 这与现代

    医学关于胆汁是在肝脏中合成的内容完全一致……”于是将胆汁的来源,强

    解为“虽藏于胆,实则来源于肝” 。 在传统中医学中,膀胱与胞是两个紧密相

    连但功能不同的器官,如枟灵枢· 五味论枠有“膀胱之胞薄以懦”之语;枟素问

    · 示从容论枠有“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之言; 枟素问· 气厥

    论枠有“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之论;特别是枟灵枢· 淫邪发梦枠有“厥气……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胞 ,则梦溲便”之说,均说明膀胱与胞是

    两个不同的脏器,而且由“客于胞 ,则梦溲便” ,可知“胞”乃储存尿液之器。

    膀胱的功能,正如枟素问· 灵兰秘典论枠所说: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

    焉。”亦如枟灵枢· 本输枠所言“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是贮藏津液之所。 而西

    医学认为尿液贮藏于膀胱,因此中医学界也说膀胱储存尿液。 但一个再简单

    不过的逻辑是:尿液,又称溺或小便。 在枟内经枠中,溺,凡 31 见;小便,凡 24

    见。 若膀胱储存尿液,当云“溺藏焉”或“小便藏焉” ,何必说“津液藏焉”呢?

    “心主血脉”只是传统中医学出于五行归类的需要而有的一种说法而已。

    但因西医学认为心脏是血液循环动力之来源,遂认定“心主血脉的功能,很明

    显是通过解剖观察而认识到的” 。 并由此推论出“ 枟内经枠是血液循环的最早

    发现者” ,“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 1628 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

    多年”的荒唐结论。 同样地,中医学自明代以后虽有由“气能摄血”推导出的

    “脾主统血”之论,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 而“现代医学对脾功能的认

    识是:①造血,胚胎期和某些病理情况下可造出各种血细胞。 一般情况主要

    产生无粒白细胞。 ②破血,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 ③储铁。 ④产生抗体。

    2⑤调节血量,清除血内异物。 ⑥贮存血细胞” 。 因“统血”二字表面上可以与

    西医学的认识相“吻合” ,不仅大力提倡,而且将其发生学原理解释为“脾窦

    内含丰富的血液,古人剖而视之,所见多为血,故认为‘脾裹血’ 是统血之

    脏” 。 “肝主藏血”本是为了解释五脏何以能够“藏神”这一五行归类的结论

    而提出的,因“西医学证明:肝脏为人体一大储血库。 门静脉终支扩大形成肝

    内静脉窦,正常时贮有一定量血液。 当机体失血时,肝内贮存的血液可由静

    脉窦排出至周围循环,以补充血容量的不足” 。 “西医学认为,血浆凝血因子

    是止血不可缺少的。 人体血浆中共有凝血因子 12 个,其中 8 个与肝的合成

    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174KB,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