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与用方:左金丸治疗湿热中阻证 等
左金丸治疗湿热中阻证
读方与用方(131)
左金丸可治肝火胁痛,可治肝火犯胃之吞酸、脘痞、嗳气、嘈杂等病症。
那么,左金丸可不可以治疗与肝火无关、由湿热中阻所致之吞酸、脘痞、嗳气、嘈杂等病症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朱丹溪《局方发挥》中,在提到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之前,对吞酸、吐酸形成的机理作过解释:“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结而成。郁结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积之于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得暂解,非寒而何?”
, 百拇医药
论中并未提及肝火。
实际上,吴茱萸暖肝,尚可温胃;黄连清心、清肝,尚可清胃。黄连苦寒清胃,人人熟知,而吴茱萸温中,多被医者所忽视。《汤液本草》吴茱萸条下有:“《珍》云:温中下气,温胃。”《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吴茱萸条下:“(时珍曰)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二药相伍,辛开苦降,温中下气,苦燥寒清,可直接治疗湿热中阻之吞酸、嗳气、脘痞、嘈杂诸病症。
谈到辛开苦降,我们通常会想到干姜配黄连,会想到半夏泻心汤等。笔者治疗湿热中阻之心下痞证,多取用半夏泻心汤方。如伴反酸,哪怕患者描述偶发、症轻,也多加用吴茱萸,疗效较好。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百拇医药
左金丸中黄连泻肝?
读方与用方(129)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火》:“左金丸,治肝火。一名回令丸。黄连六两(一本作芩)、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
左金丸,原书谓其“治肝火”,后世方书也多将其列为清泻肝火的代表方,如《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等。《丹溪心法·胁痛》中也再次提到:“有火盛者,当伐肝木,左金丸治肝火。”
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必须思考:左金丸治肝火,为什么主用大量黄连?通常认为,黄连泻心火、清胃火。泻肝火的苦寒药,首选药多是龙胆草而不是黄连。
后世方书对此解释,几乎众口一词:泻肝火用黄连是“实则泻其子”。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
, http://www.100md.com
众口一词,习以为常。肝实可泻心,我们这样学,我们也这样用。
有意思的是,笔者在读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时,在黄连条下也读到“实则泻其子”一语。只是,王好古所说的并不是治肝实,而是说黄连实为泻脾之药,(脾)土为(心)火之子,泻心是通过泻脾来实现的。
书中原文:“《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
黄连,泻心?泻肝?泻脾?如何解?
还有,在临床上,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直泻本脏,什么时候需要“泻其子”?或者,泻肝火,可不可以不用黄连配吴茱萸,而改用龙胆草配吴茱萸?
明理方能用药。
读《丹溪心法·胁痛》见有:“抑青丸,泻肝火。黄连半斤。上为末,蒸饼糊丸服。”
, 百拇医药
单味黄连成方,名抑青丸,功效泻肝火。
也许,在朱丹溪笔下,黄连本来就是泻肝火之药?
《神农本草经》中载黄连为“上品”,“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眥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目痛、阴中肿痛,常见肝热为病。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黄连泻肝胆心脾火,退客热。”《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时珍曰)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 百拇医药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左金丸中黄连有泻肝之用,而不必用“实则泻其子”去说理。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左金丸活用黄连吴萸
读方与用方(128)
《丹溪心法》一书是由朱丹溪的弟子门人和私淑者收集、整理朱丹溪的证治经验汇集而成。而在朱丹溪亲自书写的著作,如《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两书中,并没有出现“左金丸”这一方名,更没有“治肝火”这一功效。
令人欣喜的是,《局方发挥》一书中提到了黄连与吴茱萸的配伍:“予尝治吞酸用黄连、吴茱萸制炒,随时令迭为佐使,苍术、茯苓为主病,汤浸炊饼为小丸,吞之。仍教以粗食蔬菜自养,则病易安。”
, http://www.100md.com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知以下两点:一是朱丹溪用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是没有固定剂量比例的,应当随时令而灵活配比。正如《丹溪心法》所载:“冬月倍茱萸,夏月倍黄连。”二是朱丹溪用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是需要随证加用他药的。
也就是说,《丹溪心法》中所载的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的剂量比,仅仅是示例而已,临证可灵活酌用。
在《丹溪心法·痞》中即有:“吴茱萸三两(汤浸煮少时),黄连八两。粥糊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术陈皮汤下。”两药剂量比即非6:1。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http://www.100md.com
读方与用方(131)
左金丸可治肝火胁痛,可治肝火犯胃之吞酸、脘痞、嗳气、嘈杂等病症。
那么,左金丸可不可以治疗与肝火无关、由湿热中阻所致之吞酸、脘痞、嗳气、嘈杂等病症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朱丹溪《局方发挥》中,在提到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之前,对吞酸、吐酸形成的机理作过解释:“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结而成。郁结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积之于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得暂解,非寒而何?”
, 百拇医药
论中并未提及肝火。
实际上,吴茱萸暖肝,尚可温胃;黄连清心、清肝,尚可清胃。黄连苦寒清胃,人人熟知,而吴茱萸温中,多被医者所忽视。《汤液本草》吴茱萸条下有:“《珍》云:温中下气,温胃。”《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吴茱萸条下:“(时珍曰)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二药相伍,辛开苦降,温中下气,苦燥寒清,可直接治疗湿热中阻之吞酸、嗳气、脘痞、嘈杂诸病症。
谈到辛开苦降,我们通常会想到干姜配黄连,会想到半夏泻心汤等。笔者治疗湿热中阻之心下痞证,多取用半夏泻心汤方。如伴反酸,哪怕患者描述偶发、症轻,也多加用吴茱萸,疗效较好。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百拇医药
左金丸中黄连泻肝?
读方与用方(129)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火》:“左金丸,治肝火。一名回令丸。黄连六两(一本作芩)、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
左金丸,原书谓其“治肝火”,后世方书也多将其列为清泻肝火的代表方,如《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等。《丹溪心法·胁痛》中也再次提到:“有火盛者,当伐肝木,左金丸治肝火。”
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必须思考:左金丸治肝火,为什么主用大量黄连?通常认为,黄连泻心火、清胃火。泻肝火的苦寒药,首选药多是龙胆草而不是黄连。
后世方书对此解释,几乎众口一词:泻肝火用黄连是“实则泻其子”。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
, http://www.100md.com
众口一词,习以为常。肝实可泻心,我们这样学,我们也这样用。
有意思的是,笔者在读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时,在黄连条下也读到“实则泻其子”一语。只是,王好古所说的并不是治肝实,而是说黄连实为泻脾之药,(脾)土为(心)火之子,泻心是通过泻脾来实现的。
书中原文:“《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
黄连,泻心?泻肝?泻脾?如何解?
还有,在临床上,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直泻本脏,什么时候需要“泻其子”?或者,泻肝火,可不可以不用黄连配吴茱萸,而改用龙胆草配吴茱萸?
明理方能用药。
读《丹溪心法·胁痛》见有:“抑青丸,泻肝火。黄连半斤。上为末,蒸饼糊丸服。”
, 百拇医药
单味黄连成方,名抑青丸,功效泻肝火。
也许,在朱丹溪笔下,黄连本来就是泻肝火之药?
《神农本草经》中载黄连为“上品”,“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眥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目痛、阴中肿痛,常见肝热为病。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黄连泻肝胆心脾火,退客热。”《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时珍曰)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 百拇医药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左金丸中黄连有泻肝之用,而不必用“实则泻其子”去说理。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左金丸活用黄连吴萸
读方与用方(128)
《丹溪心法》一书是由朱丹溪的弟子门人和私淑者收集、整理朱丹溪的证治经验汇集而成。而在朱丹溪亲自书写的著作,如《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两书中,并没有出现“左金丸”这一方名,更没有“治肝火”这一功效。
令人欣喜的是,《局方发挥》一书中提到了黄连与吴茱萸的配伍:“予尝治吞酸用黄连、吴茱萸制炒,随时令迭为佐使,苍术、茯苓为主病,汤浸炊饼为小丸,吞之。仍教以粗食蔬菜自养,则病易安。”
, http://www.100md.com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知以下两点:一是朱丹溪用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是没有固定剂量比例的,应当随时令而灵活配比。正如《丹溪心法》所载:“冬月倍茱萸,夏月倍黄连。”二是朱丹溪用黄连、吴茱萸治疗吞酸是需要随证加用他药的。
也就是说,《丹溪心法》中所载的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的剂量比,仅仅是示例而已,临证可灵活酌用。
在《丹溪心法·痞》中即有:“吴茱萸三两(汤浸煮少时),黄连八两。粥糊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术陈皮汤下。”两药剂量比即非6:1。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