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医药(2013.08.15至2013-9-25)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北京
药引子,除引经作用而外,有的时候,就是点火器。火药安装完毕,只等待点火。如五苓散,用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利水,加一味桂枝,通阳化气,即此意也。
如阳明腑实,大承气服下后,有腑气丝毫不动者,其由何在?无缝隙故也。譬如,水满瓶中,无一丝丝空隙,倒亦不出。若欲打破此时僵局,给点空气,则水自流出。故视阳明腑实之来头,或舒肝,或通经,或提壶,或升降,加一味药引子,即可启动通腑之流程。
我常治顽固性水肿加提壶之药,在阳明腑实加升提之药,在中气下陷加下沉之药,在经络壅塞之证加通腑之药,在脏腑壅塞之证加经络之药。其意全在以药引子开壅,打破僵局。
凡敲实辨证无误,用量足够,而药陷僵局,病无起色者,需加引药。
, 百拇医药
@罗大伦
明代医学家缪希雍精通本草,他撰写的《神农本草经疏》对学习中医者尤为重要,这部书中除了论述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能外,还在每味药后面增加了“简误”部分,专门论述药物容易误用的地方,也就是专门写了“不适应症”,这种独特的角度对使用者起到提醒作用,在本草论述中独树一帜。
@黄帝内经觉悟
针南灸北,砭东药西,导引主中央,针灸砭石从外而内,汤药导引从内而外,中医治疗缺一不可,被禁的药,往往都是五虎将军,没有了正面作战机会,只能想办法以巧取胜,更需要中医师的基本功了。
@针灸匠张宝旬
关于用鲜药,我家世居沂蒙山区,用药就地取材,对鲜药有丰富的经验,效果真的好。口疮溃疡,点上两秒就不痛,马上就可吃饭。粉刺点上一夜就内消,干药就差太远。这些东西沦落民间太可惜。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少林伴生缘
佛教医药伴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的医药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仅大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弘扬佛法的重要方法和有效的辅助方式。千百年来,佛教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这些文献散藏于各地,使得人们难以窥见佛医药学之全貌。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医学不仅仅能治病救人,其最高目标是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健康无病,尽终其天年。所以说,医学首先当重视养生,次之才是治病的学问。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外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内有饮食劳倦及七情怒喜思悲恐惊忧的干扰,能保持不病实在不容易。但即使生存环境再恶劣,也要自己努力养生。
, http://www.100md.com
不少病人愿意选择中医,我认为选择中医不仅是选择中医疗法,更关键的是选择一种态度。中医理法方药与西医完全不同,一种是自然的,一种是实证的;一种强调整体,重视天地人合一,一种强调微观,重视解剖。西医有西医的所长,中医亦有中医的所长。病未能见愈于西医,那么选择中医即是选择一个新的希望。
@微明
但凡疾病,小到头疼感冒,大到癌症艾滋,或多或少,都与心理因素有关。为什么呢?中医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神清明,则藏府协调,体泰形安,就像国君圣明,则君臣同心,国泰民安一样;反之,心神若昏聩,则藏府相争,百病蜂起,譬如国君昏庸,则君臣互乱,必然民不聊生。治身如治国。
经云:天圆地方。圆者,时间也,以天时有常,周而复始,故曰圆也;方者,空间也,以地域有定,恒而不变,故曰方也。夫为医者,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天文者,天时之运行规律也;地理者,地域之空间法则也;人事者,世间之人情事理也。天地之大时空生人身之小天地,故唯知此三者,方可言医也。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吴中朝
痤疮有不同类型,至少可以分为八种形态。有的类型的痤疮好治,有的不好治。此因人而异。不过,总体来看,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还是较好的。特别是配合刺络放血与穴位埋线,效果更好些。如果结合中药治疗,内外并治,其效果及远期疗效要好于单一方法治疗。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对于保健意义上的刺络放血,我的观点是每年可趁盛夏天热时刺血,可在中午前后,血气浮于体表,适合于刺血。可每隔十余天刺血一次,寻找皮肤上可见的小红血丝及青筋,或用三棱针,或用细的注射针头点刺都可。根据部位亦可配合拔罐,可多出其瘀血,效果更好。至于治病,则随时诊治,但仍以夏天刺络为好。
, 百拇医药
有些人在身体皮肤上散在分布着一些小红点,或大如豆粒,或小如针尖,这是肝有瘀毒,透出体表的反应。多见于中年之后,或多食油腻肥厚,或嗜酒,或肝郁易怒等等,此类反应点亦可视作血络,可点刺出其毒血。我常用注射针头在红点及周围点刺,或加拔罐,效果更好。且需减少饮酒,并以清淡为食,渐可恢复。
@御源堂中医
【临证一语】小儿疳积,临床以面黄肌瘦、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一般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针对这种病证,对四缝穴刺络,就是除大拇指外的四个手指内侧,从上往下数第二个指节进行刺络放血或放出透明样液体,同时要注意伤口的清洁消毒。
@针灸_白兴华
拔罐并非中国独有,古希腊就很流行,有湿罐(wet cupping)与干罐(dry cupping)两种:前者类似中医的“刺络放血法”,先用刀在拔罐的部位割一些浅表的切口,然后在切口部位拔罐,吸拔血液;后者指单独拔罐,不配合切割,所造成的皮肤青紫、瘀斑,属于皮下出血,同样达到放血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微博·中医药
@微明
就我所见,好的中医多数不否定西医,反而多能师其所长,并为我所用;同样,好的西医也并不排斥用中医的理念或方法去解决问题。中医西医,治得了病就是好医。任何一门技艺在达到一定层次之后,都是相通的。医道说尽,唯用心尔:制心一处,无病不治;精诚所至,疴疾为开。谨与诸同仁共勉。
@传统中医-唐略
西学充满了对自身的怀疑、批判,有了这种精神,它才能不断推翻自己,获得进步。西医也是如此。只可惜,中国的那些低水平的西医,只学会了西方医学的那些条条框框,没学会西方学问对自身的怀疑批判精神,他们把怀疑批判精神用在了学科之外,用于批判中医了。结果,不伦不类。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纪元
有人因为黄元御的固有方剂疗效不明显就否认黄元御的理论,这不对。中医学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大道对生命对疾病的认识,另一部分是治疗手段如何使用的理论。前一部分黄元御已经总结得很到位了,后一部分由于没有大量的临床来修正,黄的固有方法的确疗效上有所欠缺。不能以此全盘否定黄。
大多数人学习中医都急功近利,根本不去深究生命哲学,都想着走捷径——什么病是怎么回事?用哪个方子有效?方子有哪几味药?用量多少?这样学习固然可以继承一些中医技术,一辈子都不能明理,对自己没有学习过的疾病总是束手无策,西医一提出个新名词马上就被吓倒了。如此学习者对黄元御当然也看不上。
@健康论语
东方的文明充满着哲理,源于《易》,是一种系统中心论。认识的焦点不是实物粒子,而是粒子之间的关系、演变、转化等等。认为整体是基本实在,分割开来的各部分不能真正说明整体,自发倾向于今天的场,场与粒子相统一的概念。所以,我认为在认识客观世界层面,高能物理学为最高,而物理与中医关系密切。
, http://www.100md.com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
中医经典,若把它当成金科玉律,无异于作茧自缚,若把它当成智慧源头,方涌出汩汩活水。
读书在精而不在多,在思而不在吞,在反而不在从。
读名家医案,分早年晚年作品。早年观其胆识,晚年看其老辣。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学习中医,目的是临床疗效,疗效的根本在于医术,高明的医术既需临床经验,又需奠定扎实的基础。试看当前流行的中医培养模式,不少人热衷于参加各种医技培训班,重视多学几个实用的技术,这未尝不可,但若不重视基础知识,反以学技术为目的,就可能陷入窠臼,虽然暂时医术不错,将来却难以继续提高。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纪元
学习中医,不是想办法从哪本古籍或者哪个老师那里去搜寻一两个秘方,而是通过反复钻研《黄帝内经》悟出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反复钻研《伤寒论》找到文字背后的中医分析疾病的方法和组方原则。掌握了这些规律、方法和原则,就可以对各种健康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追根溯源,古人治学也讲这个,但是含义是要追溯到公认的经典上去。我的追根溯源是指追溯到所研究的事物本身上来。一切的医学理论,都应该追溯到生命本身,还原到身体中来。各种中医学说,不要被提出者的词汇迷惑,要能清晰地描述他们所指的机体变化过程,比如李杲的阴火气虚发热到底身体是如何变化的。
@赵进喜大夫
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数十位学生来东直门医院实习,应邀讲解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其实,中医临床思维应该贯穿于四诊辨证理法方药等整个诊疗过程之中。中医只有“熟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才能迅速成才。眼看着许多学员都已经四五十岁,不免感叹新加坡终生教育理念的成功。好之者,自然用功。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微明
有人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乍一听很有道理,其实则不然。事实上,即使最顶尖的西医也可能遇到无法做出诊断的疾病;而一个优秀的中医若能治好某病,也必能讲清楚其中的道理。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治得了病就是好医。我们信的是大医、良医,而不是庸医、劣医。
观当今医学态势,虽曰中西并进,实则处处以西学为主。故我辈医者,切不可再闭门造车,亟当遍访高人,转易多师,并积极沟通,互相学习,始能不断有所提高。出山之后,亦不宜仗技独行,当须联合益友,广结善缘,齐心协力,精诚互助,始能成就一番伟业。
, 百拇医药
@黄老斯人
野生动物很少生病,生了病也是自疗自愈。从这个角度反思人类医学。人生病大部分是生活方式病、精神心态病、失当医疗衍生病。医疗改革不能只管看病,医学本身也需要改造。从疾病医学转化为生命医学,在改善人的社会生活状态、社会生存方式的基础上维护生命健康,将医疗逐利行为转化为社会公益行为。
传统中医植根农业文明,顺天而作、自给自足。现代社会市场化了,中医诊金由市场定价合情合理。有的名医鼓吹中医高档化贵族化亦各有所求,不必打着“振兴“的旗号。但是,中医作为自然医学,其生命力不在名医手上,而是普及在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微博·中医药
, http://www.100md.com
@妙手仁医
传统的推拿、按摩本来就是严谨的辨证治疗手段,何来所谓“保健”一说?本来是攻城略地的巨炮,却被扭曲成鸟枪,呜呼哀哉!混乱的状况,搞砸、搞烂了一个响当当的招牌。街头巷尾的中医保健按摩牌子挂了很多,正儿八经系统培训研究的又有几个?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需要建立,否则,一锅烂粥。
中医缺乏了品牌文化保护意识,长此以往,中医就会被所谓的“中医爱好者们”自己打败!从业需要严格的准入机制。谁都可以从业,就会出现谁都往里送垃圾的局面。别忘了,病人只会以直接接触的医生水平来考量整个行业。
@针灸匠张宝旬
按照目前的规定,中医艾灸、点穴、药贴等被定性为中医范畴的“无损检查”,不属于医疗行为,而视作保健行为,目前并不在卫生部门的监管范围……推拿保健很好地保护中医带着镣铐发展。事实上,推拿艾灸点穴是中医第一等功夫。不用药能治病不是一般水平。
, 百拇医药
@临床药师-说说用药的事儿
做医生的,就必须要搞科研?做全科医生的,也要搞科研?不搞科研,不发表论文就影响晋升职称?其实,那些所谓的科研,大多都是无效劳动,都是浪费时间和资源,这都是行内的人心照不宣的,也是无奈的。一个医生,行医数十年,救人无数,可谓功德无量,但是没有科研,晋级受阻,你做了本职工作,不能晋级。
@老药铺
上午去西苑医院,听某专家说,上个月共看了1600多位患者,平均每次门诊120人以上,实在累得不行。不过,同样的知名老专家离开大医院,在其他地方看病,则病人要少得多得多。这就是和尚和庙的关系,会念经重要,庙也很重要。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北京
传承,在神似,而不在形似。形似者,辨证选方用量与老师类同,此继承之下工,所谓“似我者死”也。倘若不记一方一药,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者,此继承之上工。若能夯实传统文化,拓宽现代科技,则是“学我者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神似”,缘自于“精足”、“气盛”。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古人治学,强调:居敬持志,循序致精。我们学习中医,亦可以参考此语。对前人学问要持一种敬的态度,这是治学的开始。《内经》的学问极精极微,其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因此,要立志向古贤学习,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然后,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渐积渐高,从而达到穷本达源、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
@微明
, http://www.100md.com
经云:天圆地方。圆者,时间也,以天时有常,周而复始,故曰圆也;方者,空间也,以地域有定,恒而不变,故曰方也。夫为医者,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天文者,天时之运行规律也;地理者,地域之空间法则也;人事者,世间之人情事理也。天地之大时空生人身之小天地,故唯知此三者,方可言医也。
@黄老斯人
中医本是性命医学,讲究人性与天命,主旨在养生,通过守护天生本能、修养心身而祛病。汉唐后,中医逐渐转变为疾病医学,着重追求用什么方药对付什么疾病;进入现代,大部分成为西医学的附庸。如今,现代化、商业化、市场化翻天覆地,病患日益深重,植根于农业文明的中医,如何焕发昔日的光彩?!
, 百拇医药
@仝小林北京
药引子,除引经作用而外,有的时候,就是点火器。火药安装完毕,只等待点火。如五苓散,用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利水,加一味桂枝,通阳化气,即此意也。
如阳明腑实,大承气服下后,有腑气丝毫不动者,其由何在?无缝隙故也。譬如,水满瓶中,无一丝丝空隙,倒亦不出。若欲打破此时僵局,给点空气,则水自流出。故视阳明腑实之来头,或舒肝,或通经,或提壶,或升降,加一味药引子,即可启动通腑之流程。
我常治顽固性水肿加提壶之药,在阳明腑实加升提之药,在中气下陷加下沉之药,在经络壅塞之证加通腑之药,在脏腑壅塞之证加经络之药。其意全在以药引子开壅,打破僵局。
凡敲实辨证无误,用量足够,而药陷僵局,病无起色者,需加引药。
, 百拇医药
@罗大伦
明代医学家缪希雍精通本草,他撰写的《神农本草经疏》对学习中医者尤为重要,这部书中除了论述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能外,还在每味药后面增加了“简误”部分,专门论述药物容易误用的地方,也就是专门写了“不适应症”,这种独特的角度对使用者起到提醒作用,在本草论述中独树一帜。
@黄帝内经觉悟
针南灸北,砭东药西,导引主中央,针灸砭石从外而内,汤药导引从内而外,中医治疗缺一不可,被禁的药,往往都是五虎将军,没有了正面作战机会,只能想办法以巧取胜,更需要中医师的基本功了。
@针灸匠张宝旬
关于用鲜药,我家世居沂蒙山区,用药就地取材,对鲜药有丰富的经验,效果真的好。口疮溃疡,点上两秒就不痛,马上就可吃饭。粉刺点上一夜就内消,干药就差太远。这些东西沦落民间太可惜。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少林伴生缘
佛教医药伴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的医药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仅大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弘扬佛法的重要方法和有效的辅助方式。千百年来,佛教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这些文献散藏于各地,使得人们难以窥见佛医药学之全貌。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医学不仅仅能治病救人,其最高目标是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健康无病,尽终其天年。所以说,医学首先当重视养生,次之才是治病的学问。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外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内有饮食劳倦及七情怒喜思悲恐惊忧的干扰,能保持不病实在不容易。但即使生存环境再恶劣,也要自己努力养生。
, http://www.100md.com
不少病人愿意选择中医,我认为选择中医不仅是选择中医疗法,更关键的是选择一种态度。中医理法方药与西医完全不同,一种是自然的,一种是实证的;一种强调整体,重视天地人合一,一种强调微观,重视解剖。西医有西医的所长,中医亦有中医的所长。病未能见愈于西医,那么选择中医即是选择一个新的希望。
@微明
但凡疾病,小到头疼感冒,大到癌症艾滋,或多或少,都与心理因素有关。为什么呢?中医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神清明,则藏府协调,体泰形安,就像国君圣明,则君臣同心,国泰民安一样;反之,心神若昏聩,则藏府相争,百病蜂起,譬如国君昏庸,则君臣互乱,必然民不聊生。治身如治国。
经云:天圆地方。圆者,时间也,以天时有常,周而复始,故曰圆也;方者,空间也,以地域有定,恒而不变,故曰方也。夫为医者,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天文者,天时之运行规律也;地理者,地域之空间法则也;人事者,世间之人情事理也。天地之大时空生人身之小天地,故唯知此三者,方可言医也。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吴中朝
痤疮有不同类型,至少可以分为八种形态。有的类型的痤疮好治,有的不好治。此因人而异。不过,总体来看,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还是较好的。特别是配合刺络放血与穴位埋线,效果更好些。如果结合中药治疗,内外并治,其效果及远期疗效要好于单一方法治疗。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对于保健意义上的刺络放血,我的观点是每年可趁盛夏天热时刺血,可在中午前后,血气浮于体表,适合于刺血。可每隔十余天刺血一次,寻找皮肤上可见的小红血丝及青筋,或用三棱针,或用细的注射针头点刺都可。根据部位亦可配合拔罐,可多出其瘀血,效果更好。至于治病,则随时诊治,但仍以夏天刺络为好。
, 百拇医药
有些人在身体皮肤上散在分布着一些小红点,或大如豆粒,或小如针尖,这是肝有瘀毒,透出体表的反应。多见于中年之后,或多食油腻肥厚,或嗜酒,或肝郁易怒等等,此类反应点亦可视作血络,可点刺出其毒血。我常用注射针头在红点及周围点刺,或加拔罐,效果更好。且需减少饮酒,并以清淡为食,渐可恢复。
@御源堂中医
【临证一语】小儿疳积,临床以面黄肌瘦、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一般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针对这种病证,对四缝穴刺络,就是除大拇指外的四个手指内侧,从上往下数第二个指节进行刺络放血或放出透明样液体,同时要注意伤口的清洁消毒。
@针灸_白兴华
拔罐并非中国独有,古希腊就很流行,有湿罐(wet cupping)与干罐(dry cupping)两种:前者类似中医的“刺络放血法”,先用刀在拔罐的部位割一些浅表的切口,然后在切口部位拔罐,吸拔血液;后者指单独拔罐,不配合切割,所造成的皮肤青紫、瘀斑,属于皮下出血,同样达到放血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微博·中医药
@微明
就我所见,好的中医多数不否定西医,反而多能师其所长,并为我所用;同样,好的西医也并不排斥用中医的理念或方法去解决问题。中医西医,治得了病就是好医。任何一门技艺在达到一定层次之后,都是相通的。医道说尽,唯用心尔:制心一处,无病不治;精诚所至,疴疾为开。谨与诸同仁共勉。
@传统中医-唐略
西学充满了对自身的怀疑、批判,有了这种精神,它才能不断推翻自己,获得进步。西医也是如此。只可惜,中国的那些低水平的西医,只学会了西方医学的那些条条框框,没学会西方学问对自身的怀疑批判精神,他们把怀疑批判精神用在了学科之外,用于批判中医了。结果,不伦不类。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纪元
有人因为黄元御的固有方剂疗效不明显就否认黄元御的理论,这不对。中医学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大道对生命对疾病的认识,另一部分是治疗手段如何使用的理论。前一部分黄元御已经总结得很到位了,后一部分由于没有大量的临床来修正,黄的固有方法的确疗效上有所欠缺。不能以此全盘否定黄。
大多数人学习中医都急功近利,根本不去深究生命哲学,都想着走捷径——什么病是怎么回事?用哪个方子有效?方子有哪几味药?用量多少?这样学习固然可以继承一些中医技术,一辈子都不能明理,对自己没有学习过的疾病总是束手无策,西医一提出个新名词马上就被吓倒了。如此学习者对黄元御当然也看不上。
@健康论语
东方的文明充满着哲理,源于《易》,是一种系统中心论。认识的焦点不是实物粒子,而是粒子之间的关系、演变、转化等等。认为整体是基本实在,分割开来的各部分不能真正说明整体,自发倾向于今天的场,场与粒子相统一的概念。所以,我认为在认识客观世界层面,高能物理学为最高,而物理与中医关系密切。
, http://www.100md.com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
中医经典,若把它当成金科玉律,无异于作茧自缚,若把它当成智慧源头,方涌出汩汩活水。
读书在精而不在多,在思而不在吞,在反而不在从。
读名家医案,分早年晚年作品。早年观其胆识,晚年看其老辣。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学习中医,目的是临床疗效,疗效的根本在于医术,高明的医术既需临床经验,又需奠定扎实的基础。试看当前流行的中医培养模式,不少人热衷于参加各种医技培训班,重视多学几个实用的技术,这未尝不可,但若不重视基础知识,反以学技术为目的,就可能陷入窠臼,虽然暂时医术不错,将来却难以继续提高。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纪元
学习中医,不是想办法从哪本古籍或者哪个老师那里去搜寻一两个秘方,而是通过反复钻研《黄帝内经》悟出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反复钻研《伤寒论》找到文字背后的中医分析疾病的方法和组方原则。掌握了这些规律、方法和原则,就可以对各种健康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追根溯源,古人治学也讲这个,但是含义是要追溯到公认的经典上去。我的追根溯源是指追溯到所研究的事物本身上来。一切的医学理论,都应该追溯到生命本身,还原到身体中来。各种中医学说,不要被提出者的词汇迷惑,要能清晰地描述他们所指的机体变化过程,比如李杲的阴火气虚发热到底身体是如何变化的。
@赵进喜大夫
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数十位学生来东直门医院实习,应邀讲解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其实,中医临床思维应该贯穿于四诊辨证理法方药等整个诊疗过程之中。中医只有“熟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才能迅速成才。眼看着许多学员都已经四五十岁,不免感叹新加坡终生教育理念的成功。好之者,自然用功。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微明
有人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乍一听很有道理,其实则不然。事实上,即使最顶尖的西医也可能遇到无法做出诊断的疾病;而一个优秀的中医若能治好某病,也必能讲清楚其中的道理。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治得了病就是好医。我们信的是大医、良医,而不是庸医、劣医。
观当今医学态势,虽曰中西并进,实则处处以西学为主。故我辈医者,切不可再闭门造车,亟当遍访高人,转易多师,并积极沟通,互相学习,始能不断有所提高。出山之后,亦不宜仗技独行,当须联合益友,广结善缘,齐心协力,精诚互助,始能成就一番伟业。
, 百拇医药
@黄老斯人
野生动物很少生病,生了病也是自疗自愈。从这个角度反思人类医学。人生病大部分是生活方式病、精神心态病、失当医疗衍生病。医疗改革不能只管看病,医学本身也需要改造。从疾病医学转化为生命医学,在改善人的社会生活状态、社会生存方式的基础上维护生命健康,将医疗逐利行为转化为社会公益行为。
传统中医植根农业文明,顺天而作、自给自足。现代社会市场化了,中医诊金由市场定价合情合理。有的名医鼓吹中医高档化贵族化亦各有所求,不必打着“振兴“的旗号。但是,中医作为自然医学,其生命力不在名医手上,而是普及在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微博·中医药
, http://www.100md.com
@妙手仁医
传统的推拿、按摩本来就是严谨的辨证治疗手段,何来所谓“保健”一说?本来是攻城略地的巨炮,却被扭曲成鸟枪,呜呼哀哉!混乱的状况,搞砸、搞烂了一个响当当的招牌。街头巷尾的中医保健按摩牌子挂了很多,正儿八经系统培训研究的又有几个?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需要建立,否则,一锅烂粥。
中医缺乏了品牌文化保护意识,长此以往,中医就会被所谓的“中医爱好者们”自己打败!从业需要严格的准入机制。谁都可以从业,就会出现谁都往里送垃圾的局面。别忘了,病人只会以直接接触的医生水平来考量整个行业。
@针灸匠张宝旬
按照目前的规定,中医艾灸、点穴、药贴等被定性为中医范畴的“无损检查”,不属于医疗行为,而视作保健行为,目前并不在卫生部门的监管范围……推拿保健很好地保护中医带着镣铐发展。事实上,推拿艾灸点穴是中医第一等功夫。不用药能治病不是一般水平。
, 百拇医药
@临床药师-说说用药的事儿
做医生的,就必须要搞科研?做全科医生的,也要搞科研?不搞科研,不发表论文就影响晋升职称?其实,那些所谓的科研,大多都是无效劳动,都是浪费时间和资源,这都是行内的人心照不宣的,也是无奈的。一个医生,行医数十年,救人无数,可谓功德无量,但是没有科研,晋级受阻,你做了本职工作,不能晋级。
@老药铺
上午去西苑医院,听某专家说,上个月共看了1600多位患者,平均每次门诊120人以上,实在累得不行。不过,同样的知名老专家离开大医院,在其他地方看病,则病人要少得多得多。这就是和尚和庙的关系,会念经重要,庙也很重要。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北京
传承,在神似,而不在形似。形似者,辨证选方用量与老师类同,此继承之下工,所谓“似我者死”也。倘若不记一方一药,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者,此继承之上工。若能夯实传统文化,拓宽现代科技,则是“学我者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神似”,缘自于“精足”、“气盛”。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古人治学,强调:居敬持志,循序致精。我们学习中医,亦可以参考此语。对前人学问要持一种敬的态度,这是治学的开始。《内经》的学问极精极微,其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因此,要立志向古贤学习,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然后,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渐积渐高,从而达到穷本达源、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
@微明
, http://www.100md.com
经云:天圆地方。圆者,时间也,以天时有常,周而复始,故曰圆也;方者,空间也,以地域有定,恒而不变,故曰方也。夫为医者,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天文者,天时之运行规律也;地理者,地域之空间法则也;人事者,世间之人情事理也。天地之大时空生人身之小天地,故唯知此三者,方可言医也。
@黄老斯人
中医本是性命医学,讲究人性与天命,主旨在养生,通过守护天生本能、修养心身而祛病。汉唐后,中医逐渐转变为疾病医学,着重追求用什么方药对付什么疾病;进入现代,大部分成为西医学的附庸。如今,现代化、商业化、市场化翻天覆地,病患日益深重,植根于农业文明的中医,如何焕发昔日的光彩?!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