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应设为中医药院校必修课
国学应设为中医药院校必修课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医学的学理,包括理论体系的内在建构,都体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国学的基本意思就是本国的传统学术,中医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文化课程设置的重点应该立足于国学知识的教育。
历代名医大师皆具深厚国学底蕴
纵观历史上的名医大师,大都具有极为深厚的国学底蕴和文史哲修养。西汉初,公孙光称名医淳于意“其人圣儒”;东汉的郭玉也是以儒者游艺于医;张仲景曾“举孝廉”;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宋元之后,以儒入医者甚众。朱丹溪通过“参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阐发医理,创立了著名的滋阴学说。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著名医药学家具有丰厚的经、史、子、集即文史哲知识素养和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重视理性思维,讲究“文理”与“医理”的贯通。
, http://www.100md.com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医为仁术,医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把医术作为实践、体现“仁”道的具体技艺。张仲景劝诫人们“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充分体现了对众生一种崇高的人文终极关怀。
中医药学是国学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既是一个知识系统,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同时还是一种学习方法与治学门径。中国治学传统讲究融会贯通,文史哲不分,没有学科的壁垒。西方的学科分类进入中国,尤其是加入科学学科后,彻底打破了中国固有的“四部、四库”划分。现代社会强调学术的专科化,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精深,确实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但在专业化的进程中,人的基本素质与精神的提升被忽略和弱化。与此同时,在中国学术领域,尤其是在中医药学的高等教育领域,那种培养医药大家的浑元之气,也在学科划分中渐渐被消解。
近二十年来,人们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进入21世纪,“新国学运动”呈现稳健、强盛的发展态势,不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中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等,而且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一些国学启蒙馆与国学课程班。
, 百拇医药
“国学”作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系统,它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素质大致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贵和执中”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和合人文精神;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追求;“贵义贱利”的价值取向;简朴知足的生活观念;君子人格的人生目标;“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乐教化的文明制度。这些基本素质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当代人类极有意义的精神资源。国学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通文史,然后出入于诸子,从而建立起扎实的学术基础。作为国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应十分珍视这些宝贵的资源。
打破中西医间壁垒需汇聚两种认知力量
中国数千年久蕴厚蓄文化资源,为现代中国学术包括中医药学术及其方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开拓的可能性。西方思维重分析,东方思维重感悟,感悟和象思维是中国智慧和思维能力的传统优势所在。中医药学思维方式与国学中的感悟和象思维息息相关,血脉相连。东方的感悟和象思维与西方的逻辑分析思维,在人类思维史上双峰并峙,可以互补互释。欲将这两个山峰沟通起来,在其间架设桥梁,将其内在的潜力和奥秘挖掘发挥出来,没有深厚的国学底蕴是不可能完成的。
, 百拇医药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义先生指出:材料靠悟性来点醒,理论靠悟性而灵动。而进入化境,唯有悟性才能打通理论和材料之间的间隔,也唯有悟性才能打通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之间的间隔。中国学者要在东西方错位中锻炼悟性,从悟性中生长出我们可以与之对话的理论体系。把这种悟性思维的锻炼用之与中西医学的对话和沟通也是完全合适的。时任卫生部长陈竺也指出: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把国学纳入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倡导国学知识的学习,旨在深刻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丰富并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加强我们的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建设民族精神家园。与此同时,它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在于打破人文与科技的畛域,让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知识领域有效沟通和整合,激发创造性思维。
目前,《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文献学》、《中国古代思想史》等课程是国家规划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课程不少院校将其列入选修的范围,这确实不能不令人遗憾。笔者建议将相关的文化课程列入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程。入学之初,应当进行国学概论的一般性知识学习,大二时,开展《中国古代思想史》或《中国哲学史》的教学。随着学习的深入,大三可以开设较为深入的经学和子学课程,以提高中医药人才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站在时代的高度,为中西医的对话和沟通创造条件。 (殷平善 张国华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 百拇医药
首届“何任班”注重国学教育
“学医先学德,无德不成医。医生这一行业,医德放首位。”这是国医大师、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何任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9月16日,这句话也成了浙江中医药大学首次开设的“何任班”第一课的开场白。
“何任班”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为培养经典功底深厚、临床能力强的中医传承人才而新推出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首届“何任班”共招收15名学生,学制7年,其中从参加“三位一体”招生录取的30名学生中录取7名,在高考第一批次录取的60名学生中录取8名(文、理科各4名)。在招生过程中采取自愿报名、结合高考成绩和高中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 http://www.100md.com
这15名学生接受的是单独培养计划。“这个班采用师承教学模式,学校将为每位学生配备省级以上名中医为导师。教学过程采用‘见习医生制’,跟随导师反复临床,帮助学生奠定较扎实的中医思维和诊治能力。”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应航介绍说。
大医精诚,“何任班”首先强调的是医德医风。何老在世时就强调“济世救人,慈悲为怀”,他常说,医生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仁”字。“何老一直痛恨开大药方、唯利是图的行为。”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肖鲁伟说,何任始终怀着一颗对病人、对学生、对社会的慈爱之心,对医药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也敢于拍案而起,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老生前常强调培养中医人才要注重两个环节——熟读经典和临床实践。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永升受何老教诲30多年,“博学是先生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何老不仅熟悉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理论,而且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都有广泛的涉猎。《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就收录了他的书法绘画作品80件、题字14件。何老还喜音乐,专门写过“养生与民族音乐”一文,记述音乐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何任班”在课程设置中就专门加大了中医经典和国学人文的比例,并遴选名师授课。每个学员都要修完“人文素养模块”和“经典模块”,要广泛涉猎中国医学史、古代哲学、古代文化、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还要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古籍。
注重临床,更是“何任班”的特色。何老在80高龄后依然坚持每周两个半天门诊。先生门诊时有一习惯,结束后他会把自己写的处方悉数带回家中。对这些处方,在下次门诊前,他一定会抽时间浏览一遍,尤其对那些疑难重症病人的处方更会仔细审视。“诊病时病人多,时间有限,辨证施治难免会有考虑不全之处,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必要时找些资料,把原先的理法方药做些调整和补充,就会使疗效进一步得到提高。”这种严谨的态度也将成为“何任班”的精神圭臬。
“何老潜心学术,对病人负责,好施善,德高望重。作为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班级的学生,他是我中医求学路上的一盏灯,我渴望在这光下前行,做一名为病人着想,分辨出不同药方的细微不同的中医。我不求有朝一日名扬天下,我希望可以为病人把好脉,为人着想,时刻注意医德,做好中医便可。”学子蒋鸽这样表态说。
, 百拇医药
“我为能成为‘何任班’的一员感到骄傲。相信这种师承的教育模式将为我成为一位正直的中医师铺好了一条阳关大道。”学子王如烨表示,将以何老的精神作为内心的指航,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学好中医,将中医思维作为思想的一部分,汲取何老的精神养分,将中医的传承一棒棒延续下去。(金聪伟 王婷)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北京
传承,在神似,而不在形似。形似者,辨证选方用量与老师类同,此继承之下工,所谓"似我者死"也。倘若不记一方一药,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者,此继承之上工。若能夯实传统文化,拓宽现代科技,则是"学我者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神似",缘自于"精足"、"气盛"。
, http://www.100md.com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古人治学,强调:居敬持志,循序致精。我们学习中医,亦可以参考此语。对前人学问要持一种敬的态度,这是治学的开始。《内经》的学问极精极微,其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因此,要立志向古贤学习,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然后,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渐积渐高,从而达到穷本达源、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
@微明
经云:天圆地方。圆者,时间也,以天时有常,周而复始,故曰圆也;方者,空间也,以地域有定,恒而不变,故曰方也。夫为医者,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天文者,天时之运行规律也;地理者,地域之空间法则也;人事者,世间之人情事理也。天地之大时空生人身之小天地,故唯知此三者,方可言医也。
@黄老斯人
中医本是性命医学,讲究人性与天命,主旨在养生,通过守护天生本能、修养心身而祛病。汉唐后,中医逐渐转变为疾病医学,着重追求用什么方药对付什么疾病;进入现代,大部分成为西医学的附庸。如今,现代化、商业化、市场化翻天覆地,病患日益深重,植根于农业文明的中医,如何焕发昔日的光彩?!, http://www.100md.com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医学的学理,包括理论体系的内在建构,都体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国学的基本意思就是本国的传统学术,中医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文化课程设置的重点应该立足于国学知识的教育。
历代名医大师皆具深厚国学底蕴
纵观历史上的名医大师,大都具有极为深厚的国学底蕴和文史哲修养。西汉初,公孙光称名医淳于意“其人圣儒”;东汉的郭玉也是以儒者游艺于医;张仲景曾“举孝廉”;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宋元之后,以儒入医者甚众。朱丹溪通过“参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阐发医理,创立了著名的滋阴学说。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著名医药学家具有丰厚的经、史、子、集即文史哲知识素养和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重视理性思维,讲究“文理”与“医理”的贯通。
, http://www.100md.com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医为仁术,医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把医术作为实践、体现“仁”道的具体技艺。张仲景劝诫人们“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充分体现了对众生一种崇高的人文终极关怀。
中医药学是国学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既是一个知识系统,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同时还是一种学习方法与治学门径。中国治学传统讲究融会贯通,文史哲不分,没有学科的壁垒。西方的学科分类进入中国,尤其是加入科学学科后,彻底打破了中国固有的“四部、四库”划分。现代社会强调学术的专科化,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精深,确实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但在专业化的进程中,人的基本素质与精神的提升被忽略和弱化。与此同时,在中国学术领域,尤其是在中医药学的高等教育领域,那种培养医药大家的浑元之气,也在学科划分中渐渐被消解。
近二十年来,人们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进入21世纪,“新国学运动”呈现稳健、强盛的发展态势,不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中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等,而且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一些国学启蒙馆与国学课程班。
, 百拇医药
“国学”作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系统,它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素质大致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贵和执中”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和合人文精神;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追求;“贵义贱利”的价值取向;简朴知足的生活观念;君子人格的人生目标;“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乐教化的文明制度。这些基本素质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当代人类极有意义的精神资源。国学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通文史,然后出入于诸子,从而建立起扎实的学术基础。作为国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应十分珍视这些宝贵的资源。
打破中西医间壁垒需汇聚两种认知力量
中国数千年久蕴厚蓄文化资源,为现代中国学术包括中医药学术及其方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开拓的可能性。西方思维重分析,东方思维重感悟,感悟和象思维是中国智慧和思维能力的传统优势所在。中医药学思维方式与国学中的感悟和象思维息息相关,血脉相连。东方的感悟和象思维与西方的逻辑分析思维,在人类思维史上双峰并峙,可以互补互释。欲将这两个山峰沟通起来,在其间架设桥梁,将其内在的潜力和奥秘挖掘发挥出来,没有深厚的国学底蕴是不可能完成的。
, 百拇医药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义先生指出:材料靠悟性来点醒,理论靠悟性而灵动。而进入化境,唯有悟性才能打通理论和材料之间的间隔,也唯有悟性才能打通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之间的间隔。中国学者要在东西方错位中锻炼悟性,从悟性中生长出我们可以与之对话的理论体系。把这种悟性思维的锻炼用之与中西医学的对话和沟通也是完全合适的。时任卫生部长陈竺也指出: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把国学纳入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倡导国学知识的学习,旨在深刻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丰富并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加强我们的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建设民族精神家园。与此同时,它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在于打破人文与科技的畛域,让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知识领域有效沟通和整合,激发创造性思维。
目前,《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文献学》、《中国古代思想史》等课程是国家规划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课程不少院校将其列入选修的范围,这确实不能不令人遗憾。笔者建议将相关的文化课程列入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程。入学之初,应当进行国学概论的一般性知识学习,大二时,开展《中国古代思想史》或《中国哲学史》的教学。随着学习的深入,大三可以开设较为深入的经学和子学课程,以提高中医药人才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站在时代的高度,为中西医的对话和沟通创造条件。 (殷平善 张国华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 百拇医药
首届“何任班”注重国学教育
“学医先学德,无德不成医。医生这一行业,医德放首位。”这是国医大师、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何任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9月16日,这句话也成了浙江中医药大学首次开设的“何任班”第一课的开场白。
“何任班”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为培养经典功底深厚、临床能力强的中医传承人才而新推出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首届“何任班”共招收15名学生,学制7年,其中从参加“三位一体”招生录取的30名学生中录取7名,在高考第一批次录取的60名学生中录取8名(文、理科各4名)。在招生过程中采取自愿报名、结合高考成绩和高中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 http://www.100md.com
这15名学生接受的是单独培养计划。“这个班采用师承教学模式,学校将为每位学生配备省级以上名中医为导师。教学过程采用‘见习医生制’,跟随导师反复临床,帮助学生奠定较扎实的中医思维和诊治能力。”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应航介绍说。
大医精诚,“何任班”首先强调的是医德医风。何老在世时就强调“济世救人,慈悲为怀”,他常说,医生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仁”字。“何老一直痛恨开大药方、唯利是图的行为。”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肖鲁伟说,何任始终怀着一颗对病人、对学生、对社会的慈爱之心,对医药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也敢于拍案而起,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老生前常强调培养中医人才要注重两个环节——熟读经典和临床实践。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永升受何老教诲30多年,“博学是先生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何老不仅熟悉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理论,而且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都有广泛的涉猎。《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就收录了他的书法绘画作品80件、题字14件。何老还喜音乐,专门写过“养生与民族音乐”一文,记述音乐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何任班”在课程设置中就专门加大了中医经典和国学人文的比例,并遴选名师授课。每个学员都要修完“人文素养模块”和“经典模块”,要广泛涉猎中国医学史、古代哲学、古代文化、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还要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古籍。
注重临床,更是“何任班”的特色。何老在80高龄后依然坚持每周两个半天门诊。先生门诊时有一习惯,结束后他会把自己写的处方悉数带回家中。对这些处方,在下次门诊前,他一定会抽时间浏览一遍,尤其对那些疑难重症病人的处方更会仔细审视。“诊病时病人多,时间有限,辨证施治难免会有考虑不全之处,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必要时找些资料,把原先的理法方药做些调整和补充,就会使疗效进一步得到提高。”这种严谨的态度也将成为“何任班”的精神圭臬。
“何老潜心学术,对病人负责,好施善,德高望重。作为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班级的学生,他是我中医求学路上的一盏灯,我渴望在这光下前行,做一名为病人着想,分辨出不同药方的细微不同的中医。我不求有朝一日名扬天下,我希望可以为病人把好脉,为人着想,时刻注意医德,做好中医便可。”学子蒋鸽这样表态说。
, 百拇医药
“我为能成为‘何任班’的一员感到骄傲。相信这种师承的教育模式将为我成为一位正直的中医师铺好了一条阳关大道。”学子王如烨表示,将以何老的精神作为内心的指航,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学好中医,将中医思维作为思想的一部分,汲取何老的精神养分,将中医的传承一棒棒延续下去。(金聪伟 王婷)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北京
传承,在神似,而不在形似。形似者,辨证选方用量与老师类同,此继承之下工,所谓"似我者死"也。倘若不记一方一药,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者,此继承之上工。若能夯实传统文化,拓宽现代科技,则是"学我者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神似",缘自于"精足"、"气盛"。
, http://www.100md.com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古人治学,强调:居敬持志,循序致精。我们学习中医,亦可以参考此语。对前人学问要持一种敬的态度,这是治学的开始。《内经》的学问极精极微,其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因此,要立志向古贤学习,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然后,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渐积渐高,从而达到穷本达源、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
@微明
经云:天圆地方。圆者,时间也,以天时有常,周而复始,故曰圆也;方者,空间也,以地域有定,恒而不变,故曰方也。夫为医者,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天文者,天时之运行规律也;地理者,地域之空间法则也;人事者,世间之人情事理也。天地之大时空生人身之小天地,故唯知此三者,方可言医也。
@黄老斯人
中医本是性命医学,讲究人性与天命,主旨在养生,通过守护天生本能、修养心身而祛病。汉唐后,中医逐渐转变为疾病医学,着重追求用什么方药对付什么疾病;进入现代,大部分成为西医学的附庸。如今,现代化、商业化、市场化翻天覆地,病患日益深重,植根于农业文明的中医,如何焕发昔日的光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