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分析解读
编号:12486751
养生至道谈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0月23日 北京晚报
     “至道”一词,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中。其中有名为《天下至道谈》一书。中医“至道”含义有二:一是指高深奥妙的医学要理;二是指养生保精之深奥道理。《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王冰注:“是所谓修养天真之至道也。”本文所谈“至道”,主要是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养神爱气可长生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是中医学对神的形象描述。神由心所主,心所藏,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突出了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体通过气机的升降运转,表现出种种生命活动。中医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的论述,保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神气”广义来讲体现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强弱;狭义来看表示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因此,养神、爱气是抗衰延年的第一要务。

    2、宝精静心能益寿

    中医对“精”非常重视。“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精存则生,精失则死。延年益寿的内容之一就是宝精、积精、积精成神,保养先天之根本。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六节脏象论》也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突出强调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如果心不静而动摇,百病随之而起。《灵枢·口问》:“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本神篇》:“心,怵惕思虑则伤神”。各种情志因素如果触犯于心,最易伤神损性。《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告诫人们修身养性,重在养心。《五癃津液别篇》:“五脏六腑,心为之主”也是这个道理。

    3、清静无欲以延年

    中医养生讲究“清静无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概而言之,嗜欲劳其目,淫邪惑其心,七情六欲的兴做,心地的感知,九窍的感应,皆出于心,依附于身体,人如果贪恋世情太过,内心清静圆明的性体又被七情六欲所掩克,容易导致衰老。所以,涤除七情,身无妄行,反情归于本性,身命方可坚固。“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饵食导引求长生

    饵食就是现在所说的通过药物、保健品、食物来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方法。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最多,范围最广,和现代医学,特别是现代营养学结合最为紧密。

    导引是古代发明的一些强身健体的内外功锻炼方法的总称。中国古代的导引方法很多,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华佗的“五禽戏”和南宋时期钟离权的“八段锦”。

    《庄子·刻意》:“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引,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后汉书·华佗传》:“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此外,古代还有采气、炼丹、辟谷、胎息、入定、房中、行炁、布炁、坐忘等多种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于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