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专刊(2)
络病学说是仲景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转化医学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医学科学实践,强调基础理论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向新药转化,是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大需求。中医药在两千年的形成发展中,始终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自身发展规律,这正体现了转化医学的优势,其中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其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从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到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直至清代卫气营血辨证,无不显示出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的组成部分,对于多种难治性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虽然仲景首次记载的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但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我们在国内首次提出络病主要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络脉生理、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阐明基本病机、主要表现、辨证要点,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按功能重新分类通络药物,提出络病证候、脏腑络病及脏腑络病论治。同时基于“气血相关”的络病理论特色,将络脉分为经(气)络和(血)脉络,在《内经》经脉、血脉理论、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脉络学说临床证治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系统研究血管病变的发病规律、基本病机、临床证候,同时总结《伤寒杂病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治疗血管病变用药规律,为血管病变辨证治疗了提供理论指导。
, 百拇医药
临床实践证实,以络病理论指导开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重大难治性疾病治疗,系统研究其中医病机、干预策略及有效组方,显著提高了这类疾病的临床疗效。我们总结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搜剔疏通”的用药规律,研制的通心络胶囊具有血管保护、血液保护、心脑组织三重保护作用,尤其是在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以及治疗急性心梗介入后心肌无复流等方面的优势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我们提出了“温清补通”的心律失常组方用药规律,研制的参松养心胶囊经临床循证研究证实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节”的临床优势,为窦缓伴早搏、心功能不全伴心律失常等临床难题的解决提供了药物组合;针对慢性心衰提出“气血水同治分消”的组方用药规律,显著提高了慢性心衰的治疗水平,新近完成的临床循证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编辑部评论称:“这项富有前景的研究已经打开了一扇如何利用最新科技研究传统中药活性成分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协同作用的大门,这是一个挑战,对此我们应该热烈拥抱”,引起国际医学界关注。
2009年中医络病学已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我们编写出版了《络病学》、《脉络论》专著及《络病学》教材,创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等致力于络病学术研究的多学科专家群体;在国内40家高校开设络病学课程,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国内首个省级络病重点实验室,推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 百拇医药
正如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所指出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基于“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创新理论、提高疗效”的学科发展指导思想,师法仲景、弘扬仲景、发展仲景。络病证治和脉络学说正是传承发展仲景学术的一个实例。因此,我们不仅要活学活用仲景经方,更应学习仲景把经典理论转化为临床证治方药的治学思想,同时充分借鉴现代科学技术,传承创新仲景之学,再创中医药辉煌。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吴以岭院士)
张仲景对呃逆的认识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相当于古医籍的“哕”、“逆”、“吃逆”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呃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 http://www.100md.com
《伤寒论》原文中记载哕的条文共有8条,另有些人认为第161条中“噫气”病机描述实是指哕,因此同时列入做为参考,以下便就这九条内容进行讨论。
虚证的哕
阳明胃虚的哕一共有六条,分别是:第100条:“……食谷者哕。”:第199条:“……攻其热必哕。”;第214条:“……欲饮水者,与水则哕。”;第229条:“……不能食者,饮水则哕。”;第379条:“……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第161条:“……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此六条之哕,均为其人脾胃素虚,又受吐、下、汗法重伤胃土或饮冷伤中,以致胃气虚寒,上逆致哕,多伴见不能食、饮水则哕,并可见其它虚寒之象,哕声低微,间隔时间较长,气无食臭,可伴酸水清涎。舌胖淡,苔白滑,脉濡弱。当治以温中降逆之法,如用旋覆代赭汤及柿蒂、丁香等。
实证的哕
, http://www.100md.com
邪实内结的哕第380条:“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此乃邪实内结之哕,必与实证腹满并见。或因于水气内停,小便不利:或因于燥屎内结,大便不通。当分别通利小便或大便,则腹满及哕自除。
火热伤阴,病情危笃之哕第114条:“……久则谵语,甚者则哕。”此多哕声低微,示预后不良。必兼见于发黄、衄、口干咽烂、便秘等一派阳热之证,以及“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等阳气欲脱的神明散乱之症。当急扶阳救阴,如用生脉散之类抢救。
阳明邪热郁闭的哕第234条:“……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本条乃三阳合病,病情较为复杂。其“时时哕”乃阳明邪热郁热盛之象,尚兼一身面目俱黄、小便难、有潮热、耳前后肿等一派阳明热盛之象。当先用刺法,针行阳气以泄经络闭郁之热,然后再视病情偏于少阳或太阳,分别用小柴胡汤和解或麻黄汤汗解。若病情加重,出现“腹满加哕”并与“不尿”并见,则与第(114)条之哕类似,为病情危笃之象,故曰不治。
, 百拇医药
此外,《金匮要略》中也有呃逆的论述。如《痉湿喝病脉证第二》:“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即指出,素患湿病的人,如果早期用了下法治疗,造成阳气受损,中焦阳虚,寒湿与正气相搏而上逆,即造成呃逆。
《金匮要略》中还提出了治哕的有关方剂如小半夏汤、小承气汤、生姜半夏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等。D4 (中华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发展交流协会 梁克玮)
中医学临证特点与优势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她采用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医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因、病灶或某个病理改变简单地进行对抗性治疗,而是强调“调和治中、以平为期”,立足于对人的整体调节,使整体功能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 百拇医药
中医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从整体联系度、功能、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并形成了四大原创诊疗核心理念:一是用整体观认知健康与疾病;二是用中和观调治健康与疾病;三是用未病观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四是用制宜观关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
未病早知,已病早觉。中医诊断依据主要是来自四诊合参,虽难以准确地找到致病因子和病变定位,但能司外揣内,及早预知、预后。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末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的全过程。
辨证论治,奥妙无穷。中医诊治的基本方法是辨证论治,特别是在诊断方面,不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支持,而是基于整体观,抓住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精津、脏腑经络等辨证元素进行辨证,而且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各具特色,都能明辨疾病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中医看来,只要证侯相同、相近,就可以用同一治则治法、同一方药和技术治之,感冒、肠炎、胃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只要出现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食的症状,就都可用小柴胡汤治之;相反,即使同一种疾病,出现不同证候,中医就会用不同的治法、不同的方药治疗,同是支气管炎,根据症状的不同,有时表散风寒,有时润肺生津,就是根据证的不同而施用不同的治法,不同的方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既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也是中医治疗的高明所在。
, 百拇医药
三因制宜,安全有效。中医治疗的精髓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就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也就是“见病识病,观天察地知人;断病治病,合时量身定做”,因此,中医治病的方法、方药灵活,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孙光荣)
《伤寒论》太阳病误汗原因解析
太阳病本应当汗,但要汗之得法,仲景在《伤寒论》第一首方剂桂枝汤“方后注”中名言,太阳病发汗应“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就要求,太阳病发汗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汗出周身,不能只是局部出汗,否则发汗不彻,病邪不去;第二,要微似有汗,不可大汗,否则将有可能伤气耗阴或亡阳,酿患无穷。仲景之论看似平淡,其实恰恰点中了临床治外感病之要害,太阳病汗之不当,当今临证屡见不鲜,因此造成严重后果者甚重,所以有必要对《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之原文进行总结分析,引以为鉴。
, 百拇医药
太阳表证过汗
太阳表证固当用汗法治之,然使用汗法应得当,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除”(12条)。发汗太过,不但损伤阴津,而且耗损阳气,呈现诸多虚损证候。如汗后阴阳两虚;汗后气津两伤;汗后营血亏虚,筋脉失养,汗后邪气入里化热,壅塞肺气;汗后心阳亏虚,神不守舍。发汗太过,致寒热错杂,水饮食滞内停之痞证。综上所述,太阳病发汗太过多致虚证,以心、脾、肾阳虚多见。
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表证当汗,汗之太过,固可损伤正气,使病邪传里,造成变证。而若汗之不及,同样会使病邪不去,或留于皮表而不去使表证久不得解,或入里传化而导致变证。如呈现阳明里证,或导致太阳、阳明二阳合病。
汗法误用
太阳病根据邪气的性质和感邪的轻重不同,其治虽皆可用汗法,但太阳伤寒宜辛温峻汗、太阳中风宜解肌缓汗、太阳温病宜辛凉解表、太阳轻证则宜小汗或微汗。若误用之,则同样会造成变证。如太阳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会形成风温证;它如太阳病误用“火疗”劫汗,可致火热熏蒸、扰神、迫血妄行及过汗亡阳之诸多变证。若是用大青龙汤、麻黄汤等发汗峻剂误发虚人之寒,则会导致亡阳阴竭的后果,正如《伤寒论》38条所说:“若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咽,此为逆也。”
, http://www.100md.com
太阳表证汗下失序致误
太阳表证发汗不当,再复用下法,或先下之不解,再复用下法,也是常见的误治原因,导致种种“坏病”的发生。D4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明)
再谈经方特点
经方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剂,包含经验方、经典方的含义。经方之所以被后世推崇和喜爱,就是因为它有很多特点。
经方特点之一——药简价廉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62方,除去重复,共计178方,用药151味。药味在7味以下的占近90%,5味以下的占总数的70%。1味的有14首,2味的有38首,3味的有48首,4味的有41首,5味的有37首,6味的有21首,7味的有25首,8味及8味以上仅28首。
, 百拇医药
经方药简价廉,所以医生能较为熟练应用,效果也很好。
经方特点之二——配伍严谨
桂枝汤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用于治疗太阳表虚证。
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
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
桂枝加附于汤治疗阳虚不固漏汗。
可见经方配合之严谨。
经方特点之三——保胃气
, http://www.100md.com
桂枝汤服用方法是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伤寒论》113方用生姜者37首,用大枣者40首,生姜大枣同用者33首。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方的配伍和服用方法处处体现保胃气的思想。保胃气才能匡扶正气,从而保证好的疗效。
经方特点之四——煎服调摄有法
桂枝汤煎服法及禁忌:“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汉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百拇医药
经方特点之五——功效卓著
金元时期大医家张元素谓“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岳美中也曾指出,非经方不能治大病。现今,经方也越来越被推崇,并不断发扬光大。D4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冯学功)
多角度解读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连、黄芩、甘草、干姜、人参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阴阳,苦辛并举以复升降,补泻兼顾以调虚实,为治疗寒热互结之心下痞经方。现试图从多角度、多效性方面解读该方,探求其作用本质。
, http://www.100md.com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医学解读
现代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抑制腺体分泌、镇吐、抑制胰蛋白酶、抗癌、调节免疫及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并通过调节免疫而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黄连、黄芩作为清热解毒的代表药物,其可通过抑制人工三肽激发白细胞内钙离子升高,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提高,进而影响白细胞多种功能,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可调节免疫功能水平,尤其对于机体的亢进状态具有明显调节作用;干姜作为温中要药,具有明显的温通中焦作用,对于机体功能的低水平状态,具有改善作用:人参作为补气的首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脏腑供血,促进机体激素分泌,提高机体应激水平;甘草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甜素对细胞膜具有修复作用,从而恢复细胞的生理功能。
由以上分析可知,半夏泻心汤配方虽简,却从细胞、激素水平、供血、神经、免疫、炎症反应方面作用于人体,且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可纠正不同的机体状态,从而起到平调寒热、消痞散结的作用。
, 百拇医药
半夏泻心汤的状态医学解读
有学者将半夏泻心汤拆为苦寒组:黄连、黄芩;甘温组:人参、甘草;辛温组:半夏、干姜。通过研究发现,苦寒组可通过抗炎减轻小鼠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修复细胞黏膜,甘温组能够调节机体免疫,恢复机体“稳态”,而全方与拆方组比较,效果更佳。还有学者研究发现,黄连及黄芩不仅能修复胃黏膜,而且还可改善黏膜腺体萎缩程度,抗杀幽门螺旋杆菌。有学者通过检测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大鼠胃动素的影响,证明了干姜、人参、甘草可明显增强胃动力,改善胃排空,而半夏、黄连、黄芩则起到了改善胃腔内环境的作用,并且在半夏、黄连、黄芩改善胃内环境后,促进了干姜、人参、甘草的吸收,进而增强丁胃动力。推测半夏泻心汤多效性的原因在于其组成特点——辛开苦降、甘温补虚并用。
半夏泻心汤不仅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对结肠组织中的NO、NOS、TNF-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修复溃疡性炎症的结肠黏膜。可见其作用部位是广泛的。
, 百拇医药
半夏泻心汤的多效性
半夏泻心汤被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各种疾病。作者曾查阅了大量文献,统计显示,其所治疾病多达十数种,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胀、酒精性结肠炎、妊娠泻痢、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囊炎、美尼尔综合症、耳鸣、功能性消化不良、胸痹、慢性咳嗽、失眠、痤疮、化疗所致呕吐等。D4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周立华 郭敬志)
, 百拇医药
当前,转化医学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医学科学实践,强调基础理论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向新药转化,是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大需求。中医药在两千年的形成发展中,始终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自身发展规律,这正体现了转化医学的优势,其中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其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从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到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直至清代卫气营血辨证,无不显示出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的组成部分,对于多种难治性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虽然仲景首次记载的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但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我们在国内首次提出络病主要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络脉生理、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阐明基本病机、主要表现、辨证要点,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按功能重新分类通络药物,提出络病证候、脏腑络病及脏腑络病论治。同时基于“气血相关”的络病理论特色,将络脉分为经(气)络和(血)脉络,在《内经》经脉、血脉理论、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脉络学说临床证治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系统研究血管病变的发病规律、基本病机、临床证候,同时总结《伤寒杂病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治疗血管病变用药规律,为血管病变辨证治疗了提供理论指导。
, 百拇医药
临床实践证实,以络病理论指导开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重大难治性疾病治疗,系统研究其中医病机、干预策略及有效组方,显著提高了这类疾病的临床疗效。我们总结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搜剔疏通”的用药规律,研制的通心络胶囊具有血管保护、血液保护、心脑组织三重保护作用,尤其是在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以及治疗急性心梗介入后心肌无复流等方面的优势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我们提出了“温清补通”的心律失常组方用药规律,研制的参松养心胶囊经临床循证研究证实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节”的临床优势,为窦缓伴早搏、心功能不全伴心律失常等临床难题的解决提供了药物组合;针对慢性心衰提出“气血水同治分消”的组方用药规律,显著提高了慢性心衰的治疗水平,新近完成的临床循证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编辑部评论称:“这项富有前景的研究已经打开了一扇如何利用最新科技研究传统中药活性成分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协同作用的大门,这是一个挑战,对此我们应该热烈拥抱”,引起国际医学界关注。
2009年中医络病学已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我们编写出版了《络病学》、《脉络论》专著及《络病学》教材,创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等致力于络病学术研究的多学科专家群体;在国内40家高校开设络病学课程,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国内首个省级络病重点实验室,推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 百拇医药
正如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所指出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基于“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创新理论、提高疗效”的学科发展指导思想,师法仲景、弘扬仲景、发展仲景。络病证治和脉络学说正是传承发展仲景学术的一个实例。因此,我们不仅要活学活用仲景经方,更应学习仲景把经典理论转化为临床证治方药的治学思想,同时充分借鉴现代科学技术,传承创新仲景之学,再创中医药辉煌。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吴以岭院士)
张仲景对呃逆的认识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相当于古医籍的“哕”、“逆”、“吃逆”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呃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 http://www.100md.com
《伤寒论》原文中记载哕的条文共有8条,另有些人认为第161条中“噫气”病机描述实是指哕,因此同时列入做为参考,以下便就这九条内容进行讨论。
虚证的哕
阳明胃虚的哕一共有六条,分别是:第100条:“……食谷者哕。”:第199条:“……攻其热必哕。”;第214条:“……欲饮水者,与水则哕。”;第229条:“……不能食者,饮水则哕。”;第379条:“……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第161条:“……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此六条之哕,均为其人脾胃素虚,又受吐、下、汗法重伤胃土或饮冷伤中,以致胃气虚寒,上逆致哕,多伴见不能食、饮水则哕,并可见其它虚寒之象,哕声低微,间隔时间较长,气无食臭,可伴酸水清涎。舌胖淡,苔白滑,脉濡弱。当治以温中降逆之法,如用旋覆代赭汤及柿蒂、丁香等。
实证的哕
, http://www.100md.com
邪实内结的哕第380条:“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此乃邪实内结之哕,必与实证腹满并见。或因于水气内停,小便不利:或因于燥屎内结,大便不通。当分别通利小便或大便,则腹满及哕自除。
火热伤阴,病情危笃之哕第114条:“……久则谵语,甚者则哕。”此多哕声低微,示预后不良。必兼见于发黄、衄、口干咽烂、便秘等一派阳热之证,以及“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等阳气欲脱的神明散乱之症。当急扶阳救阴,如用生脉散之类抢救。
阳明邪热郁闭的哕第234条:“……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本条乃三阳合病,病情较为复杂。其“时时哕”乃阳明邪热郁热盛之象,尚兼一身面目俱黄、小便难、有潮热、耳前后肿等一派阳明热盛之象。当先用刺法,针行阳气以泄经络闭郁之热,然后再视病情偏于少阳或太阳,分别用小柴胡汤和解或麻黄汤汗解。若病情加重,出现“腹满加哕”并与“不尿”并见,则与第(114)条之哕类似,为病情危笃之象,故曰不治。
, 百拇医药
此外,《金匮要略》中也有呃逆的论述。如《痉湿喝病脉证第二》:“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即指出,素患湿病的人,如果早期用了下法治疗,造成阳气受损,中焦阳虚,寒湿与正气相搏而上逆,即造成呃逆。
《金匮要略》中还提出了治哕的有关方剂如小半夏汤、小承气汤、生姜半夏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等。D4 (中华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发展交流协会 梁克玮)
中医学临证特点与优势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她采用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医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因、病灶或某个病理改变简单地进行对抗性治疗,而是强调“调和治中、以平为期”,立足于对人的整体调节,使整体功能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 百拇医药
中医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从整体联系度、功能、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并形成了四大原创诊疗核心理念:一是用整体观认知健康与疾病;二是用中和观调治健康与疾病;三是用未病观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四是用制宜观关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
未病早知,已病早觉。中医诊断依据主要是来自四诊合参,虽难以准确地找到致病因子和病变定位,但能司外揣内,及早预知、预后。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末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的全过程。
辨证论治,奥妙无穷。中医诊治的基本方法是辨证论治,特别是在诊断方面,不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支持,而是基于整体观,抓住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精津、脏腑经络等辨证元素进行辨证,而且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各具特色,都能明辨疾病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中医看来,只要证侯相同、相近,就可以用同一治则治法、同一方药和技术治之,感冒、肠炎、胃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只要出现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食的症状,就都可用小柴胡汤治之;相反,即使同一种疾病,出现不同证候,中医就会用不同的治法、不同的方药治疗,同是支气管炎,根据症状的不同,有时表散风寒,有时润肺生津,就是根据证的不同而施用不同的治法,不同的方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既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也是中医治疗的高明所在。
, 百拇医药
三因制宜,安全有效。中医治疗的精髓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就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也就是“见病识病,观天察地知人;断病治病,合时量身定做”,因此,中医治病的方法、方药灵活,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孙光荣)
《伤寒论》太阳病误汗原因解析
太阳病本应当汗,但要汗之得法,仲景在《伤寒论》第一首方剂桂枝汤“方后注”中名言,太阳病发汗应“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就要求,太阳病发汗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汗出周身,不能只是局部出汗,否则发汗不彻,病邪不去;第二,要微似有汗,不可大汗,否则将有可能伤气耗阴或亡阳,酿患无穷。仲景之论看似平淡,其实恰恰点中了临床治外感病之要害,太阳病汗之不当,当今临证屡见不鲜,因此造成严重后果者甚重,所以有必要对《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之原文进行总结分析,引以为鉴。
, 百拇医药
太阳表证过汗
太阳表证固当用汗法治之,然使用汗法应得当,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除”(12条)。发汗太过,不但损伤阴津,而且耗损阳气,呈现诸多虚损证候。如汗后阴阳两虚;汗后气津两伤;汗后营血亏虚,筋脉失养,汗后邪气入里化热,壅塞肺气;汗后心阳亏虚,神不守舍。发汗太过,致寒热错杂,水饮食滞内停之痞证。综上所述,太阳病发汗太过多致虚证,以心、脾、肾阳虚多见。
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表证当汗,汗之太过,固可损伤正气,使病邪传里,造成变证。而若汗之不及,同样会使病邪不去,或留于皮表而不去使表证久不得解,或入里传化而导致变证。如呈现阳明里证,或导致太阳、阳明二阳合病。
汗法误用
太阳病根据邪气的性质和感邪的轻重不同,其治虽皆可用汗法,但太阳伤寒宜辛温峻汗、太阳中风宜解肌缓汗、太阳温病宜辛凉解表、太阳轻证则宜小汗或微汗。若误用之,则同样会造成变证。如太阳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会形成风温证;它如太阳病误用“火疗”劫汗,可致火热熏蒸、扰神、迫血妄行及过汗亡阳之诸多变证。若是用大青龙汤、麻黄汤等发汗峻剂误发虚人之寒,则会导致亡阳阴竭的后果,正如《伤寒论》38条所说:“若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咽,此为逆也。”
, http://www.100md.com
太阳表证汗下失序致误
太阳表证发汗不当,再复用下法,或先下之不解,再复用下法,也是常见的误治原因,导致种种“坏病”的发生。D4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明)
再谈经方特点
经方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剂,包含经验方、经典方的含义。经方之所以被后世推崇和喜爱,就是因为它有很多特点。
经方特点之一——药简价廉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62方,除去重复,共计178方,用药151味。药味在7味以下的占近90%,5味以下的占总数的70%。1味的有14首,2味的有38首,3味的有48首,4味的有41首,5味的有37首,6味的有21首,7味的有25首,8味及8味以上仅28首。
, 百拇医药
经方药简价廉,所以医生能较为熟练应用,效果也很好。
经方特点之二——配伍严谨
桂枝汤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用于治疗太阳表虚证。
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
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
桂枝加附于汤治疗阳虚不固漏汗。
可见经方配合之严谨。
经方特点之三——保胃气
, http://www.100md.com
桂枝汤服用方法是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伤寒论》113方用生姜者37首,用大枣者40首,生姜大枣同用者33首。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方的配伍和服用方法处处体现保胃气的思想。保胃气才能匡扶正气,从而保证好的疗效。
经方特点之四——煎服调摄有法
桂枝汤煎服法及禁忌:“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汉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百拇医药
经方特点之五——功效卓著
金元时期大医家张元素谓“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岳美中也曾指出,非经方不能治大病。现今,经方也越来越被推崇,并不断发扬光大。D4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冯学功)
多角度解读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连、黄芩、甘草、干姜、人参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阴阳,苦辛并举以复升降,补泻兼顾以调虚实,为治疗寒热互结之心下痞经方。现试图从多角度、多效性方面解读该方,探求其作用本质。
, http://www.100md.com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医学解读
现代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抑制腺体分泌、镇吐、抑制胰蛋白酶、抗癌、调节免疫及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并通过调节免疫而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黄连、黄芩作为清热解毒的代表药物,其可通过抑制人工三肽激发白细胞内钙离子升高,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提高,进而影响白细胞多种功能,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可调节免疫功能水平,尤其对于机体的亢进状态具有明显调节作用;干姜作为温中要药,具有明显的温通中焦作用,对于机体功能的低水平状态,具有改善作用:人参作为补气的首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脏腑供血,促进机体激素分泌,提高机体应激水平;甘草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甜素对细胞膜具有修复作用,从而恢复细胞的生理功能。
由以上分析可知,半夏泻心汤配方虽简,却从细胞、激素水平、供血、神经、免疫、炎症反应方面作用于人体,且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可纠正不同的机体状态,从而起到平调寒热、消痞散结的作用。
, 百拇医药
半夏泻心汤的状态医学解读
有学者将半夏泻心汤拆为苦寒组:黄连、黄芩;甘温组:人参、甘草;辛温组:半夏、干姜。通过研究发现,苦寒组可通过抗炎减轻小鼠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修复细胞黏膜,甘温组能够调节机体免疫,恢复机体“稳态”,而全方与拆方组比较,效果更佳。还有学者研究发现,黄连及黄芩不仅能修复胃黏膜,而且还可改善黏膜腺体萎缩程度,抗杀幽门螺旋杆菌。有学者通过检测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大鼠胃动素的影响,证明了干姜、人参、甘草可明显增强胃动力,改善胃排空,而半夏、黄连、黄芩则起到了改善胃腔内环境的作用,并且在半夏、黄连、黄芩改善胃内环境后,促进了干姜、人参、甘草的吸收,进而增强丁胃动力。推测半夏泻心汤多效性的原因在于其组成特点——辛开苦降、甘温补虚并用。
半夏泻心汤不仅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对结肠组织中的NO、NOS、TNF-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修复溃疡性炎症的结肠黏膜。可见其作用部位是广泛的。
, 百拇医药
半夏泻心汤的多效性
半夏泻心汤被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各种疾病。作者曾查阅了大量文献,统计显示,其所治疾病多达十数种,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胀、酒精性结肠炎、妊娠泻痢、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囊炎、美尼尔综合症、耳鸣、功能性消化不良、胸痹、慢性咳嗽、失眠、痤疮、化疗所致呕吐等。D4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周立华 郭敬志)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