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有四商 必须陪孩子做7件事
好孩子,有四“商”(培养下一代)
智商、体商、情商、逆商
教养子女好比盖房子,都需要有蓝图。而平衡发展4Q(即智商、体商、情商和逆商)是教育孩子的最好蓝图。
学业优秀,需提高智商(IQ):特别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善于发现问题,能够通过思考、分析找到答案,自然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长大后,他们的视角会比别人宽广,思维也更加缜密。因此,家长要从生活琐事开始,让孩子多动手,多参与;父母对家庭事务做决定时,也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进行引导,而不是告诉孩子如何去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对未知的探索;孩子钻牛角尖时,让他们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等。
身体健康,需提高体商(BQ):研究指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的基础。告诉孩子,体育不好是废品,要爱运动,才能身心健康。0~6岁是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体商”的最佳时期,尤其是0~3岁,是运动发育非常快的时期。家长应在孩子每个成长阶段对运动锻炼加以引导。另外,督促孩子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也能促进体商养成。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好动行为一刻也停不下来,或明明感到疲累,仍然控制不住地手舞足蹈,可能就是患有多动症,要到医院进行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心理健康,需提高情商(EQ):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父母要给孩子足够关爱,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还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给他们安全感和信任。控制情绪是情商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家长首先应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其次要引导表达情绪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发泄情绪也应有界限,不应损害别人的利益和损害物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说缘由。
应对压力,需提高逆商(AQ):国外有句谚语说:“没有什么教育比逆境来的更实在!”可以让孩子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充分信任孩子,即使做坏了或者造成一定损失,也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帮助他找出问题所在,再重新开始。让孩子学会在有要求时要“等待”。例如给孩子喝奶时,告诉他奶凉了才能喝;给孩子一块包着糖纸的糖,告诉他耐心剥开才能吃到糖。学会等待,是对付逆境的一大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李文道)
, 百拇医药
家庭活动多,孩子情商高(培养下一代)
据美国“健康日”网站近日报道,美国布朗克斯-莱巴嫩医院中心的发育行为儿科医师发现,经常参加家庭活动有益于儿童的社会—情感健康,这样的孩子更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表达同情心、拥有自控力、能与其他孩子及成年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情商较高。
研究人员考察了由家长提供的美国8550名学龄前儿童的数据资料,用来评估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如吃饭、唱歌、读书、玩耍和讲故事等)的频率。统计结果表明,有57%的儿童常参加其中的三项或更多的家庭活动,有超过16%的儿童的社会—情感健康状况较好;经常参加这五项活动的孩子拥有较高的社会—情感健康水平的几率会高出2倍;家长与孩子每额外共同多参与一项活动,孩子拥有较高社会—情感健康水平的可能性会增加近50%。
发表在《发育与行为儿科学期刊》上的这项研究同时指出,常参与家庭活动能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学业成绩和改善其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 (安伟)
, 百拇医药
四成父母没时间陪孩子(培养下一代)
针对25个国家共1.1万人调查显示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到底喜欢和谁一起玩?近日一份关于世界各地孩子的《玩耍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著名的国际青少年机构“家庭孩子和青年”(Family Kids and Youth),调查了25个国家共1.1万人(8000名成人和3000名儿童)后得出了此份报告。
许多人以为,孩子爱看电视。而《玩耍报告》调查显示,有73%的孩子更喜欢和父母一起玩而不是看电视。还有38%的孩子表示“我希望爸爸妈妈花更多的时间陪我一起玩”,而45%的父母承认,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父母同时坦言,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耍。
, 百拇医药
教育孩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6岁前,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孩子最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爱与安全感,从而从容不迫地发展出开朗、自信、独立、乐观等性格品质。缺少妈妈的陪伴,缺少与妈妈良好的情感互动,孩子容易敏感、多疑,人际交往能力和探索欲望也会更弱。有句话说:“妈妈教出来的是男孩,爸爸教出来的是男人”。爸爸陪伴孩子时,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较少迁就孩子。缺少爸爸的陪伴,孩子更容易出现娇气、任性、我行我素的问题。
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呢?在陪孩子玩这件事上,父母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把“玩”同“智能开发”捆绑在一起,好像游戏不能“寓教于乐”就是浪费时间。父母抱着这样的功利心,很难激起孩子的热情,真正与孩子打成一片。
玩耍本身就是智力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事实上,《玩耍报告》显示,孩子更希望自己构想、创造、编排游戏活动,而不是被大人安排,他们不需要大量的玩具,而是需要尽情的玩耍。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加入他们的游戏:“我想跟你一起玩,可以吗?”一些非常简单的游戏,如躲猫猫、互相打闹等,就可以让亲子关系升温。孩子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以及社会规则。
, 百拇医药
提醒家长,与孩子玩耍时,要与孩子平等相处,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能一味让着孩子。可以跟孩子一起设计游戏内容,商议游戏规则,这样既能陪孩子玩好,又以合理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得到身心成长。▲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赵忠心)
必须陪孩子做7件事(培养下一代)
能促进身心健康,发掘潜力
“工作忙”、“没时间”、“对早教不了解”……父母们有各种借口忙碌,却很少有时间陪孩子。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发掘潜力,下面7件事是父母再忙也要陪孩子做的。
, 百拇医药
1.陪孩子吃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近10年的数据收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2.陪孩子写作业。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
3.陪孩子玩游戏。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4.陪孩子运动。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 http://www.100md.com
5.陪孩子逛书店。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6.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7.陪孩子待着。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李 君)
, 百拇医药
塑造男孩的阳刚气(培养下一代)
父母多些陪伴少点溺爱 学校不要限制好动天性
在幼儿园、学校,越来越多的男孩不像男孩,做事不“爷们”,说话“娘娘腔”,不敢说、不敢做、不独立,让不少人担忧,下一代男人还能顶天立地吗?
近日,杭州一位小学老师通过长达两年的调查发现,67%的男生胆小、自卑、依赖、内向,跟家庭教养方式关系密切。融洽和睦的家庭,孩子活泼开朗、热情直率;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及家庭成员经常吵架的,孩子的性格比较冷漠、孤僻、自卑;溺爱或专制家庭也会让男孩不阳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研究员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社会上就已出现性别意识模糊,特别是“男孩女性化”的现象。《拯救男孩》作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文道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 http://www.100md.com
1.教育模式:在中国教育评价体系中,女孩记忆力、理解力相对较强,优势较大,与女生相对“文静”的心理生理特点契合;好动的男孩往往坐不住,爱蹦爱跳、爱冒险、情绪不好控制,导致学业危机,并且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长期在学校得不到正面的反馈,进而出现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
2.父爱缺失:美国的“全国青年纵向研究”发现,父亲不在的男孩里,约23%被评价为不合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说,没有父亲让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失,也少了学习怎样做男人的机会。李文道说:“中国当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父教缺失、母教溺爱的问题。缺乏父教使孩子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胆小如鼠,如受了欺负不敢出声;二是胆大包天,走向犯罪的道路。母教溺爱则无形地抹去了男孩们的责任感和气魄,使他们变软弱。因此,父亲请记住: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
孙云晓说,性别认同及性心理发展的年龄是0~4岁,失去这个机会,男孩就容易变得像女孩一样柔弱,以后难以“矫正”。在男孩3岁时让他从事“体力活”,如搬东西、保护更小的孩子、帮妈妈拿东西等。告诉他,男孩有责任照顾女孩、保护家人等。父亲一定要花时间多陪陪孩子,在亲子交流过程中,建立起男性的责任感和胆量。在对男孩子的教育上,也不要一味用“听话”、“很乖”等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应就事论事,让他明白道理,提高抗挫折能力,提高其与人交往能力,并适量锻炼运动等,让他从小适应一个男性的角色。▲ (张 杰)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