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患
编号:12386131
古代最大医闹是皇帝 古代医患关系远不如今日紧张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4日 网易新媒体
     古代最大医闹是皇帝

    “一切历史都不过是当代史”,新闻与历史都是时间维系的因果链。网易真话频道特推出《热历史》栏目,是热点话题的历史回访,也是历史语境下对热点的解读。我们期许提供一种观察社会演变路径的独特视角:自新闻追溯过往,从历史反观当下。 历史是我们的影子,也是我们的镜子。

    编者按:近日发生在浙江温岭的杀医事件,给当下脆弱的医患关系再添一道刺目的新伤。医患关系恶化至此,原因莫衷一是。现实令人困顿,回望古代医患关系,却并不像这样紧张。究其原因,或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宽厚待人、中庸处事,民间也有“生死有命”的说法,因此民众对待医治失误也相对宽容。

    文 | 毛剑杰 叶毓蔚

    何子才只是明朝初年一位普通的乡间医生,文坛大家高启的459字《赠医师何子才序》短文,是其留在世上的唯一记录:穷苦人赵子祯全家患病,“呻吟咿嘤”、“僵卧满室”,眼看“老稚数口无免者”,连平常往来的朋友也不来探问了。这时,素昧平生的何子才,却“日来视之,疗治周勤”,连续一月毫无倦色,赵子贞一门老小终于得救。

    在文末,高启强调“子祯家素贫”,平日既无恩于何子才,何子才日后也无求于他,因此“固不可使无闻也”,于是写下了这篇常作为后人审视古代中国医生形象、考察医患关系典型案例的短文。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古代中国医患关系,如何子才和赵子祯,大约是民间常态。这首先与医生的教育和成长背景有关。古人有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传统,为良相者,显达后兼济天下;为良医者,处江湖之远而救死扶伤于乡间,两者同为传统士人的理想人生状态。

    由是,古代医生大多首先是从小读四书五经的儒者。而名动一时的博学鸿儒,往往也同时深通医理,如苏轼便拥有很高明的医术。

    另一方面,医生职业也因此超越了技术和服务层面,而被纳入了伦理道德体系,无论是医者自身还是社会,对其职业道德都有很高的期许,所谓“医为仁术”、“悬壶济世”。唐代名医孙思邈则提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画像

    此外,古代交通不便,兼之农耕社会安土重迁,人们活动范围有限,是一个“熟人社会”。民众出门就诊通常只能就近选择民间诊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1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