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食茯苓风
茯苓是寄生在马尾松根上的真菌,多生长在温暖干燥向阳山坡的松树下,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诗句,古籍《淮南子》中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之说, 故古人将茯苓称为松苓。古人认为它是松树精华所生的神奇之物,故称它为茯灵(茯苓)和茯神,茯苓之谐音福临, 有寓含茯苓可福至之意。在唐人曾撰的《集仙录》里载有茯苓的神话故事:四川眉山有个叫杨正见的少女,因不忍杀活鱼为其父宴客,害怕其父责备打骂,吓得逃进深山中的一个道观中,女道士收留了她并常派她去泉边汲水,她常与泉水边的一个洁白可爱的小孩嬉戏。女道士得知此事后告她:“那是人形茯苓呀!我等了20年啦!你再遇到那小孩时,一定要把她抱回来。”后来杨正见又遇到那小孩,正抱着往回走时,不料小孩瞬间化为一段丰腴的大树根——茯苓, 带回道观后交给了道士。后来道士下山求粮,因山洪所阻不归,杨正见因粮尽断炊不得不以茯苓充饥。食茯苓后她的容貌变得面如桃花非常美丽,这个神话说明茯苓确有养颜美容之功效。
茯苓可作为食品更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茯苓含有丰富的麦角甾醇、茯苓酸、氨基酸、卵磷脂等成分, 含有90%以上的茯苓多糖,茯苓的多糖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还有较强的抗癌作用。中医学认为茯苓味甘淡,具有益脾健胃、安神、渗湿、消肿、利尿等功效,《神农本草经》曾把它列为中草药之上品,称茯苓“久服可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历代医家都称其能通神而致灵,利窍而益饥,厚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我国早在魏晋时期, 茯苓就被当做养生佳品, 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唐宋时代人们服食茯苓相沿成风,诗人苏东坡很懂得服食茯苓的佳妙之处。他曾在《东坡杂记》中详述了服食茯苓的功效和制作方法。文人黄庭坚就曾常服茯苓,并有诗咏茯苓:“汤泛水瓷一生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 百拇医药
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第60回中也有制作服食茯苓霜时要“拿人奶和了, 每日早起一盅, 最补人的”的记述。清代时服食茯苓之风更甚,在皇宫内御医给皇帝后妃们的药方中使用最多的一味药就是茯苓。相传,清代康熙皇帝年幼时,因出“天花”,病愈后身体虚弱,常脾胃不和,积食或泄泻,他因出天花时中药汤剂吃多了,哭闹着不肯再吃药。太医们一时束手无策,正当孝庄皇太后生气,准备治罪于太医时,苏麻喇姑对太后说,江南有一民间郎中医术高明,对小儿病症独有医术,不妨宣来请他试一试。于是太后下诏让这位郎中进京为康熙治病。郎中进京为小皇帝细心诊病后,认为只需用云南产的茯苓一味药即可见效。为便于服用,郎中嘱太医及御厨将茯苓研成细粉,与精白面、蜂蜜、白糖一起制成清香可口的小糕点。当康熙吃了之后,果然很爱吃,天天食用,不久即调和了脾胃,病好体强了。乾隆帝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起,经常服用以茯苓为主要补品制成的八珍糕,至80余岁时仍长期服食,直至89岁临去世前,仍容颜不衰,成为我国帝王中的老寿星。慈禧太后常服食含茯苓在内的十三味药材的内服补益方剂。她晚年时,有一次得了病不思饮食,御医及西膳房的御厨们一起想方设法用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加入松仁、核桃仁、芝麻、蜂蜜、白糖、桂花一起调匀为馅,用茯苓末与白面粉摊成薄皮,精心细作成夹馅的茯苓饼,呈送慈禧服食后她十分满意,病体很快痊愈,后来这茯苓夹心饼就成了清宫内常食的小点心。慈禧还常以此赏赐大臣,食茯苓的习俗也传向民间,成为晚清以后的京师名点名食,各种以茯苓为主的食品茯苓霜、茯苓糕、茯苓粥、茯苓面、茯苓蜜以及茯苓夹心饼等盛行于民间。茯苓霜是将鲜茯苓去皮磨成浆, 晒成白粉即成。在《醒园录》中有茯苓糕的制法:“用七成白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二三成茯苓,莲肉,芡实,山药研末拌匀,蒸之。”
《遵生八笺》中亦有白茯苓粥的制法:“茯苓为末, 净一两, 粳米二合, 先将米粥煮熟,下茯苓末同煮起食”。另外茯苓还可与山药粉面粉和成面加馅制作成茯苓包子、茯苓馄饨等药膳食品, 这些药膳同茯苓夹心饼一样能养生强体抗衰疗疾。, 百拇医药(张雅林)
茯苓可作为食品更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茯苓含有丰富的麦角甾醇、茯苓酸、氨基酸、卵磷脂等成分, 含有90%以上的茯苓多糖,茯苓的多糖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还有较强的抗癌作用。中医学认为茯苓味甘淡,具有益脾健胃、安神、渗湿、消肿、利尿等功效,《神农本草经》曾把它列为中草药之上品,称茯苓“久服可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历代医家都称其能通神而致灵,利窍而益饥,厚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我国早在魏晋时期, 茯苓就被当做养生佳品, 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唐宋时代人们服食茯苓相沿成风,诗人苏东坡很懂得服食茯苓的佳妙之处。他曾在《东坡杂记》中详述了服食茯苓的功效和制作方法。文人黄庭坚就曾常服茯苓,并有诗咏茯苓:“汤泛水瓷一生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 百拇医药
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第60回中也有制作服食茯苓霜时要“拿人奶和了, 每日早起一盅, 最补人的”的记述。清代时服食茯苓之风更甚,在皇宫内御医给皇帝后妃们的药方中使用最多的一味药就是茯苓。相传,清代康熙皇帝年幼时,因出“天花”,病愈后身体虚弱,常脾胃不和,积食或泄泻,他因出天花时中药汤剂吃多了,哭闹着不肯再吃药。太医们一时束手无策,正当孝庄皇太后生气,准备治罪于太医时,苏麻喇姑对太后说,江南有一民间郎中医术高明,对小儿病症独有医术,不妨宣来请他试一试。于是太后下诏让这位郎中进京为康熙治病。郎中进京为小皇帝细心诊病后,认为只需用云南产的茯苓一味药即可见效。为便于服用,郎中嘱太医及御厨将茯苓研成细粉,与精白面、蜂蜜、白糖一起制成清香可口的小糕点。当康熙吃了之后,果然很爱吃,天天食用,不久即调和了脾胃,病好体强了。乾隆帝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起,经常服用以茯苓为主要补品制成的八珍糕,至80余岁时仍长期服食,直至89岁临去世前,仍容颜不衰,成为我国帝王中的老寿星。慈禧太后常服食含茯苓在内的十三味药材的内服补益方剂。她晚年时,有一次得了病不思饮食,御医及西膳房的御厨们一起想方设法用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加入松仁、核桃仁、芝麻、蜂蜜、白糖、桂花一起调匀为馅,用茯苓末与白面粉摊成薄皮,精心细作成夹馅的茯苓饼,呈送慈禧服食后她十分满意,病体很快痊愈,后来这茯苓夹心饼就成了清宫内常食的小点心。慈禧还常以此赏赐大臣,食茯苓的习俗也传向民间,成为晚清以后的京师名点名食,各种以茯苓为主的食品茯苓霜、茯苓糕、茯苓粥、茯苓面、茯苓蜜以及茯苓夹心饼等盛行于民间。茯苓霜是将鲜茯苓去皮磨成浆, 晒成白粉即成。在《醒园录》中有茯苓糕的制法:“用七成白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二三成茯苓,莲肉,芡实,山药研末拌匀,蒸之。”
《遵生八笺》中亦有白茯苓粥的制法:“茯苓为末, 净一两, 粳米二合, 先将米粥煮熟,下茯苓末同煮起食”。另外茯苓还可与山药粉面粉和成面加馅制作成茯苓包子、茯苓馄饨等药膳食品, 这些药膳同茯苓夹心饼一样能养生强体抗衰疗疾。, 百拇医药(张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