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解表剂 > 扶正解表 > 再造散 > 麻黄附子细辛汤
编号:12388470
平脉辨证 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必拘泥于有表寒的存在。但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阳虚,二是寒象。此寒象包括寒邪客于肌表而产生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亦包括寒邪直中少阴而产生的阴冷、阴缩……寒客于经络关节而导致的肢体运动不利,还包括由于阳虚阴寒内盛而产生的虚寒之象。

    判断寒邪袭人有三个要点:一是痉脉,二是疼痛,三是恶寒;而其中尤以脉诊为重。痉脉是其独创的一部脉象,亦是一部反映寒邪特性的典型脉象。

    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是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医之一。他临床强调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并善于温阳散寒。下面,笔者将通过李士懋对临床常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论述,简单阐释其学术特色。

    灵活运用 平脉辨证

    《伤寒论》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后世医家对此多有阐释。《医方考》中记载:“麻黄附子细辛汤,病发于阴者当无热,今少阴病始得之,何以反发热也?此乃太阳经表里相传之证耳。盖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相表里,肾经虚,则太阳之邪由络直入肾脏。余邪未尽入里,故表有热。寒直入肾,故里脉沉。”

    由此可以看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是有表邪存在的。现代著名医家刘渡舟教授亦是这么认为,“太阳在表风寒之邪未解,而少阴里阳已虚。”(《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临床中,李士懋平脉辨证,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更广泛、灵活。他认为该方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阳虚,寒束肌表者。二是阳虚,寒邪直中少阴,而不在表者。三是阳虚阴寒凝泣者。

    他临床应用该方,不拘泥于有表寒的存在,因而大大扩展了该方及其变方的应用范围。但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阳虚,二是寒象。此寒象包括寒邪客于肌表而产生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85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