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巴豆真伪
巴豆又称江子、巴米,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每年8、9月份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即可入药。其性热,味辛,有毒。入药多经过炮制,或取仁,或制霜。把巴豆用黏稠的米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净即为巴豆仁;取净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每隔两天压榨和换纸,连续六、七次至油尽为度,碾细过筛即为巴豆霜。
巴豆入胃、大肠经,具有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水肿等症,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等症。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毛果巴豆的干燥果实冒充巴豆,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巴豆
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厘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一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和种阜之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闻之气无,口尝味微涩,而后有持久的辛辣感。
伪品毛果巴豆
干燥的果实多己开裂,果皮呈淡棕黄色,稍弯曲;种子呈椭圆形,具四棱,长0.6~0.8厘米,宽0.5厘米,厚0.3~0.4厘米,个头比真品小,棕褐色,种子两侧略具棱,背腹较隆起;断面略呈菱形,胚乳丰富,中央具子叶2枚,菲薄;闻之亦气微,但口尝味微苦,稍有点辛辣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巴豆油是最剧烈的泻药,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及胃黏膜的烧灼感及呕吐;外用巴豆油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引起发红,严重的可发展为脓疱甚至坏死;巴豆还有杀灭钉螺的作用,而伪品毛果巴豆不具备上述功效和毒理作用,故不可代替巴豆使用。
使巴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不慎中毒,会产生剧烈的腹痛、水泻或黏液血便,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面色青紫,甚至出现休克。出现轻微中毒,可用大豆一升煮汁饮用;或捣烂芭蕉叶榨汁饮服。如中毒较重应立即送往医院,采取洗胃、静脉滴注、吸氧等措施急救。(韩德承), http://www.100md.com
巴豆入胃、大肠经,具有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水肿等症,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等症。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毛果巴豆的干燥果实冒充巴豆,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巴豆
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厘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一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和种阜之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闻之气无,口尝味微涩,而后有持久的辛辣感。
伪品毛果巴豆
干燥的果实多己开裂,果皮呈淡棕黄色,稍弯曲;种子呈椭圆形,具四棱,长0.6~0.8厘米,宽0.5厘米,厚0.3~0.4厘米,个头比真品小,棕褐色,种子两侧略具棱,背腹较隆起;断面略呈菱形,胚乳丰富,中央具子叶2枚,菲薄;闻之亦气微,但口尝味微苦,稍有点辛辣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巴豆油是最剧烈的泻药,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及胃黏膜的烧灼感及呕吐;外用巴豆油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引起发红,严重的可发展为脓疱甚至坏死;巴豆还有杀灭钉螺的作用,而伪品毛果巴豆不具备上述功效和毒理作用,故不可代替巴豆使用。
使巴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不慎中毒,会产生剧烈的腹痛、水泻或黏液血便,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面色青紫,甚至出现休克。出现轻微中毒,可用大豆一升煮汁饮用;或捣烂芭蕉叶榨汁饮服。如中毒较重应立即送往医院,采取洗胃、静脉滴注、吸氧等措施急救。(韩德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