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2455903
学易水理论 精细辨证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028期
学易水理论精细辨证,易水学派的形成,指导思想与立论基础,创立,内伤学说,是重大突破,明确针对正气治疗,确立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创立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理论
     中医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中医学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辨证分型论治日益被诟病的今天,重新梳理、温习“易水学派”学说,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易水学派创始于金代张元素,中坚人物是金元李东垣,弟子及再传弟子有王好古、张壁、罗天益,传承与发扬者有明清医家薛己、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

    易水学派著作甚丰,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阴证略例》《此事难知》《汤液本草》《卫生宝鉴》《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医贯》《景岳全书》《医宗必读》等。

    易水学派的形成

    易水学派形成于金元之际。在思想领域,宋代的“理学”和“新学”对医学界产生必然的影响。以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之源,“理”之分化而产生了“气”,进而构成具体的万物。

    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而以王安石、张载等人为代表的“新学”,在治学上主张立足儒学兼取诸家学术之长,反对汉唐俗儒繁冗琐细的注疏方式,重视发明经典中的圣贤精义,重视对经典精神实质的把握。思想上提出了“天道尚变”、“新故相除”、“古今异宜,圣贤之事不可尽以为法”等充满革新精神的辩证观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