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总论
编号:12535848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2日 国医在线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配”,有组织、搭配之义,“伍”,有队伍、序列之义。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因此,熟悉中医药有关配伍的基本知识,对体会方剂“合群之妙用”,重视遣药组方的必要技巧,掌握“操纵之法”,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知道,大多数单味中药都具有多功效的特点,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发挥其中部分功效,况且,药物既有其治疗作用的方面,同时,由于其药性的偏胜而往往也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熟悉并把握对药物功效(包括毒副作用)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及运用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在古今医家以小生产方式积累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因此,正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有关的配伍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障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运用配伍方法组药成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用药有利有弊,用方有利无弊”,如何充分发挥药物对治疗疾病“利”的方面,同时又能尽可能控制、减少,以消除药物对人体“弊”的方面,这就是方剂学在运用配伍手段时最根本的目的。一般来说,通过配伍,可以起到下述五方面的作用:

    1.增强药力:相近功效的药物配伍同用,能增强治疗作用,这种配伍方式在组方运用中较为普遍。如荆芥、防风同用以疏风解表,薄荷、茶叶同用以清利头目,党参、黄芪同用以健脾益气,桃仁、红花同用以活血祛瘀等等。

    2.产生协同作用:这在中药学“七情”用药理论中称为“相须”,即药物之间相配可通过协同,或者较强地提高药力,或者产生单味药物所难以达到的作用。如麻黄和桂枝相配,通过“开腠”和“解肌”协同,比单用麻黄或桂枝的方剂发汗力量明显增强;附子和干姜相配,俗称“附子无姜不热”,体现了先后天脾肾阳气同温,“走而不守”和“守而不走”协同,大大提高温阳祛寒作用。
, http://www.100md.com
    3.控制多功效的单味中药功效发挥方向:这是在方剂配伍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桂枝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温经止痛,温经活血,温阳化气,平冲降逆等多种功效,但其具体的功效发挥方向往往受复方中包括配伍环境在内的诸多因素所控制。如前所述,在发汗解表方面,多和麻黄相配;温经止痛作用,往往和细辛相配;调和营卫、阴阳方面,又须与芍药相配;平冲降逆功效,则多与茯苓、甘草相配;温经活血功效,常多与丹皮、赤芍相配;温阳化气功效,常与茯苓、白术相配。又如黄柏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虚热,降虚火作用,但往往以其分别配伍芩连、苍术、知母为前提。川芎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行气的作用,但祛风止痛多与羌活、细辛、白芷等引经药相配;活血调经多与当归、芍药同用,而行气解郁则又多与香附、苍术相伍。又如柴胡有疏肝理气,升举阳气,和解少阳的作用,但调肝多配芍药,升阳多伍升麻,和解少阳则多配黄芩、青蒿。由此可见,通过配伍协同可以控制药物功效的发挥方向,从而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
, http://www.100md.com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中医药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总结,产生了不少针对基础病机的基础方剂,如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四逆散等。在临床上,我们通过配伍,可以使这些基础方剂不断扩大治疗范围。如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的功用,是主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主治证候为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声低息短,倦怠乏力,脉来虚软等,若由脾虚而生湿,阻滞气机,以致胸脘痞闷不舒,则可相应配伍陈皮,即异功散。功能健脾益气,化湿和胃。如果脾虚痰湿停滞,出现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咳嗽痰多稀白,则再配半夏入方,即六君子汤。功能重在健脾气,化痰湿。若在脾胃气虚基础上,寒湿滞于中焦,证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等,则可配伍木香、砂仁,即香砂六君子汤,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散寒。由此可见,通过随证配伍,则可达到不断扩大治疗范围的目的。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提高、总结方药疗效的同时,也探索了许多宝贵的控制、减轻以致消除毒副作用的方法。从中国医学史的相关资料表明,上古人们对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十分畏惧的,从古代中药统称为“毒药”,以及“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服药不瞑眩,则厥疾不瘥”的认识,到臣子为国君试药,儿子为父亲试药的记载,都反映了当时运用药物所产生副作用的普遍性。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药物运用经验的积累,尤其是方剂学的发展,探索和掌握了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为后世方药的广泛运用和疗效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至西汉后期时,对中药的称谓,由“毒药”改称为“本草”,这本身是中医药学一个划时代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与方剂学包括配伍方法运用的成果分不开的。
, http://www.100md.com
    通过配伍控制毒副作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七情”中“相杀”和“相畏”关系的运用,即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和消除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脾的副作用等等。这方面内容主要反映在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中“佐制药”的有关内容中。另一方面是中医方剂运用中常常采取多味功效相近药物同时配伍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可利用相近功效药物的协同作用,更具有有效减轻毒副作用的效果。这是因为功效相近的多味药物同用,可以减少单味药物的用量,而多味药物之间,其副作用的发挥方向往往不尽一致。根据同性毒力共振,异性毒力相制的原理,就可以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轻毒副作用。如十枣汤中的甘遂、芫花、大戟,泻下逐水功效相近,且单味药习惯用量亦大致相似,在组成十枣汤时,以三味各等分为末,枣汤调服。其三味药合用总量相当于单味药的常用量。通过现代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这样的配伍方法具有缓和、减轻毒副作用的效果。

    应当指出,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中医药学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方法和内容。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恰如其分的用量控制;特定的炮制方法;道地药材的选择;具体的煎药、服药方法以及恰当的剂型要求等等。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