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健康评论
编号:12526295
关注院士涉嫌造假别忘患者利益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3日 健康时报
关注院士涉嫌造假别忘患者利益(健康中国)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被指论文造假、科研成果剽窃,各种议论沸沸扬扬,各路信息纷纷扰扰,至今尚无权威说法。

    最新消息是,在央视记者的追问下,王正敏承认其研制的人工耳蜗仿制过国外产品的芯片线路图;王正敏当选院士时的4名推荐人联名要求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

    坦率而言,论文造假并不鲜见。王正敏“造假门”之所以引发强烈关注,在于它触碰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神圣称号——院士,或者说触碰了人们的心理底线——不管社会上各色人等怎样造假,院士是万万不该、不能造假的,原因无他,只因你是院士,那是最高的学术头衔,最耀眼的身份和荣誉,同时也是“科技兴国”最重要的保证。

    如果央视的系列报道属实,如果对王正敏学术论文造假、科研成果剽窃的指控成立,那么这起院士“造假门”的结局,恐怕不只撤销院士称号那么简单。克隆国外产品冒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进而获得国家4000多万元专项经费,研制的人工耳蜗质量不过关,致使临床试验志愿者受到伤害,这些行为已涉嫌犯罪。因科研造假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事例并非没有,韩国的黄禹锡就是前车之鉴。

    在这场争论的背后,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重要群体——患者的利益。实际上,王正敏主要的科研成果就是人工耳蜗,他也是凭此获得院士头衔的,而人工耳蜗关乎千万耳聋患者的生命健康。

    据央视报道,2009年,上海力声特公司招募49名临床试验志愿者,免费为他们植入国产人工耳蜗,但这些耳蜗有的只用两年就坏了,至今仍残留在志愿者的耳朵里,他们的身体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王正敏是否造假要给公众一个交代,而志愿者们遭受的伤害同样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说法。

    实际上,透过这起院士“造假门”,一个尴尬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我国在人工耳蜗研制上技不如人。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听力残疾人达到2780万,其中0至6岁听障儿童13.7万,重度以上听力障碍者占84%,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2.3万人(相关报道请见本期23版)。可以说,我们是一个“耳聋患者大国”,数以千万计的人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可我们在人工耳蜗研制上起步晚、技术不过硬,而进口人口耳蜗价格畸高,非普通家庭能够承受。前不久,银川市传出了全城市民为一名4岁女童寻找人工耳蜗的动人故事,那只丢失的人工耳蜗价值20多万。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研制的人工耳蜗,却又爆出剽窃和质量问题,怎能不让人失望和惋惜。

    无论这起院士“造假门”的真相如何,为了千万耳聋患者,希望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大研发力度,尽早研制出质优价廉的人工耳蜗,为耳聋患者送去“福音”。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http://www.100md.com(晏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