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透视
编号:12469462
中国人为啥总觉得累 办个事为啥非要求人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7日 生命时报
中国人为啥总觉得累(国人心理透视)
凡事总爱凑热闹(国人心理透视)

     中国人为啥总觉得累(国人心理透视)

    物质精神需求难保障 价值认同缺失易焦躁

    每天朝九晚五疲于奔命,上有老下有小中间夹心层,工作应酬操持家务两头忙……这是当下多数中青年人的生活状态。近日,《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进行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目前国人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字——累。新浪微博一项调查称,超半数人觉得2013年过得累,“但不后悔,因为经历了太多难忘的人和事”;还有23%的人不仅觉得累,“还有很多遗憾,希望重新来过”。中国人活得这么累,归根结底是各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人活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必需的。物质需求,说白了就是钱。但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制度不合理、就业问题难解决、医疗保障不充分等客观因素,让很多人觉得对很多事情驾驭不了,压力很大,感觉身心疲惫。精神需求说白了就是情,如婚姻、亲子、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的感情。每个人都希望回家有个安稳的小窝,有人陪、有热水热饭;遇到困难有个地方供我们倾诉。但在这个“速食年代”,忙碌的现代人之间缺乏互动,造成人际关系缺失。还有很多年轻人从小只重视成绩,生活和交际技能比较差,一直沉浸在孤独的个人世界里,步入社会后难以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这都导致被“批量生产”的现代人回家四处冷冰冰,在单位多半虚与委蛇,感到焦虑,心情压抑,累就是必然的。
, 百拇医药
    最重要的是,许多国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目标也并不明晰,只知人云亦云,甚至连自己每天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也搞不清楚。每个人在不同场合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有些人角色划分不清晰。比如有人在单位是领导,回家也颐指气使,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还有人在家小鸟依人,到单位也娇滴滴的,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角色混乱,往往让人得不到社会认同,痛苦和压力就随之而来,人也会越来越迷茫。

    回顾2013年,我们都在忙碌,走得太快,以致自己的灵魂跟不上步伐。想摆脱“累”,首先要静下心来,想想过去的一年都做了哪些事,哪些有意义,哪些可以放弃,明年能否放慢脚步。其次要接纳发生的一切,放下过去未完成的事情以及产生的负面情绪。再次要多设定短期目标,因为长期目标往往没那么快实现,容易产生挫败感。最后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处理好朋友、家人、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了压力要善于找人倾诉,但不要随意将不良情绪传递给身边人。

    总之,每个人都做好此时此刻的自己,并给别人正面影响,社会舆论多提供正能量,我们或许都能轻松下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委员、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 傅春胜)
, http://www.100md.com
    

    办个事为啥非要求人(国人心理透视)

    本报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认为没熟人办不成事,仅15%从没求过人

    “市医院的产床那么难搞,都被你搞到啦!花了多少钱?”“我战友的媳妇是那里的主管,这年头,有熟人好办事啊。”相信类似的对话每个人都听过。如今,孕妇临产,家人托熟人找床位;孩子入学,家长找关系进重点;甚至老人去世了,儿女还得去火葬场找人把事儿办体面……从生到死,办事托关系,似乎成了国人的惯性思维。

    办手续、看病、找工作位列三甲
, http://www.100md.com
    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小宫最近一直“比较烦”,因为找他办事的“熟人”真不少。一个月前,姑姑找他帮忙协调孩子上学的事;还有一位老同学希望他能托关系在晋职称上“拉一把”。这都是不合规定的事,但不办又担心伤了感情。最麻烦的是,孩子最近生病了,老婆非逼他找最好的医生,这还得欠别人人情。作为一个中国人,求人和被求是常有的事。

    近日,《生命时报》联合新浪网健康频道和39健康网发起一项“你对求人办事怎么看”的调查,共1400多人参与。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曾求人办过事,其中,办社保、档案等行政手续及看病、找工作位列前三甲。超九成人曾被人求着办过事,30%左右的人有过觉得勉强却碍于面子答应的经历,没有一位被调查者曾直接拒绝过对方。

    被关系网住身不由己

    关于求人的原因,调查显示,七成人认为“没熟人办不成事”,还有两成人是为了“图方便”。究竟是什么让国人陷入求人和被求的怪圈?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新告诉记者,我国人口众多,加之资源相对匮乏,导致找熟人能便利地解决许多实际难题。其本质是一种交换,在许多资源匮乏型社会中都存在。
, 百拇医药
    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侯玉波从文化心理传承角度分析说,中国自古就是关系社会。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出“熟人社会”概念,即人们因血缘、地域等聚居起来,并在交往中通过人情、面子、信任等逐渐建立起特殊的“自己人圈子”。国人遇到困难会下意识地用这个圈子解决问题。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建明坦言,人人都身处一个关系网中,总有迫不得已、有求于人的时候。古人云,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意思是说,穿了别人的衣服,心里就会装着别人的事。今天别人帮了我,明天对方有事求到自己头上,若不答应就显得不近人情。如此反复,关系托关系,人情欠人情,关系怪圈就形成了。

    “人情怪圈”如何打破

    在“如何看待国人办事爱求人”这一问题上,近四成人认为许多事靠社会制度或法律解决不了,只能求人;两成人认为托关系让人活得累,又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
, http://www.100md.com
    侯玉波对此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抱着把事情办好的朴素愿望去求人,无可厚非。但靠关系办事有风险:一来,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信于人,还可能伤了和气;二来,还人情债往往得不偿失,比如托关系省了两百,可请人吃饭反倒搭进去五百;三来,规则给关系让路,容易损害无关系可托的弱势人群利益,滋生“人情大于法”的不良风气。

    要打破求人怪圈,张建新建议,就社会层面而言,应加强法制化建设,营造公平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破解遇事找人不找规则的现象;就个人方面来说,大家要想到求人办事可能遭遇的弊端,先努力尝试自己解决。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迫不得已求助于人了,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把人情债还回去,以免日后陷入被动、被人情债拴住。被人求着办事时,若觉得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千万别碍于面子答应,而要真诚地拒绝。▲ (魏志霞)

    
, 百拇医药
    凡事总爱凑热闹(国人心理透视)

    当前国人心理问题系列报道之九

    胡佩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性学会亚洲执委、国际促进中国精神分析学会中方主席、中国性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说起凑热闹,有人可能会马上想起中国人。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后,日本人表现得众志成城,可国内却出现谣言,盛传碘盐可以防辐射,结果弄得全民疯抢碘盐,很少有人去推敲传言的可信度。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似乎一下子解决了当代国人精神贫瘠的问题。他原本相对小众的小说成了书店里最畅销的读物,读莫言的小说似乎成为国人的新时尚。

    凑热闹还体现在一些无伤大雅之处,比如去年很火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2005年风靡大江南北的韩剧“大长今”以及每隔4年都要让全体中国人疯狂一回的世界杯足球赛。当时,几乎每个人都在议论,可声音究竟好在哪儿、电视剧为啥感人、足球有啥规则,恐怕很多人并不清楚。
, 百拇医药
    其实,凑热闹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从众心理”。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试验:请15名“托儿”在大街上抬头做出看东西的样子,结果引来更多路人围观。

    然而,“从众心理”这种人类都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中国人的影响似乎更加深远,原因有三:其一,解放后,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讲究同质性,忽略了对个性的培养,因此容易盲目跟风。人们往往害怕成为群体中的异类,怕因为自己的不关心、不重视而被别人孤立。其二,相对稀缺的资源让多数国人缺乏安全感,造成对某些资源的哄抢,如灾难下的“救命药”,姜蒜涨价时的疯抢等。再如不少家长为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上更好的大学,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心理发展阶段,从小逼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只要别人家孩子学,自己的孩子也要跟着学。其三,中国人温顺的性格容易造成“随大流”。当自己的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左时,不少人会“少数服从多数”,和大家做一样的选择。

    从众并无好坏之分,关键看社会上的从众风“从”的是什么。如果人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这就是好的“从众”,应予以适当的鼓励;若“从”的是社会不正之风,那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媒体把好大方向,做好宣传引导。每个中国人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意志力,不盲从,不跟风。

    最重要的是,无论好风气还是坏影响,我们要从中学到东西。就像“莫言热”,不要流行过就忘记了,而要借此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再如抢碘盐,也不要抢完发现错了,就后悔、自责,不妨借机学点有用的知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至于再犯。只有这样,“凑热闹”才能“凑”出更多意义,才能让整个社会与我们一起成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授 胡佩诚)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