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56481
“核雾染”不过是未经科学论证的伪命题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24日 中国医药报 2014.01.24
“核雾染”不过是

     大面积持续雾霾是由“核雾染”造成的?这个疑问在互联网上发酵了一个多月。之前,自称物理博士的网友“马可安”发表博文称,华北雾霾经久不散,是因为内蒙古自治区大营地区煤矿的放射性铀,导致空气中漂浮的粉尘颗粒带电。对此,多位煤炭、原子能、大气等领域的受访学者均表示,“马可安”的推断缺乏直接证据支撑,一些关键问题还存在科学、逻辑错误。(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核雾染”风波缘自“马可安”《雾霾另一个真相——核雾污染》的文章。15日晚,新华网邀请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陈晓秋做客“新华访谈”,再次以翔实的科学常识和科研资料,驳斥了这种并无科学依据的不负责言论,回应了民众关切。

    综合两位专家的观点,弄清雾霾天气与民众健康的关系,必须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空气中漂浮的粉尘颗粒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质;二是这种放射性物质是否达到了对人体有害的程度。“放射性”的确是环境保护需要关注的因素,但就公众健康而言,它不过是众多因素之一,且往往并非主要的危害因素。

    接触极具微量的天然放射性物质铀,这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难以避免,因为它在土壤、岩石中也存在。目前并无更多的科学实验证据证明其会影响到身体健康。铀是自然界中较重的金属,通常表现为颗粒物,想要进入空气非常不易。国家核安全局官方网站公布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也显示,2012年8月至今,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正常水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量变和质变问题。正如我们关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一样,探寻空气中的放射性危害,也需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认识规律。专家通过对原煤的放射性含量、燃烧后的可挥发性气体和微小颗粒、排放到环境里的核素及数量等分析研究,发现其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微乎其微,这也是国家未将燃煤放射性纳入监管范畴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所谓“核雾染”不过是未经科学论证的伪命题。

    莫让浮云遮望眼。“核雾染”成为关注热点,折射出民众对严重空气污染和求解雾霾之谜的诉求与焦虑。面对各方质疑,“马可安”也坦承,将华北雾霾与核辐射直接关联,“完全是我自己的理论推断”,“铀含量高到多少,是否足够引起严重雾霾,这是我的猜测,需要实验数据证实”。始作俑者将个人猜测、并不靠谱的主观臆断抛向社会,除了迎合大众心态以期哗众取宠,更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不安,负面效应不容小视。专家的解读普及了相关科学常识,让“核雾染”谣言不攻自破,则反映出科学态度的弥足珍贵。, 百拇医药(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