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不可忽视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病,会对人的眼睛、肾脏、神经和心血管等多处身体脏器产生损害。”近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大内科主任、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糖尿病防治的目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而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就是要长期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即血糖控制达标。
已年过六旬的杨文英,仍然坚持每天查房、出诊、开展健康教育,在防糖的第一线亲力亲为。她始终坚定一个信念——捍卫亿万患者的生命健康,做糖尿病患者言传身教的健康卫士。从医四十余年,她为无数糖尿病患者卸下了“甜蜜”的负担。
去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五届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科学年会上,杨文英荣获2013年度“潘孝仁亚洲糖尿病流行病杰出研究奖”。该奖为纪念我国已故国际著名糖尿病学家潘孝仁教授而命名,以此来奖励在亚洲和国际糖尿病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糖尿病并发症以慢性较为常见。”杨文英介绍,主要表现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器官病变和神经系统障碍等。其中,大血管病变主要涉及两个器官:大脑和心脏,比如中风、冠心病、心梗等;微血管有两个部位:眼睛和肾脏,眼睛有眼底病变,可逐步造成视力、视野障碍,甚至失明;肾脏病变最终造成肾功能减退。
, http://www.100md.com
大血管病变是“第一杀手”
由于胰岛素含量、分泌水平和功能出现问题,血糖就会升高。为什么长期血糖高就会造成血管疾病呢?杨文英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河床沉积沙子,早期沙子沉积得少,一个大浪就可以冲走,但当沙子慢慢积成泥浆和石块,再大的冲刷也无法冲干净,从而导致洪水的暴发。
“长期高血糖会造成血管内斑块的沉积,有了小斑块,如不及时处理,斑块会逐渐变大,血管受到推挤变得狭窄,最终破裂引发心梗、脑出血等。”杨文英表示,长期累积的损害终将造成不可逆的病变,“因此,一定要长期地把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
在所有的糖尿病并发症中,大血管疾病是患者的“第一杀手”。在中国,第一位是脑血管疾病,其次是冠心病。
早期的糖尿病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可使用B超检测颈动脉或其他大血管部位,来判断血管是否有增厚、斑块和狭窄。调查资料显示,约80%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会发生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 百拇医药
尤其要注意,很多心脑血管病的早期没有症状。由于同时患有神经系统障碍,即使有心绞痛,也没有疼痛的感觉。“明明缺血,但不感觉疼;明明有心梗,却没有症状。这是十分危险的。”杨文英表示。
因此,尤其是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大血管病变。“研究表明,如果糖尿病伴有血压、血脂控制不良,其危险性与心梗是等同的。因为心梗的再复发和死亡的风险都是极高的。”杨文英强调。
另外,统计学资料显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得大血管疾病的几率高2~4倍。国外死因调查表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75%死于冠心病,25%死于外周血管病。而且,糖尿病患者患有老年病的可能将提前15年。比如,男性60岁以后易发心血管病,但是患有糖尿病后,心血管发病将提前到45岁左右。
微血管病“伤不起”
在微血管并发症方面,糖尿病眼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视物模糊、双眼视力缩小、视力减退、眼前黑影、眼底出血等。杨文英提醒糖友,一旦发现自己视力减退、看东西模糊,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
, http://www.100md.com
“如果眼底病变血管已经处于出血前的增殖性病变,建议做激光治疗,一定要遵循医嘱,否则眼底大面积出血就会导致失明,无法挽回。”杨文英表示。
糖尿病肾病也十分常见,“糖友的血糖、血压控制不好,肾功能就出现减退甚至肾衰竭。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5~20年。”杨文英表示。
此外,花费最大、最严重的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由于长期供血不足造成。“一只糖尿病足,最基本的治疗费用也要2万~3万元。”杨文英介绍道,50%的糖尿病足最终不得不截肢。
早预防看“糖化”
糖化血红蛋白(简称“糖化”)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而成,英文代号为HbA1c。“糖化”是一个评价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患者近一段时间内(8~12周)的血糖是否达标。
, 百拇医药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与糖化水平密切相关,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显示,以糖化来评价血糖长期控制的好与坏,一旦把糖化从较高水平控制成合理水平时,会显著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经过统计学计算,“糖化”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可以使糖尿病相关风险下降20%,死亡率减少1/5,心梗发生风险减少15%,微血管病变减少30%~40%以及外周血管病变43%。“定期做糖化检测很重要,建议每3~6个月测一次,小于6.5%达标,高龄老人应小于7%。”杨文英介绍。
防控N手抓
杨文英强调,得了糖尿病,越早控制越好。“从十几年的观察来看,早期控制比不控制获益大得多。”
她提出,初诊患者可以使用胰岛素。“什么症状也没有,但一查血糖很高的人叫初诊患者,与口服药相比,早期用胰岛素,降糖效果更明显。胰岛素是降糖最明确、最快的办法。”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可引起心肌炎症和冠心病,患者须定期查心电图。当心电图无异常时,可每半年检查一次;当心电图有异常或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情况,应严密观察。
“如果患者大于40岁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蛋白尿等高危因素时,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防血栓,只要没有胃出血倾向,每天1片100毫克剂量非常值得推荐。”杨文英表示。
除了血糖要达标,血压和血脂也要达标。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达标值应是130/80毫米汞柱,至少也要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更容易导致失明。减少高脂饮食,加强运动。糖友应根据病情选择锻炼方式,快走是最佳方式,此外,也可选择慢跑、骑脚踏车、游泳等,建议1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
早期糖尿病为了防止视网膜病变,每年都应检查一次眼底。眼底病变发展到Ⅱ、Ⅲ期时,应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预防肾脏并发症,糖友应该严格遵循低盐饮食,适当限制钾和蛋白质的摄入。一旦出现蛋白尿,就要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还要保证充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须经常查尿常规或微量白蛋白尿,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复查。”杨文英介绍。
同时,她强调,糖尿病患者要爱护双脚,穿舒适透气性好的袜子和宽松的鞋,要用流动的水洗脚而不能泡脚,防止霉菌进入裂口造成感染。
杨文英 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大内科主任,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著名内分泌专家,擅长治疗内分泌疑难病特别在糖尿病领域有较深的造诣。曾参与完成了著名的"大庆糖尿病研究",2007年主持完成了中国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流行状况的调查和发病相关因素的系列分析;参与或牵头了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药物观察研究,担任国际多中心药物研究的中国负责人;在全国的糖尿病继续教育工作中作出了较多的贡献。, http://www.100md.com(牟一)
已年过六旬的杨文英,仍然坚持每天查房、出诊、开展健康教育,在防糖的第一线亲力亲为。她始终坚定一个信念——捍卫亿万患者的生命健康,做糖尿病患者言传身教的健康卫士。从医四十余年,她为无数糖尿病患者卸下了“甜蜜”的负担。
去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五届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科学年会上,杨文英荣获2013年度“潘孝仁亚洲糖尿病流行病杰出研究奖”。该奖为纪念我国已故国际著名糖尿病学家潘孝仁教授而命名,以此来奖励在亚洲和国际糖尿病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糖尿病并发症以慢性较为常见。”杨文英介绍,主要表现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器官病变和神经系统障碍等。其中,大血管病变主要涉及两个器官:大脑和心脏,比如中风、冠心病、心梗等;微血管有两个部位:眼睛和肾脏,眼睛有眼底病变,可逐步造成视力、视野障碍,甚至失明;肾脏病变最终造成肾功能减退。
, http://www.100md.com
大血管病变是“第一杀手”
由于胰岛素含量、分泌水平和功能出现问题,血糖就会升高。为什么长期血糖高就会造成血管疾病呢?杨文英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河床沉积沙子,早期沙子沉积得少,一个大浪就可以冲走,但当沙子慢慢积成泥浆和石块,再大的冲刷也无法冲干净,从而导致洪水的暴发。
“长期高血糖会造成血管内斑块的沉积,有了小斑块,如不及时处理,斑块会逐渐变大,血管受到推挤变得狭窄,最终破裂引发心梗、脑出血等。”杨文英表示,长期累积的损害终将造成不可逆的病变,“因此,一定要长期地把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
在所有的糖尿病并发症中,大血管疾病是患者的“第一杀手”。在中国,第一位是脑血管疾病,其次是冠心病。
早期的糖尿病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可使用B超检测颈动脉或其他大血管部位,来判断血管是否有增厚、斑块和狭窄。调查资料显示,约80%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会发生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 百拇医药
尤其要注意,很多心脑血管病的早期没有症状。由于同时患有神经系统障碍,即使有心绞痛,也没有疼痛的感觉。“明明缺血,但不感觉疼;明明有心梗,却没有症状。这是十分危险的。”杨文英表示。
因此,尤其是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大血管病变。“研究表明,如果糖尿病伴有血压、血脂控制不良,其危险性与心梗是等同的。因为心梗的再复发和死亡的风险都是极高的。”杨文英强调。
另外,统计学资料显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得大血管疾病的几率高2~4倍。国外死因调查表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75%死于冠心病,25%死于外周血管病。而且,糖尿病患者患有老年病的可能将提前15年。比如,男性60岁以后易发心血管病,但是患有糖尿病后,心血管发病将提前到45岁左右。
微血管病“伤不起”
在微血管并发症方面,糖尿病眼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视物模糊、双眼视力缩小、视力减退、眼前黑影、眼底出血等。杨文英提醒糖友,一旦发现自己视力减退、看东西模糊,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
, http://www.100md.com
“如果眼底病变血管已经处于出血前的增殖性病变,建议做激光治疗,一定要遵循医嘱,否则眼底大面积出血就会导致失明,无法挽回。”杨文英表示。
糖尿病肾病也十分常见,“糖友的血糖、血压控制不好,肾功能就出现减退甚至肾衰竭。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5~20年。”杨文英表示。
此外,花费最大、最严重的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由于长期供血不足造成。“一只糖尿病足,最基本的治疗费用也要2万~3万元。”杨文英介绍道,50%的糖尿病足最终不得不截肢。
早预防看“糖化”
糖化血红蛋白(简称“糖化”)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而成,英文代号为HbA1c。“糖化”是一个评价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患者近一段时间内(8~12周)的血糖是否达标。
, 百拇医药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与糖化水平密切相关,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显示,以糖化来评价血糖长期控制的好与坏,一旦把糖化从较高水平控制成合理水平时,会显著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经过统计学计算,“糖化”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可以使糖尿病相关风险下降20%,死亡率减少1/5,心梗发生风险减少15%,微血管病变减少30%~40%以及外周血管病变43%。“定期做糖化检测很重要,建议每3~6个月测一次,小于6.5%达标,高龄老人应小于7%。”杨文英介绍。
防控N手抓
杨文英强调,得了糖尿病,越早控制越好。“从十几年的观察来看,早期控制比不控制获益大得多。”
她提出,初诊患者可以使用胰岛素。“什么症状也没有,但一查血糖很高的人叫初诊患者,与口服药相比,早期用胰岛素,降糖效果更明显。胰岛素是降糖最明确、最快的办法。”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可引起心肌炎症和冠心病,患者须定期查心电图。当心电图无异常时,可每半年检查一次;当心电图有异常或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情况,应严密观察。
“如果患者大于40岁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蛋白尿等高危因素时,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防血栓,只要没有胃出血倾向,每天1片100毫克剂量非常值得推荐。”杨文英表示。
除了血糖要达标,血压和血脂也要达标。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达标值应是130/80毫米汞柱,至少也要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更容易导致失明。减少高脂饮食,加强运动。糖友应根据病情选择锻炼方式,快走是最佳方式,此外,也可选择慢跑、骑脚踏车、游泳等,建议1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
早期糖尿病为了防止视网膜病变,每年都应检查一次眼底。眼底病变发展到Ⅱ、Ⅲ期时,应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预防肾脏并发症,糖友应该严格遵循低盐饮食,适当限制钾和蛋白质的摄入。一旦出现蛋白尿,就要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还要保证充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须经常查尿常规或微量白蛋白尿,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复查。”杨文英介绍。
同时,她强调,糖尿病患者要爱护双脚,穿舒适透气性好的袜子和宽松的鞋,要用流动的水洗脚而不能泡脚,防止霉菌进入裂口造成感染。
杨文英 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大内科主任,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著名内分泌专家,擅长治疗内分泌疑难病特别在糖尿病领域有较深的造诣。曾参与完成了著名的"大庆糖尿病研究",2007年主持完成了中国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流行状况的调查和发病相关因素的系列分析;参与或牵头了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药物观察研究,担任国际多中心药物研究的中国负责人;在全国的糖尿病继续教育工作中作出了较多的贡献。, http://www.100md.com(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