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分析评论 > 分析评论
编号:12463802
廉价药为何频频失踪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28日 生命时报
廉价药为何频频失踪

     ●国家只控制成药价格,却不对原材料及人工成本进行调节

    ●利润不断缩小,导致药企不愿产、医生不愿开、药店不愿卖

    《生命时报》编辑部:

    我是一名甲亢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但两三年前,我就已经买不到便宜的国产药“他巴唑”了,于是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换成了进口的“赛治”(甲巯咪唑)。虽然价格高了一些,但好歹也能治病。可最近连这个药都买不到了,药店说厂家不供货了。中国有那么多甲亢病人,药断了,这不就等于要人命吗?希望《生命时报》能帮广大病友呼吁一下,帮我们保住这些救命药。

    江苏读者冯女士

    廉价药在药店越来越难见到,已不是冯女士一个人遭遇的问题。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一千万甲亢患者遭遇断药危机”的消息引起关注。甲亢患者断药很可能会发生甲亢性心脏病,而他巴唑是目前治疗甲亢的首选药品,不仅药效好,而且价格低,100片只卖几块钱。其实不只甲亢药,我们平时用的甘草片、牙周灵、扑尔敏之类的便宜药,现在也很难买到,有时甚至要跑三四家药店。为啥这些便宜药都买不到了?是什么造成了廉价的救命药在市场上频频失踪?
, 百拇医药
    每年消失一种廉价药

    2月21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红庙社区附近几家药店,发现过去常用的廉价药甘草片、红霉素软膏、牙周灵、葡萄糖酸钙片、扑尔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短缺现象。但一些成分相似的进口药或高价药却种类繁多。记者在一家药店看到,店门口的货架上摆放着各种维生素胶囊,价格多在100元以上。而只要几元一瓶的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等却难觅踪影。另外,像二甲双胍、诺氟沙星眼药水、维C银翘片等,大多被换上了不同的规格和包装,同剂量单价高出许多。

    据调查,我国目前有五六千家医药企业,批准上市的药品约1.2万种。在如此庞大的药品规模中,却没有廉价药的一席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起,因断货而见诸报端的廉价药有10种,平均一年消失一种。一些救命药的消失更是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危害生命。比如治疗白血病的环磷酰胺注射液,此前全国有十多家企业生产,仅需几块钱一支,现在只有江苏恒瑞等一两家生产,更多企业转产高达上百元的异环磷酰胺。这给白血病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显而易见。
, 百拇医药
    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就委托中国价格协会、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并发布《廉价短缺药品价格问题调研情况报告》。该报告显示,2002年1月~2007年6月,媒体和地方医疗机构报告的疑为短缺药品共286种,其中14种已不再经销,还有6种虽有供应,但仅靠库存维持,存在短缺风险。另外一项对全国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短缺廉价药已高达342种。其中,212种药售价低于30元,130种药在10元以下。10元以下的短缺药中,5元以下的占69%。

    廉价药陷一降就死怪圈

    谈到廉价药,就不能不提到药品降价政策。从1998年5月21日起,原国家卫生部决定放开维生素C、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4种药品价格,揭开了药品降价序幕。迄今为止,我国已针对不同品类药品进行了31次降价,但这种对患者来说原本是利好的行为却导致部分降价药品从市场上消失,即“降价死”。
, 百拇医药
    2011年9月,鱼精蛋白的短缺让一些医院被迫停止心脏手术,原因是该药只有一家企业生产。该企业给出的解释是季节性因素导致海鱼原料供货紧张,同时他们也承认,若仅考虑利润,生产鱼精蛋白“非常不值”。“我们每月的生产能力是1000万支,但鱼精蛋白一年的全国需求量也不过120万支,在我们136项产品中,鱼精蛋白所占比例实在太小。”另外,鱼精蛋白属“限价产品”,盈利空间小。“如果企业只生产鱼精蛋白,肯定是要亏本的。”归根结底,廉价药的消失主要与下面4个原因有关。

    1.国家药物定价机制不完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为鼓励研发新药,国家发改委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药企可申请单独定价。但由于审批宽松,部分药厂通过改变剂型、规格、包装等方式将老药重新包装,规避政府价格管制,抬高药价。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市场管理中心经理王春玉曾表示,该企业生产的复方丹参片,60片装每盒最高零售价为7.6元,滴丸剂型在组方上与片剂相同,但“高价格的滴丸利润空间大,企业当然更愿意生产”。
, 百拇医药
    2.药企因利润小不愿生产。国家食药监总局、卫生计生委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于2007年完成的《中国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及其使用的调查研究》提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绝大多数是普通药、常用药,由政府定价,并不断降价,导致利润降低,生产企业和药店积极性不高,导致药品短缺。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咨询专家王锦霞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只控制成品药价格,却不对药品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实行市场调节。随着不少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许多药厂得不到利润,想申请提价又需要漫长的审批过程,无奈只好放弃生产。

    3.医院不愿开。“中国缺乏激励医生使用廉价药的机制。”牛正乾说,尽管新医改已推行“医药分开”,但只要药品还是医院的利润来源,药价就很难降低。我国医保付费机制也不够完善。在中国香港和其他国家,药费不是医院的利润来源,反倒是其运营的成本。我国医保是按项目收费,病人拿的药多,医院的利润越大。

    4.药店不愿卖。由于目前医药尚未完全分开,导致医院是事实上的药品零售商,使社会药店与医院在竞争中出于劣势。国家医药部门对药店采取“放开经营,严格管理”方针,但单体药店和小药店成为主流,这类药店多半良莠不齐,更不愿意卖低价药。
, 百拇医药
    取消限价,留出利润空间

    针对廉价药短缺现象,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今年1月7日表示,卫计委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保障这些药品生产、供应、使用的长效政策。毛群安表示,这不仅仅是一两种药的问题,而是一个机制,就是怎样保障公众急需、医疗服务急需,但相对来说价格又不是很高的药品,而这正是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所追求的目标。

    要想保住廉价药,牛正乾认为,理顺医药价格体系很关键。一方面,药品定价机制需要改变,政府对药价的管制应适当放开,让药价跟着市场走。纠正“唯低价论”的错误倾向,既要考虑价格因素,更要考虑质量因素。对于一些临床必需的廉价药,建议由政府指定药厂生产,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补贴优惠和政策倾斜,保障合理利润。

    另一方面,管理医保支付价格,别让医生通过药品赚钱。例如,将控制药品最高限价变成管理医保支付价格,推行按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组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建立节约型增收机制,医院必然优先使用既便宜、又管用的药物。还要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生通过医疗服务就能获得与其付出相应的收入。▲, 百拇医药(● 张 瑾 张 杰 ● 陈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