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2461970
阳遏证与通阳法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059期
通阳法适应证及成因,阳遏的病变特点,通阳法运用要点及常见证治,胸痹,水肿,痰饮,太阳病,湿温病
     通阳法是中医学颇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但由于很多医者对其适应证认识不清,因而常常出现用之不当或被忽略的现象。笔者今就此作一浅析。

    通阳法适应证及成因

    通阳法的适应证为阳遏(即阳气阻遏)。笔者认为,阳气是机体的一种营养物质,呈现一种流动状态,弥漫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

    它的运动能激发体内的气化过程,推动和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承担着源动力的角色。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阳气的运动状态即有可能被打破,表现为郁滞、阻遏,即阳气不通。

    临证发现,造成阳遏的原因主要是一类属于阴的邪气,如寒、痰、饮、湿、水等,由于其具有凝结、黏滞、留踞的特点,因而易于阻碍阳气的流动,一如阴霾笼罩,阳光难以敷布、普洒。在患者则具体表现为寒凝遏阳、寒湿遏阳、痰浊遏阳、饮停遏阳、湿阻遏阳等。

    阳遏的病变特点

    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阳气窒闭,浊阴凝痞。”丁甘仁也言:“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均指出了阳气阻遏的结果。其实,浊阴之于阳遏有着双重角色,即既是阳遏之果,也是阳遏之因。

    阴盛则遏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