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心梗警惕惊恐障碍 焦虑症10个迹象
频繁“心梗”,警惕惊恐障碍
跟领导汇报工作时,突然觉得气短、胸口紧;坐地铁时,忽然喘不上气,希望马上逃离;睡着觉猛地坐起来,感到心慌,甚至感觉要死了……这些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症状都可能是焦虑症的一种,被称为惊恐障碍。
突发“心梗”,其实是心理病
为了形象解释惊恐障碍,我先简单讲述一个案例:刘女士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去美国读书,很快她也正式退休,在家过起了清闲的日子。尽管日子很悠闲,但刘女士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一方面因为女儿不在身边,另一方面丈夫刚刚确诊冠心病,这让她非常担心。一天夜里,刘女士突然感觉心慌、胸闷、憋气、头晕,有一种即将窒息、马上要死的感觉。丈夫急忙打电话叫了120,但急诊查心电图等没有异常。此后,刘女士又先后两次出现类似现象,每次发作均无明显诱因,持续约20~30分钟。后来,医生建议她看精神科,被诊断为惊恐障碍。
, http://www.100md.com
惊恐障碍是焦虑症的一种,具有场所特异性。一般置身于下面这些处境或场所容易发病:如独自离家、排队、过桥或乘坐交通工具等。病人常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伴有特异、强烈的心脏和神经系统症状。一般是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惊恐体验,历时5~20分钟,且会多次发作。
女性发生惊恐障碍比男性常见,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15~24岁),以及45~54岁。目前认为,个性胆小、敏感、工作压力大、对外界压力承受能力差、劳逸结合不当、缺少锻炼、过度疲劳等因素可能与惊恐障碍有关。比如刘女士就是因退休后无所事事、女儿远在美国、丈夫查出心脏病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刺激诱发。
你有惊恐障碍症状吗
如果经常有下列表现,内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就要高度怀疑惊恐障碍了:1.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散步、开会或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跳出来似的;伴随胸闷、胸痛、胸前区压迫感,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即将死去。2.发作历时短暂,一般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可自行缓解。3.发作后,自觉一切如常,但不久又突然再发。4.常担心再次发病而惴惴不安,并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热闹的场所、不愿自己开车等。
, 百拇医药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疾病有严格的判断标准,并不是有了异常表现就表明患上了心理疾病。有文献指出,1/3的人在一年内会出现惊恐障碍表现,但只要不是持久存在,不影响生活、工作,就不能武断地认定是心理疾病。
四种方法应对惊恐障碍
治疗惊恐障碍常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方法,目的在于尽早控制惊恐发作、预防再发。心理治疗能消除预期焦虑和恐怖性回避,一般有4种:
1.支持性心理治疗: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减轻心理负担,同时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2.暴露疗法:让病人面对所恐惧的事物,有助于减少恐惧。例如,害怕晕倒的病人被要求在椅子内旋转或过度换气直至感到眩晕,使他们知道了自己并不会在惊恐发作时,因为体验到症状而晕倒。慢而浅的呼吸有助于控制过度换气。
, http://www.100md.com
3.放松训练:在医生指导下,或自行在家中进行。患者躺好,闭眼,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收缩和放松头面部、上肢胸腹部、下肢肌肉,达到减轻焦虑的目的。也可练习瑜伽等来放松身心。
4.认知治疗:告诉患者,人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时候要求的东西越多,承受的越多。所以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计划的选择和放弃。▲
(本讲座由张杰整理) (主讲人: 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科主任 尚 兰
2014年3月15日)
爱玩微博,容易焦虑
, 百拇医药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5日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最新研究发现,在社交网站上花费大量时间的人会因过分关注“点赞”数量和朋友评论,从而引发焦虑。
研究人员召集了960名参与者,对他们花在社交网站“Facebook”(相当于微博)上的时间进行评估。首席科学家帕米拉·基尔博士称:“95%的研究对象使用Facebook,每天花在上面的时间超过1小时。”研究发现,在社交网站上花时间最多的人更有可能发生饮食失调,并且更看重别人对他们的评论及“点赞”的数量,还喜欢把自己的照片与其他人做比较,从而引发焦虑。该研究提醒爱玩微博的人,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张玉娟)
, http://www.100md.com
不满意就换,会焦虑
职场上,不少人计划的不是如何进步,而是换工作。“不满意就跳”成了他们的口头禅。不仅是工作,还有人对新买的手机、恋爱对象等也时常不满意,总想换掉,被网友戏称得了“不满意就换综合征”。
总体而言,这类人有如下典型表现:总能发现“更好”的事物,对未知的人或事有极强的占有欲和好奇心,即使风险很大也愿意尝试,但结局往往越换越差,觉得还是原先的好。从心理角度分析,不满意就换其实是焦虑,主要由4个原因引起:
1.对现状不满是人的本能。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认为,人生只有追求意义,才会过得有意思。可人总在追逐自己没有的东西。每个人每时每刻的需求不同,也没有事物是完美的,因而,不满意也是人的常态。
2.认识片面导致总看别人的好。每个人都渴望通过努力成就事业,但过程漫长、曲折。这让有些人看到他人的成功就产生更高追求。殊不知任何成功都需要时间沉淀。归根结底,这是对社会认识片面的结果。
, http://www.100md.com
3.社会节奏快让人迷茫。当前社会节奏快,让我们没时间对未来有太多思考。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也让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4.应试教育让人不会选择。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都只重成绩,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选择。孩子的个性往往受到打压,使他们刚步入社会时很难做出正确选择。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自己的近期目标有清晰规划,一步步实现。其次要在选择前多听多看多聊,综合多方面意见,选最优方案。即使以后出现问题,也能找到症结所在。最后要明白,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有很多,切不可过分攀比。在保持进取心的前提下,让自己健康、快乐。▲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学新)
, 百拇医药
心情焦虑,喝菊花茶
保持平衡膳食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症状。美国《赫芬顿邮报》最新载文,刊出“最缓解焦虑的5种食物”。
肥鱼。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可以使焦虑减轻20%。新研究负责人马萨贝鲁里博士表示,经常食用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金枪鱼、鲭鱼等深海肥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菊花茶。2009年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喝花茶可有效舒缓神经,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经常喝甘菊茶,可缓解压力和改善焦虑症状。
鸡蛋。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载文称,大脑需要大量的B族维生素。否则容易出现易怒、焦虑等症状。鸡蛋、牛肉、猪肉、柑橘属水果等食物都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
酸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爱尔兰科克大学学院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服用益生菌可以减少与压力、焦虑和抑郁有关的行为。
, 百拇医药
绿茶。美国《健康》杂志刊登日本滋贺县立大学与太阳化学株式会社一项研究发现,绿茶富含独特的游离氨基酸L-茶氨酸。L-茶氨酸是一种镇静剂,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化学物质的水平,每天摄入200毫克的L-茶氨酸有助于焦虑症较重者专注日常事务。▲
(李泽昇)
屋子太小易焦虑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白领来说,三四个好友租一套房子。住在一起既热闹又省钱,但据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报道,波士顿建筑学院的人类健康设计总监戴克·科伯克研究发现,生活空间过于狭窄会对居住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 百拇医药
科伯克解释道,住群租房或是微型公寓是年轻白领最经济的选择,但对于工作压力大,或已年近中年的人来说,这种紧凑压抑的生活环境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微型公寓或群租房会极度压缩空间,导致居住者患上幽闭空间恐惧症,增加家庭暴力和酗酒发生的概率。此外,由于空间过于紧凑,即使居住者经常整理房间,也会因空间狭小而显得凌乱不堪。
纽约市立大学环境心理学教授苏珊·萨金特表示,之前对儿童进行的大规模研究显示,孩子长久居住在拥挤环境中,容易导致孤僻离群,在学习上也更难集中精力。▲
(安 伟)
焦虑的人易中风
, 百拇医药
美国最新研究显示
焦虑会对心脑血管产生负面影响。据美国健康日网站12月19日报道,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心血管行为医学的研究者进行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焦虑会增加人们中风的风险,焦虑感越强,中风的风险就越大。与焦虑感最轻的人相比,焦虑感最强的人患中风的风险会高出33%。
这项研究选取了6000多名年龄在25~74岁之间的志愿者,他们都参加了从上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的第一届“美国国民健康和营养状况调查”。研究人员通过采访、医学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了这些参与者的焦虑程度。在随后22年的追踪随访中,研究者利用医院或疗养院的医疗记录和死亡证明来记录他们出现中风的情况。在控制了影响人们患上中风的其他因素之后,得出了上述的结果。
研究人员指出,焦虑感强的人更有可能抽烟和不爱运动;焦虑感上升,应激激素就会增加,脉搏和血压水平也会上升,这都是中风发病的风险因素。
, 百拇医药
美国《赫芬顿邮报》同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精神病和行为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显示:容易焦虑的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他们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会比其他人高出38%。▲
(陈雪莹)
克服焦虑就像登山
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解读
常爬山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当爬到一半体力不支时,只要坚持,不仅能克服体力极限,到达山顶,还能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而若中途放弃,虽可舒舒服服地走下坡路,却会觉得路越来越难走,山也越来越高。焦虑的人想走出焦虑,感觉与登山一样,只要坚持就能胜利,选择放弃会更焦虑。
, 百拇医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说,焦虑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会积累也会消退。适当的焦虑感使人的注意力更集中,提高做事效率。但过分焦虑会影响人的生活、工作,需要自我治疗。季建林解释,战胜焦虑其实是一种行为治疗的脱敏过程,贵在坚持。拿学校恐惧症(儿童焦虑症的一种)为例,孩子第一天去学校,面对新环境会焦虑,可能会哭两三天,甚至一周,但时间久了,情况会好转。对于成年人,面对新的工作难免会不知所措,但只要认真学习,努力适应新环境,就会逐渐胜任新工作,焦虑感也随之消失。所以,面对焦虑,一定不要逃避,而要勇于面对。否则,就会像爬山,不仅到不了终点,还会更惧怕焦虑,从而加重焦虑。
焦虑时,首先要勇于面对,不逃避,相信再大的困难总会有终点。其次要学会分散注意力,如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听音乐、演员在演出前会吃东西等,就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焦虑。比较好的办法是找个同伴,就像一群人爬山总比一个人爬山更轻松,因为彼此给予的信心、鼓励与慰藉会让人更有活力。最后,季建林提醒,如果焦虑感非常严重,就要看心理医生了。▲ (王黎洋)
, http://www.100md.com
焦虑症10个迹象
过度担忧、无端害怕、自我怀疑等
近日,国际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对全球27个国家的消费者调查发现,有71%的人处于焦虑状态,中国这一数据为57%。每个人都有紧张或焦虑的时候,但有些人焦虑到影响生活,比如出现下面一些症状,就需要看心理医生了。
1.过度担心。广泛性焦虑症的特点就是思虑过多。若一周担忧超过4天,持续半年,并且恶劣情绪让人痛苦,并影响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虑症了。
2.睡眠问题。难以入睡或睡不安稳往往与焦虑有关。许多焦虑患者睡前对一些事情胡思乱想,就像大脑“堵车”,甚至醒来后也难以平静。
, 百拇医药
3.非理性的恐惧。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有些人长期心怀恐惧,却没有具体的害怕对象,就可能是焦虑症在作怪了。
4.肌肉紧张。双手握拳、背部僵硬、紧捏下巴……焦虑的人往往整个身体肌肉都是僵硬的。可通过定期运动来减压。
5.慢性消化不良。胃肠道对心理压力非常敏感,因此,焦虑常会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最为常见的是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胃部绞痛、腹胀、便秘或腹泻。
6.怯场。有些人对社交存在强烈的恐惧感,甚至花大量时间来思虑即将到来的社交活动;在社交场合极不舒服,也不知道如何调节。这些症状让他们难以维持社会关系,工作或学业受挫。
7.惊恐发作。表现为突如其来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常持续几分钟,伴随呼吸困难、手脚麻木、大汗淋漓、头晕乏力等。
8.重温伤害。一项研究表明,社交焦虑症患者往往存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类似的重温伤害现象,比如脑海中反复重现以往被人嘲笑的画面。
, 百拇医药
9.反复倾诉。有些人遭遇一点小事就向身边每个人反复倾诉,就像“祥林嫂”一样,可能是焦虑的迹象。
10.自我怀疑。有些人会围绕某一个问题反复质疑自己,比如“我爱我的丈夫吗”、“我是有能力的人吗”等。这些质疑往往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回答的,也不是绝对的,但他们非要得出一个确切答案,弄得自己很累。▲ (美国马里兰州焦虑和应激障碍研究所心理学博士 温斯顿·莎莉)
叩膝除焦虑
当你因为突发事件而焦虑紧张时,不妨借助叩膝运动来缓解焦虑。
, 百拇医药
方法是双腿直立,双脚交替踏步、抬高两膝,同时双手前伸。掌心向下,抬右腿时用右手碰触膝盖,抬左腿时用左手碰触膝盖,运动快慢与平时快速步行速度相当即可,反复做50次,就会感觉心里非常轻松。
叩膝之所以能缓解焦虑情绪,主要是由于刺激手掌与膝部,加上双脚运动,活跃了全身血液,令周身血液循环更加顺畅。▲
(摘自9月11日《老年日报》05版) (王永兰)
长期焦虑怎么办
山东读者吕先生问:我今年26岁,5年前和人发生了一次严重冲突,后来一直生活在恐惧、焦虑中,一度出现了心悸、早搏、失眠等症状,后来吃了药,仍然感到压力巨大、精神紧张,心电图提示“房室传导阻滞”。请问我应该如何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北京回龙观医院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宋崇升答: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人际冲突。如果冲突的程度较为强烈,又没有得到恰当处理,就可能留下心理创伤。由于个性、应对方式等心理特征不同,心理创伤给当事人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大部分人会逐渐淡忘不愉快的经历;一些人在过后会不自觉回忆受创伤的场景;还有一些人会陷入消极低落、忐忑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结合你所提供的信息,你目前的心境很可能是第三种情况,即处于抑郁伴有焦虑的状态。心悸、恐惧、失眠等症状显示你的警觉水平增高、存在焦虑情绪;感到压力巨大、失眠等体验,提示你处于抑郁状态。“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理学上没有特异性,但能引起你的注意,更说明你目前存在较多不安全感,包括对身体健康的担心。建议你接受正规的心理及药物治疗,用心理治疗处理以前的心理创伤,用药物缓解后来的抑郁、焦虑,心身不适有望得到全面的解决。▲
, 百拇医药
焦虑时喜欢远离别人
你是否曾因焦虑不安,觉得周围哪都不顺眼?据美国《医学日报》8月27日报道,英国科研人员发现,人越焦虑,就越愿与其他事物保持更远的距离。
为定义一个人周围应该保持的舒适私人空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研人员对15名志愿者进行了研究。当志愿者的手被电击时,所有人都出现眨眼动作。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本能行为可帮助大脑评估遇到的威胁。
以此为据,科学家推算出私人空间的舒服距离应该为8~15英寸(约20~38厘米)。在后续研究中还发现,焦虑程度越严重的人,越愿意与他人保持更远的距离。研究者称,这种方法有助于测试一些特殊工作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如警察、消防员等。▲
(冯国川)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