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话春捂 春捂别过头 等
乍暖还寒话春捂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近期气温升高很快,北方街头羽绒服与短T恤同时亮相,此时怎么穿衣最适宜?请看——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养生民谚。的确,“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气候变化无常,尤其是早晚与日间温差悬殊,加之多风,风速越快,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多越快,就更觉寒冷。此时,人的衣着若不合时宜,很容易罹患各种疾病。从气象角度来说,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阴退阳长和寒去热来的转折之期。此时虽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所以,古今养生十分强调“春捂”。这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可“捂”也不能盲目,要讲求方式方法,否则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可能致病。
“春捂”贵在了解天气变化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要顺应天时,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增添衣物,未雨绸缪。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昼夜温差大于8℃就不要忙于减衣。所以最好每天听听天气预报“有备而衣”。
, http://www.100md.com
“春捂”要掌握分寸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这都是强调要春捂的经验之谈。但对于养生保健来说,这却是远远不够的。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可以减少身上的衣物。但是减衣还是以气温持续7至14天没有变化时为好,就是说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
三类人更应“春捂”
儿童 如果过早地给孩子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一旦遇到气温下降,孩子就难以适应,外出遭受冷风刺激,张开的毛孔会马上收缩闭合,体温调节失灵,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而造成上火,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伤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尤其是婴幼儿,更要捂一下,但对于喜欢到处活动的孩子,适当减一些衣服,以防玩得大汗淋漓后被风吹,反而会感冒。
, 百拇医药
女性 很多女性觉得春天来了,迫不及待地换上单衣、单鞋,即使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也不例外。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女性很多,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发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的患者明显增多。这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的恶果。
老年人 老年人体内产热较低,且循环系统已不像年轻人那样正常,故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因此初仲春时,老年人仍要减少出门次数,外出戴上帽子减少头部血管受到冷空气的刺激,高血压病人要注意正规持续用药。 (王家鹏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春捂”别过头
这段时间,江苏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连续抢救了多名因“春捂”而差点危及生命的婴幼儿。据悉,因为“捂”导致孩子生病,医学上叫“捂热综合征”,又叫“蒙被综合征”,这种疾病一般多发于寒冷季节,但是最近出现此类患儿,多在于家长春捂过头了。
, 百拇医药
有专家提出:清明节后,不宜再春捂了。这个说法对不对?
近日,笔者咨询了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詹强,他给我们做了如下解释:
清明过后,天气转暖,捂了一个冬天的废物,也需要散发出去。冬天,因为气温低,人们为了防寒,会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自己,聚集阳气,这是对的。如果将这种习惯持续到清明后,那就会有问题了,聚集了一个冬天的阳气过多,无处散发,就会引发“春火”。
春季可能会出现“春寒”或是“暖春”,对于前者,当然要注意保暖,恪守“春捂”之道;对于后者,当连续几天最高气温在20℃以上,这时就不能再捂了,如果穿得太多,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变得无法适应。包得太多易出汗,体内潮湿,反而容易感冒。加上热邪外攻,会出现鼻腔、牙龈出血等情况。
在中医看来,春夏季节就是排废物的季节,所以适当地减衣服是必要的。
, 百拇医药
詹强说:“其实,我们只要根据自然规律来穿衣服就对了,冷了多穿一点,热了就脱掉一点。像夏天出汗都很正常,常年窝在空调房里,不出汗,身体就会出问题。冬天开热空调让自己出汗的,也是不对的。” (通讯员 徐尤佳)
孩子春天要“三捂”
今年春天,忽冷忽热,去幼儿园送孩子时,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这天都不知道怎么给孩子穿衣服了!”
河南省中医院儿科李纬主任医师谈到,孩子比成人更应注意“春捂秋冻”。春天乍暖还寒,气候十分不稳定。且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各种细菌、病毒也渐渐“复苏”,所以,春天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常见的儿科呼吸道传染病极易在此季传播,而孩子的免疫力还不成熟。加减衣服不适当,容易生病。
, http://www.100md.com
在气候忽冷忽热的时节,要让孩子的下部穿得暖一些。重点要捂孩子的三个部位:脚、肚、背。
捂脚:脚离心脏最远,是全身血液循环的末端,热量传到脚部很慢,又在身体的最下部,是阴气聚集的部位,本身就容易寒。再者,中医认为,足为三阴经(肝、脾、肾)之始,三阳经(胃、胆、膀胱)之终,足部以下有60余个穴位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脚部受寒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要脚暖,不要马上给孩子换上单鞋。
捂肚:小点的孩子最好在最里面穿个棉肚兜,大点的孩子要把内衣束到裤子里,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胃肠道功能,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捂背:背部适度温暖利于孩子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
注意头不要捂,中医《脉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寒头暖足,既是古代中医学的治病准则,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头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盛的地方,适当的寒可以刺激头部血管及神经,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保健作用。经常用冷水洗脸或冷毛巾敷头面几分钟,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感冒有预防作用。当然,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保持头部的“寒”要有度,孩子可以逐步换下帽。
, http://www.100md.com
李纬主任医师也提醒广大家长,穿衣要适度,既不要给孩子“捂”得太过,把孩子捂得大汗淋漓,也不要减衣过快,冻感冒了。尤其春天孩子好动,一活动就会出汗,而春天风又大,出门要给孩子备一件方便脱穿的外套,家长在身边时要及时给孩子把汗擦干。还要记住几个字:手勤洗、窗常开、常吃水果。清明节后,气温持续维持在15℃以上并稳定时,就开始注意减衣了。 (李尤佳 河南省中医院)
春天有“四捂”
俗话说“春天天气孩子脸,一天就会变三变。”春天,尤其是早春,温差幅度较大,气候变幻无常,有时早晨旭日东升,中午阳光暴晒,但到傍晚就可能寒流突至,冷气逼人。而且春天多风,实验表明,风速越快,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快、越多,人就更觉寒冷,可见春寒料峭风作祟。春风于温暖之中暗藏杀机,所以,民谚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适当捂一捂,对身体大有裨益。那么,“春不忙减衣”,究竟该怎样“捂”呢?
, 百拇医药
捂头 头为诸阳之会,最易散热,使热量丢失,因而对于一些体弱多病的老人来讲,戴顶适宜的帽子会起到如同暖瓶瓶塞一样的保温作用。
捂背 背为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兼之与心肺相邻,故其保暖显得格外重要。春天减衣时,莫忘留件适宜的背心,特别是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
捂腹 腹为阴中之阴,胃肠病患者和患有妇科病的女士要加强保暖,除了穿件背心外,最好不要穿开衫或将上衣扣子随意解开,睡觉时要注意盖好腹部。
捂下 由于寒多自下而生, 《千金要方》曾提出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颇受后世医家推崇。遗憾的是,不少青年女性在阴寒尚未退尽之时,过早穿起了各式各样的裙装或短裤,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要风度,不要温度”,为追求美而不顾健康的做法极不可取。同时,老人和儿童体质较弱,更不可急于脱去保暖下装,应注意穿好具有保暖性能的鞋袜。
此外,鉴于春季风气主令,气候变化较大,人体自身调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限,故在着装上就有更多的讲究。一般而言,春季对人体的穿着有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宽松舒展,以顺应阳气升发之势;二是柔软保暖,以防阴寒之邪侵袭;三是衣服增减有序,不违阴阳寒热变幻之规律。(宁蔚夏)D3
, http://www.100md.com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近期气温升高很快,北方街头羽绒服与短T恤同时亮相,此时怎么穿衣最适宜?请看——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养生民谚。的确,“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气候变化无常,尤其是早晚与日间温差悬殊,加之多风,风速越快,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多越快,就更觉寒冷。此时,人的衣着若不合时宜,很容易罹患各种疾病。从气象角度来说,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阴退阳长和寒去热来的转折之期。此时虽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所以,古今养生十分强调“春捂”。这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可“捂”也不能盲目,要讲求方式方法,否则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可能致病。
“春捂”贵在了解天气变化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要顺应天时,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增添衣物,未雨绸缪。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昼夜温差大于8℃就不要忙于减衣。所以最好每天听听天气预报“有备而衣”。
, http://www.100md.com
“春捂”要掌握分寸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这都是强调要春捂的经验之谈。但对于养生保健来说,这却是远远不够的。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可以减少身上的衣物。但是减衣还是以气温持续7至14天没有变化时为好,就是说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
三类人更应“春捂”
儿童 如果过早地给孩子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一旦遇到气温下降,孩子就难以适应,外出遭受冷风刺激,张开的毛孔会马上收缩闭合,体温调节失灵,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而造成上火,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伤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尤其是婴幼儿,更要捂一下,但对于喜欢到处活动的孩子,适当减一些衣服,以防玩得大汗淋漓后被风吹,反而会感冒。
, 百拇医药
女性 很多女性觉得春天来了,迫不及待地换上单衣、单鞋,即使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也不例外。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女性很多,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发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的患者明显增多。这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的恶果。
老年人 老年人体内产热较低,且循环系统已不像年轻人那样正常,故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因此初仲春时,老年人仍要减少出门次数,外出戴上帽子减少头部血管受到冷空气的刺激,高血压病人要注意正规持续用药。 (王家鹏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春捂”别过头
这段时间,江苏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连续抢救了多名因“春捂”而差点危及生命的婴幼儿。据悉,因为“捂”导致孩子生病,医学上叫“捂热综合征”,又叫“蒙被综合征”,这种疾病一般多发于寒冷季节,但是最近出现此类患儿,多在于家长春捂过头了。
, 百拇医药
有专家提出:清明节后,不宜再春捂了。这个说法对不对?
近日,笔者咨询了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詹强,他给我们做了如下解释:
清明过后,天气转暖,捂了一个冬天的废物,也需要散发出去。冬天,因为气温低,人们为了防寒,会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自己,聚集阳气,这是对的。如果将这种习惯持续到清明后,那就会有问题了,聚集了一个冬天的阳气过多,无处散发,就会引发“春火”。
春季可能会出现“春寒”或是“暖春”,对于前者,当然要注意保暖,恪守“春捂”之道;对于后者,当连续几天最高气温在20℃以上,这时就不能再捂了,如果穿得太多,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变得无法适应。包得太多易出汗,体内潮湿,反而容易感冒。加上热邪外攻,会出现鼻腔、牙龈出血等情况。
在中医看来,春夏季节就是排废物的季节,所以适当地减衣服是必要的。
, 百拇医药
詹强说:“其实,我们只要根据自然规律来穿衣服就对了,冷了多穿一点,热了就脱掉一点。像夏天出汗都很正常,常年窝在空调房里,不出汗,身体就会出问题。冬天开热空调让自己出汗的,也是不对的。” (通讯员 徐尤佳)
孩子春天要“三捂”
今年春天,忽冷忽热,去幼儿园送孩子时,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这天都不知道怎么给孩子穿衣服了!”
河南省中医院儿科李纬主任医师谈到,孩子比成人更应注意“春捂秋冻”。春天乍暖还寒,气候十分不稳定。且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各种细菌、病毒也渐渐“复苏”,所以,春天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常见的儿科呼吸道传染病极易在此季传播,而孩子的免疫力还不成熟。加减衣服不适当,容易生病。
, http://www.100md.com
在气候忽冷忽热的时节,要让孩子的下部穿得暖一些。重点要捂孩子的三个部位:脚、肚、背。
捂脚:脚离心脏最远,是全身血液循环的末端,热量传到脚部很慢,又在身体的最下部,是阴气聚集的部位,本身就容易寒。再者,中医认为,足为三阴经(肝、脾、肾)之始,三阳经(胃、胆、膀胱)之终,足部以下有60余个穴位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脚部受寒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要脚暖,不要马上给孩子换上单鞋。
捂肚:小点的孩子最好在最里面穿个棉肚兜,大点的孩子要把内衣束到裤子里,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胃肠道功能,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捂背:背部适度温暖利于孩子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
注意头不要捂,中医《脉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寒头暖足,既是古代中医学的治病准则,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头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盛的地方,适当的寒可以刺激头部血管及神经,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保健作用。经常用冷水洗脸或冷毛巾敷头面几分钟,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感冒有预防作用。当然,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保持头部的“寒”要有度,孩子可以逐步换下帽。
, http://www.100md.com
李纬主任医师也提醒广大家长,穿衣要适度,既不要给孩子“捂”得太过,把孩子捂得大汗淋漓,也不要减衣过快,冻感冒了。尤其春天孩子好动,一活动就会出汗,而春天风又大,出门要给孩子备一件方便脱穿的外套,家长在身边时要及时给孩子把汗擦干。还要记住几个字:手勤洗、窗常开、常吃水果。清明节后,气温持续维持在15℃以上并稳定时,就开始注意减衣了。 (李尤佳 河南省中医院)
春天有“四捂”
俗话说“春天天气孩子脸,一天就会变三变。”春天,尤其是早春,温差幅度较大,气候变幻无常,有时早晨旭日东升,中午阳光暴晒,但到傍晚就可能寒流突至,冷气逼人。而且春天多风,实验表明,风速越快,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快、越多,人就更觉寒冷,可见春寒料峭风作祟。春风于温暖之中暗藏杀机,所以,民谚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适当捂一捂,对身体大有裨益。那么,“春不忙减衣”,究竟该怎样“捂”呢?
, 百拇医药
捂头 头为诸阳之会,最易散热,使热量丢失,因而对于一些体弱多病的老人来讲,戴顶适宜的帽子会起到如同暖瓶瓶塞一样的保温作用。
捂背 背为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兼之与心肺相邻,故其保暖显得格外重要。春天减衣时,莫忘留件适宜的背心,特别是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
捂腹 腹为阴中之阴,胃肠病患者和患有妇科病的女士要加强保暖,除了穿件背心外,最好不要穿开衫或将上衣扣子随意解开,睡觉时要注意盖好腹部。
捂下 由于寒多自下而生, 《千金要方》曾提出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颇受后世医家推崇。遗憾的是,不少青年女性在阴寒尚未退尽之时,过早穿起了各式各样的裙装或短裤,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要风度,不要温度”,为追求美而不顾健康的做法极不可取。同时,老人和儿童体质较弱,更不可急于脱去保暖下装,应注意穿好具有保暖性能的鞋袜。
此外,鉴于春季风气主令,气候变化较大,人体自身调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限,故在着装上就有更多的讲究。一般而言,春季对人体的穿着有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宽松舒展,以顺应阳气升发之势;二是柔软保暖,以防阴寒之邪侵袭;三是衣服增减有序,不违阴阳寒热变幻之规律。(宁蔚夏)D3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