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健康评论
编号:12526260
北京成为看病中心谁都累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5日 健康时报
     日前有媒体报道,每天在北京看病的外地患者有70万。由此,有网友戏称,首都应该再加一个身份:全国看病中心。

    全国人民拥到北京看病,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也是多年来全国“两会”的话题,然而这一问题却一直得不到缓解,以致让所有相关者,包括患者和医院本身都不堪重负。

    首当其冲的是患者,外地患者进京看病不仅增加了成本,如食宿、交通和家人的陪伴,还会因为过多的病患集中到北京的各家医院,得不到医护人员应有的精湛技术服务和精神情感的慰藉。北京大医院的一些医生因为病人太多,很难静下心来仔细问诊,更不用说体现一下人文关怀了。仅仅是言语的语速、音高等的不当,都可能造成医患纠纷。

    北京成为看病中心也让医护人员苦不堪言。因为现在北京的三级医院基本都是“满场”的状态,其中外来病人约占1/3,天坛医院、肿瘤医院的外地病人比例更高。北京儿童医院的急诊科是个苦差事,每天急诊量300多人次,医生都高负荷运转。平均起来,北京三级医院每位医生每天的就诊量都要达到100人以上,很多科室主任连假都不敢休。

    全国人民都上北京看病,还连累了北京本地居民。很多北京当地人也很难挂上号、看上病,大医院周边的拥堵也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要让北京摆脱这个“看病中心”的名号,似乎只能依靠医疗资源的分流,让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然而这真不是一件马上就能实现的事。我国的医疗资源,80%集中在大城市,30%集中在大医院。全国现有1624家三级医院,其中757家在东部地区,196家在北、上、广三地,其中66家就在北京。让北京等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分流有许多措施,核心问题是不要统得太死和管得太集中,要让市场来决定供需。允许医生分流行医或允许个人行医也是要素之一。我国古代一直有名医四方游诊、不被一地所限的传统,现在却因医生的编制、医院的管理等原因受到了限制。

    让病患分流还有一些稍加改变就能实现的措施,但也迟迟未能实施和推广。例如,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曾指出,“中国医疗体系缺少一个‘看门人’,即一名全科医生,在病人去医院前判断是否有其必要。没有这个看门人,哪怕只需简单家庭护理的病人,也会寻求昂贵的医院诊治。”

    这其实就是医疗的分诊和分流,而且在国外已是非常成熟的做法,实施的管理也很简单,就是在医保政策中规定,病人在家庭医生或社区全科医生首诊后才能转诊到大医院,并且只有经过这种程序才能经医保报销。如此,就会将病人从社区医院向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逐步分流,使三级医院更专心致力于疑难病例和科研攻关等。

    “全国看病中心”是个调侃,但却不能听听便罢。何时让我们的患者、医护人员不再为此所累,是相关部门、医院和患者自己都应思考的问题。

    作者为北京学者, 百拇医药(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