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出路
编号:12535282
樊新荣:中医学术发展有“四靠”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4日 国医在线
     ●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中医药学理论成型和发展的根基。深入探索文化和中医药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之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近代西医对中医诊疗方法产生了极大影响。无数中医从临床实践出发,深悟经典之奥理,兼容新知,使中医药学在医疗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中医学追求的是“顺应自然——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这样一种整体和谐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生命力。

    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出席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 百拇医药
    我国医疗工作的现状主要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其中西医以力量最为强大。近百年来西医由传入、发展、壮大到上升为主导地位,但并没有导致中医学的覆灭与消亡,而是有所发展,其原因何在,同时又对未来的发展有何启迪?值得深入思考。

    千百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医学的发展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对此,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医有迅速蜕变和消亡的趋势。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医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具有吐故纳新而发展的一面。这种兼容新知、与时俱进,仍不失为中医学发展的主流。本文通过对近百年中医学术继承与发展的因素、方法、条件、方向、成就及众多医家学术经验等方面的探讨,从中医学发展的底蕴、源泉、途径、模式四个方面揭示中医学术继承与发展规律,以期对中医学术未来的发展有所启示。

    底蕴:中国文化传统
, 百拇医药
    中国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的起源和积淀经历过漫长岁月,并且始终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和优势的中医药学,无论是其众多的医疗技术发明或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都以这一文化背景为底蕴。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中医药学首先是一门人文科学,其次是一门具体的自然科学,或者说是一门兼有人文科学特性和自然科学属性的交叉产物。可以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中医药学理论成型和发展的根基。深入探索文化和中医药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之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传统的概念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 百拇医药
    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从古至今、世代相传的,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具有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民族特点。传统是指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中国文化传统是指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有的认为可延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是由历史沿革而来的,世代相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

    中国文化传统是在中国特定的地理、经济和社会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其核心精神为“致中和”。这种中和精神,是中国古代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它具体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上。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就是要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主导观念。无论儒、道、佛、墨,还是法、兵、农、医等各家,均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和归宿。
, 百拇医药
    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就是要做到人伦和谐,即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和睦,以和为贵,即“人和” 这种中和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仁爱温良,平和宽大的品格,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传统的特征

    整体性 中国文化传统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善于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把握事物,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观念。

    人文性 中国文化传统特别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重视修身,以修身为本,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承传性 中国文化传统重视传统的继承,认为继承是延续的前提。因此,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始终有着一以贯之的承传性。在学术上,讲究“道统”“师承”,视先秦典籍为判断是非的经典。
, 百拇医药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中医学以文化传统为底蕴之体现

    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中医学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去重视自然、社会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形成了人(生物、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大一统的整体观的体现。

    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
, 百拇医药
    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在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人文精神,中医学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关于人伦和谐价值观的体现。

    阴阳协调,动静互涵的恒动观

    天地万物原于一气,人之生死由乎气。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形气转化运动的机体。运动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中医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健康与疾病,指导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这是中国文化传统动静平衡观的体现。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

    中医学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未病之先。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防微杜渐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
, 百拇医药
    总之,中国文化传统是中医学术的源头与底蕴。

    源泉:临床实践

    近百年来,在中国的社会动荡和演变中,足以见证中医药学术的生命力。毋庸置疑,医疗实践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中医药学又为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医诊疗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数的医家从临床实践出发,总结临床经验,深悟经典之奥理,兼容新知,使中医药学在医疗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经验总结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

    近百年来,传染病流行猖獗,因此,有许多医家致力于传染病的治疗和研究,使中医药在治疗传染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例如对鼠疫,有余伯陶著述的《鼠疫抉微》,郁闻尧的《鼠疫良方汇编》;对霍乱有恽铁樵的《霍乱新论》、徐相任的《徐氏霍乱论》等,这些论著在近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有较大影响;1956年,北京流行“乙脑”,死亡率极高,以蒲辅周老中医为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组,深入疫区,在医疗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提出8法、66方。
, http://www.100md.com
    经典开发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

    经典开发的内容多来自医疗实践

    近百年来,除对经典著作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考证、校勘、注释、语释外,对经典内容的开发均来自临床实践。并且所取得的成就被临床所应用,或更好地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如阮其煜对《神农本草经》中每味药物的性味,主治功效进行了阐发,并说明用药剂量、禁忌和注意事项。又如刘炳凡创层次组方法则,在调治慢性疑难痼疾,遣方用药时,首先抓住后天之本,以六君子汤为主方调理脾胃,改善人体生理机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抵抗能力——自然疗能。其次以调节脏腑功能、疏达血气、燮理阴阳的药组或针对病证症有特异治疗作用的药组为臣佐,直接调理或治疗病证症。最后以健胃助化为使,既化食又化药,始终以治病治人为旨归。由于层次清楚,主次分明,调治全面,因而投剂辄中。这是刘老在《伤寒论》的启迪下,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
, 百拇医药
    经典开发取得实质成就的多是临床医家

    近百年来,对经典著作开发取得了实质性成就,而这些成果的研发者正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家。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在近代对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临床应用。就《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注释而言,主要趋势是从临床实际中研究经典著作的内涵,力图阐述仲景著作的新义。恽铁樵的《伤寒论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的典型临床医家。而运用西医知识注释经文的医家有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和《金匮今释》,谭次仲的《伤寒论评释》等。曹颖甫的《伤寒发微》和《金匮发微》系从个人的临床体会去阐发张仲景的著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实质性成就的取得均为临床医家或称为“经方大师”,如刘渡舟等。

    兼容新知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
, http://www.100md.com
    随着近百年来西医的渗入逐步加深,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亦不断增加,但不管进展如何,临床仍然是中西医结合、中医兼容新知的主阵地,中医与西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但两种医学又同是以认识人类自身为己任,以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为奋斗目标。因此,在疾病的诊治中存在着众多的结合点。从临床实践入手,有利于分辨其异同,对比其优劣,进而取此之长,补彼之短,形成合理的结合,发挥相得益彰的效果。另外,在临床上取得肯定疗效之后,方能进行机制研究、理论探讨及剂型改革等。而上述研究结果的可靠与否,又需要回到临床加以验证,被肯定者将会发挥指导临床、提高疗效的作用。因此,中医兼容新知“始于临床”又“终于临床”。

    例如,自上世纪50年代中医应用白虎汤及苍术白虎汤治疗乙脑取得了显著疗效之后,到1978年11月青蒿素治疗恶性疟获得成功,中医对高热的辨证论治研究就是这样从单一病种、单一疗法开始,逐步发展到大宗病案的群体观察及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并集诸种辨证治疗研究之大成,形成辨证论治规范,使中医对高热证的辨证治疗进入到系统化、规范化的阶段。
, 百拇医药
    途径:经典引申和兼容新知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西医学的不断渗透以及临床实践的深入,中医学界自身发展逐步走向经典引申与兼容新知两方面,以期达到对疾病的深化认识,提高疗效。

    经典引申

    病因病机

    近百年来,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历代的成就结合临床进行了整理,并有所阐发;二是结合了现代科学,对中医理论进行了一些研究,例如在整理古医籍方面,如曹炳章编著的《中国医学大成》、裘吉生编著的《珍本医学集成》等丛书,都收集了不少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内容。解放以来,反复编著了八次中医教材,对病因病机学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近十多年来,对中医古籍进行了更多的校勘、圈点与注释工作。
, http://www.100md.com
    近百年来,西洋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不无影响。早期,有些学者试图把西医与中医汇通,但是,由于社会条件与科学水平的限制,收效不大。从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医,提倡中西医结合,提倡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在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在肾的病机、脾的病机等领域内,已取得了初步的可喜的进展。从长远角度来看,不断总结中医临床经验,系统整理历代文献,大力开展用现代科学对中医的研究,中医病因病机学一定会得到更大的进展。

    诊断

    在中医学的悠久历史中,诊断学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伴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现代科技的不断渗入,近百年尤其近几十年来,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是当前中医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中医诊断研究在蕴含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时代的使命,其研究已逐步形成了以四诊客观化、病证规范化、辨证微观化、教学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研究体系。中医诊断学的范围极为广泛,其内容即包括对临床病证资料进行收集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又包括诊断思维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及对病证概念的明确与规定。
, 百拇医药
    治则治法

    首先,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在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逐步总结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治疗原则。如治本与治标、扶正与祛邪、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其次,在治疗基本原则指导下,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汗法、吐法等具体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扬弃与补充。以理血法为例,其为畅通血液,消散瘀血以及止血的一种治法。近百年来,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辅以相应的物化技术但又不离其根本大法。

    方药

    现以桂枝汤为例,说明经典引申在方药方面的体现。传统上自仲景创此方至后世历代医家不断发展,使其具有解肌和营卫,化气调阴阳、温阳养血通脉三方面作用,并有不同化裁及应用,使其用于一切外感表虚证、劳伤、妊娠反应、慢性眼病的恢复、慢性疮疡、重病恢复期、神经官能症等等。
, 百拇医药
    兼容新知

    病因病机

    近百年来,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运用科学技术对中医病因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例如在气象医学方面,国内医学界除结合中西医有关知识进行理论探索外,主要从调查研究入手,研究气象与疾病的关系。有人证实了关节痛的发作与气温、湿度、气压的变化有显著关系。天气变化的因素有二种:一种是周期变化,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另一种是非周期变化,主要是受大气环境的影响。探讨天气变化与疾病的关系,过去往往采用个别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进行分析,事实上各种气象因素的逐日变化,主要是由于上述两种天气变化的影响。而且在大气环境中,人体往往受到各种气象因素综合的作用。这些观察对进一步研究“季节病”(每年某一定季节发生或复发的疾病)与“气象病”(某种天气情况下发作或病情加剧的疾病)也是有价值的。还有中医病机与现代医学中的病理学相结合认识中医病机学。中医病机研究主要是从阴阳失调、邪正盛衰以及气血失和等整体宏观方面进行分析与综合;现代病理学研究则主要是借助科学方法与技术从微观方面进行观察分析。若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既能使中医病机的研究更具科学说理性,又能使现代病理研究超越细胞或组织的单一模式,从而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病机研究的进展。
, 百拇医药
    诊断

    以诊断微观化研究为例。诊断微观化研究是指采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在较深的层次上,对病情进行较为微细的检测,以求更准确地认识和辨识病证,更为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

    从事微观化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之“证”进行,以阐明阴阳学说、寒热本质、气血理论;二是针对脏腑辨证之“证”进行,以解释脏腑病证的本质。这些研究主要采用了生化免疫指标、电生理、微循环、阻抗血流图、血液流变、细胞分光、微量元素、病理形态等手段,从而大大扩展了中医诊断的思路和视野,获得了许多有益的资料。

    治疗
, 百拇医药
    以桂枝汤为例,现代兼容实验研究发现,其治疗作用有:清热和消炎作用;改善消化系统功能;解痉、镇痛和镇静作用;改善心血管功能;抗过敏作用;双向调节作用;使白血球内cAMP升高的作用等等。

    模式:整体和谐模式

    中医学认为,人作为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员,必须与它们统一和谐。人要生存和发展,除了人体本身的和谐外,还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社会保持协调关系。

    人体是有机的和谐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 百拇医药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主动地适应自然,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备急千金要方》)等等,都是积极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具体措施,说明了中医学已经注意到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

    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性

    人生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与社会环境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人不但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人—家—国整体和谐一致观,可减少无谓的矛盾争斗,具备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又取类比象联系社会提出中医方剂之君臣佐使和谐一致的组方原则,体现治疗人体疾病如同治理社会一样,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协同努力。
, http://www.100md.com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发展的模式,不单是孤立追求身体健康,而是追求“顺应自然—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这样一种整体和谐状态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生命力。中医学发展的模式涵盖了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下的各个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完美人生的追求。随着世界医学模式从“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使得西医学从传统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至此,强调整体和谐的中医学日益受到重视。我们要抓住契机,与时俱进,完善中医学整体和谐的医学模式。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