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型医者的精神力量
[ 韩德民曾自我定位是“一块磨光了的铺路石”。他心底装得下病人的疼痛,也装得下经济意识,全身心为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而披荆斩棘。“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始终支撑着我,心存强烈的使命感,在各种利益面前才会显得超然。”]
[专家小传]
韩德民,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现任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3年底,韩德民多了个称呼——“韩院士”。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那一声“韩大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流传着很多有关韩大夫的事迹:他曾为耳聋小女孩做了中国大陆第一例儿童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他曾为遭遇车祸的男孩做了多家医院无法实施的手术,并在危急时刻精准控制了颅底动脉大出血;他曾拯救了危在旦夕的颅面复合伤患者,创造了患者失明右眼视力恢复正常的奇迹。
韩大夫平凡的侧面
“为什么要加这根管子?”上午9时,韩德民正在为患者施行鼻中隔成形术。他示意助手传递鼻腔通气管。原来,在患者两侧鼻腔底部放置硅胶通气管,可有效解决手术后的鼻腔通气问题,然而很多医生却忽略了这个细节。
在韩德民看来,一名好医生要时刻注重病人的感受,只有永远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实施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韩大夫身材高大结实,给人以不怒自威的印象。他左眼眼角严重充血,原本助理预约了大夫给他看眼睛,他以先出门诊为由婉拒。采访从办公桌上竹简装帧的《黄鹤楼记》开始。交谈中,他游刃有余地谈哲学,谈管理,谈市场经济,谈医患关系。
面对慕名而来的病人,韩德民展示了一名医者亲近随和、体贴患者的人格魅力。他于轻松地交谈中告诫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若检查时间过长,他会轻拍患者背部,关切地说声“辛苦啦”。
在学生眼里,韩教授是个“时间永远靠挤”的大忙人,每周除了出诊、手术外,还要参与大量的学术交流。有次韩教授和学生改完幻灯片已是深夜,当他站起来舒展酸麻的臂膀时,险些摔倒在地。此时,学生才发现韩教授的右脚大拇指发生了甲沟炎,当场惊叹老师工作时的忘我与艰忍。
锋芒毕露背后的争议
担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的12年间,韩德民一度备受关注,也有不少争议,所幸时间验证了他当年的高瞻远瞩。
2001年,上任不久的韩德民院长点燃了“一把火”,他决定完成前几任领导者多年来筹划的项目——将同仁医院向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他提出贷款建设,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医院内外环绕着不理解、担忧、怀疑甚至否定的声音。
韩德民坦言,“面对诸多的矛盾和误解,我时常也会感到失落,但很快就会调整过来。因为我代表的不是我自己,而是一种时代进步的力量。”
此时的韩德民,已然是一名深谙市场经济规则的管理者。他豁达面对非议,从容解决难题,出色的完成了从专家到“管家”的角色转变。
当大部分医院的经营管理都束缚于事业体制时,他已把市场化意识注入到了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医院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的双赢。他还主张管理者要有经济或管理专业背景,临床科室实行首席专家制,实行全院聘用合同制等。
韩德民曾自我定位是“一块磨光了的铺路石”。他心底装得下病人的疼痛,也装得下经济意识,全身心为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而披荆斩棘。
10余年后的今天,同仁医院已形成“一院三区”格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就医难的问题,并在国内率先创建耳神经外科、耳显微外科、鼻科、喉科和头颈外科等三级学科。
“队长”到院士的飞跃
青年时期在农村插队的经历,磨砺了韩德民的意志。谁也不曾想到,这位当年扎根农村的生产队长,后来迅速成长为我国耳鼻咽喉颈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回顾从医历程,韩德民几乎没有休过假,即使是节假日,他的身影也穿梭于医院、教研室或研究所。这种勤奋好学的品质,支持他在国外两年之内就拿到别人需要四年才能拿到的医学博士和医学哲学博士。
他告诫学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进步,才能走在时代大潮的前沿。”而关乎患者生活质量的创新路,要步步谨慎。
此后,他发现并命名软腭“腭帆间隙”解剖部位,创建了Han-UPPP新术式;创建了鼻腔扩容术,保留腔基本结构,维系生理功能;成功施行中国第一例儿童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三项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创新性工作,都成功在国内外得到推广。
交谈过程中,韩德民的姿势保持挺拔。他这个年纪,说老够老,他经历过特殊年代的浩劫;说年轻也够年轻,他已经从各种争议中喘过气来,且在国内外耳鼻咽喉颈外科学界享有盛誉,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殊荣。
韩德民表示目前还不能老去,他还需要完成更多的事情,他还可以肩负更大的责任。“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始终支撑着我,心存强烈的使命感,在各种利益面前才会显得超然。”本报记者 阳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