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040855
家庭分歧不可怕,家庭治疗解纷争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7日 中国妇女报
家庭分歧不可怕,家庭治疗解纷争
家庭分歧不可怕,家庭治疗解纷争

     产后抑郁、母子跳楼、家庭破碎……甚至内心自卑、性格不好、人际关系差等,都可能与家庭教育、父母关系有关。完全没分歧的家庭是不存在的。每个家庭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小到孩子犯错、夫妻吵架,大到家人生病、长辈去世等。一项调查显示,与高学历、高收入、完整家庭相比,低学历、低收入、单亲家庭的功能较差。专家指出,平时没能及时修补一些小裂痕,家庭就可能出大问题。解决家庭问题不能简单地将问题个人化,更要为家人着想,建立良性家庭互动,恢复家庭动态健康。

    ■ 宫也

    产后抑郁、母子跳楼、家庭破碎……每当这样的惨剧见诸媒体,都会引来阵阵唏嘘。其实,不止这些极端案例,内心自卑、性格不好、人际关系差等都可能与家庭教育、父母关系有关。家,既可以是温馨的避风港,有时也可能成了伤心地。

    每个家庭都有分歧,不及时修补或出大问题

    完全没分歧的家庭是不存在的。每个家庭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小到孩子犯错、夫妻吵架,大到家人生病、长辈去世等。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社会工作学系主任马丽庄教授指出,平时没能及时修补一些小裂痕,家庭就可能出大问题。

    由于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它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最为密切。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个性、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密切交往,互相产生正性的和负性的影响。但是,如果家庭功能不良,诸如家庭领导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入、家庭关系扭曲、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员的情感和行为受到影响甚至出现障碍。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一项始于2006年的调查显示,与高学历、高收入、完整家庭相比,低学历、低收入、单亲家庭的功能较差。马丽庄进一步解释,家庭功能包括满足成员的感情需求,维持均衡、和谐的心理状态,使成员体会到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家庭功能健全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家人间的沟通、角色分工、家庭事务参与度等方面。马丽庄同时表示,不完整的家庭,如单亲家庭不一定不健康;表面和谐、没有家庭暴力或纠纷的家庭并不一定就健康。假如一个家庭夫妻相敬如宾且都是社会精英,但各自打拼,貌合神离,对孩子和双方长辈不管不顾,失去凝聚力,同样也会产生大问题。

    家庭伤人都是潜移默化的,可能引发连锁效应

    随着家庭系统排列、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学派进入中国,许多人开始明白,家庭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引发连锁效应,潜移默化地对孩子和其他成员的心理造成影响。

    1.漠视妻子诱发心病。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依然常见。男性通常承担养家糊口的职责,女性负责家务。有了孩子,若父亲仍为工作疲于奔命,不顾家庭,母亲就要独自面对所有家务。马丽庄说,妻子得不到丈夫的关心,可能因心态失衡陷入焦虑,甚至天天吵架,对孩子动辄打骂,进入恶性循环。

    2.教育失职影响孩子心灵。养育孩子需要父母双方都尽力,尤其父爱不能少。若父亲固守挣钱养家的角色,整日应酬、出差、陪客户,不承担教育、陪伴孩子的责任,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美国“全国青年纵向研究”发现,23%的缺乏父爱的男孩不合群。父亲缺席还会使男孩性格柔弱、孤僻、自卑,性别认同受影响。

    3.打骂孩子让全家不满。在中国社会,孩子往往是父母的成绩表。假如孩子在学校常被老师责罚,家长往往会受老师的“训示”,进而将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父母一方在家管教、打骂孩子,很可能引起另一方甚至住在一起的长辈的反感,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孩子可能因此厌学、逃课,影响性格发展;母亲可能因心疼孩子而与丈夫大吵大闹;父亲可能因家中太吵不愿回家。

    家庭治疗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多用于青少年行为问题

    家庭治疗由美国精神病学家麦尔首创,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疗的特点: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

    家庭治疗较多地用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友问题和神经性的问题,进食障碍和心身疾病,青年夫妻的冲突等。

    当家庭成员间有冲突,经过个体治疗无效的,或是家庭对个体治疗起了阻碍作用,可以寻求家庭治疗。

    应设身处地多为家人着想,不要让问题越积越多

    我们每个有家的人都要想想,如何不让家伤人又伤己。

    首先要明白,许多人的性格弱点、行为异常等都可能是家庭造成的。例如,几乎每个人的幼年都会听到“看邻居小明,你为什么不如他”之类的话语,这些记忆成了潜意识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够好,父母不喜欢我们,从而导致自卑、嫉妒等不良情绪。但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即便意识到了,内心会下意识地逃避。但逃避会强化记忆,使之重复伤害我们。与其不断经受记忆伤害,不如勇敢面对伤痛。

    其次,解决家庭问题不能简单地将问题个人化,更要为家人着想,建立良性家庭互动,恢复家庭动态健康。“人们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就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设身处地为其他人想一想,就能明白他人的处境”,马丽庄说。

    最后,如果家庭带来的阴影难以消除,及时做心理咨询。如年少时总被父母责骂,长大后也难以释怀,马丽庄建议尽早咨询专家,不要让问题越积越多。

    解决家庭矛盾,记住5个窍门

    研究发现,不和睦的家庭与和睦的家庭相比,产生矛盾的频率并无差异,只是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而已。要想圆满地解决矛盾,不妨参考以下5个要素:

    1.反思自己。矛盾的产生必然是双方的责任。找到并承担自己的那一份责任,能使对方也开始反思。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2.关注对方的感受。冲突中的人会下意识地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对方的感受,从而口不择言。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他的感受和动机,就不会那么气愤了。繁体的“爱(愛)”字告诉我们,真正的爱要用“心”来感“受”。

    3.控制自己的情绪。人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感染,越说负面的事就越伤心,过度情绪化还会使我们偏离事实。不妨找个朋友说说事情原委,听听建议,才不至于任由情绪泛滥,误导自己,误伤他人。

    4.别切断联系。人在冲突后会拉远心理距离以获得安全感。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或冷战,比吵架更具破坏性。因此,气头上可以出去,但半小时就回来,冷战别超过一天。保持家庭成员之间心的联系才能解决问题。

    5.回忆美好往事。人在情绪激动时,容易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冲突上,而忽略美好的记忆。所以,多回忆对方的好处,才能不在冲动下作出错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