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消夏纳凉之法 手摇扇纳凉最低碳
古人消夏纳凉之法
炎炎夏日,如何纳凉成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而在没有纳凉设施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纳凉的呢?
古人爱玩,尤其是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戏,常常会有大人和小孩一起游泳、戏水的欢闹场面。明代李时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而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钓钓鱼是不错的选择。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钓鱼的修身养性作用乃不可小视也。除了垂钓,古人喜爱的夏趣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养金鱼、钓鳖、捕蛙、夏猎等。
刘禹锡喜欢在亲水之处纳凉,他写下这样的诗句:“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宋代的秦观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阴凉。古人们常常能够在炎夏里轻易找到凉爽的去处,何况气候更为炎热的今天呢?没事多去树下喝喝茶,去水边散散步。不仅能得到清凉,还能收获一份心旷神怡的快感。
, 百拇医药
唐代还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它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凉屋”既绿色又环保,只是普通百姓是很难享受到的。不过,古代老百姓营造阴凉的方法也是五彩斑斓的,譬如屋檐前面挂帘子,院子里面搭凉棚,屋子里面放竹床、竹凳,床头上安放石枕或玉枕等。
南宋时代的寒翠堂,一到夏季堂前水池中红白莲花盛开,宽敞的前庭上,还摆放着多达几百盆在南方引植成功的香花,如茉莉、素馨。殿内装有风扇,鼓转不已,把花的雅香吹扰得满殿弥漫。更奇妙的是,殿中纱橱上挂满一串串名贵进口天然香料制作的香珠串,以便纱橱内幽香怡人。当时一般人家虽然不能拥有皇家的豪华,但也喜欢悬挂茉莉、素馨等香花穿成的长络,因此纱帐中也是一帐流香。入夜之后,清香四溢,让人在芬芳的气息中捕捉到阵阵凉爽,由此进入好梦。
明清以来,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莲子汤。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的种类就有很多了,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真是“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艾兴君)
, http://www.100md.com
手摇扇纳凉最低碳
咱北京人在尚没有空调及电风扇的年代,手摇扇曾是人们在酷暑伏天里最好的纳凉祛暑热的方法。
扇子,古人戏称为“摇风”,及“凉友”。旧京有首“扇扇有凉风,夜夜拍蚊虫,人启若向我借,要过六月冬。” 的民谣流传最广,也是我年少时最爱吟唱的民谣, 其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扇子的喜爱。扇子品种众多,因富贫人家生活条件各异,使用的扇子也不尽相同。那生活较富裕些的人家多用宫扇、绢帛扇、羽毛扇、折扇,较贫苦的百姓家多用极便宜的大芭蕉扇及竹扇。 老北京时一般的习俗是:文人墨客名伶雅士们爱使用折扇,除为欣赏由名人题诗及绘画的扇面外,其使用的扇骨亦最有讲究,分为象牙、檀香、秋角、竹骨等各品种,那扇骨上还都讲究雕刻上吉祥图案吉祥祝语以及自己的姓名字号。那大家闺秀们多爱手持一把带有绢画的宫扇或小巧的香味折扇,宫扇也称团扇,因其为圆形,有全家团团圆圆的喻义。团扇摇起来较省力气,也较有“档次”,团扇最盛行于晚清, 慈禧太后最爱用这种团扇,我曾见过有一张团扇挂在慈禧脖子上的照片。
, http://www.100md.com
那四合院大杂院里的老人及男女最爱使用名为大芭蕉的大扇子,这种扇子约一尺多见圆, 系用蒲叶制成的,有个手持柄,人们徐徐摇起来,又凉爽,又舒适。
炎热的夏暑天古往今来使用大芭蕉扇等扇子扇风,不仅可清热祛暑驱除蚊蝇,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经常手摇扇子通过活动手臂手腕与肌肉,能够有效地促进肩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改善肌肉肌腱等组织的功能,对防治肩周炎有良好的疗效; 中老年人常摇扇不仅锻炼了肌肉及骨骼组织,还能有效地增强脑组织的活力,提高大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减少脑溢血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手摇扇子最大的好处是自己可以控制风速的快慢和风力的大小,从而能够避免电扇空调的风量大,风速猛而对人引起旳头痛疲劳失眠等疾病,以及因空调冷气袭人对周身关节肌肉的伤害。
盛夏酷暑手执一把风扇徐徐摇之, “举处随时消暑热,动来常伴有清风”。 (张善培)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