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管理
编号:102785
院前急救难题谁来解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6日 2014.07.16
     院前急救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是为当地公民提供的一种快速便捷的急救医疗服务

    无论是日常急救还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都是代表政府对公众的一种服务形式。尤其在日常急救中,其配置率与利用率直接关系到当地区域内每个人对急救资源可及的公平分配。

    作为个体来讲,在日常急救紧急状态下,如因种种原因无法应用急救资源,可能会直接导致伤病人员因抢救不及时,出现伤残率和病死率增高,政府服务形象就会大打折扣。近来屡见此类负面报道。

    院前急救成了公众眼里的“难题”,究其原因,个人分析不外乎两方面,其一急救资源(人力、物资、站点配置等)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是急救资源使用浪费过度,如公众随意拨打急救电话、空车率增加、非紧急疾病使用救护车等。

    急救资源的匮乏有多方面原因。
, 百拇医药
    其一是体制模式的构建。全世界最具代表意义的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两种,仍在不同的学术范围有所争议,并根据国家制度有所差异:法德模式,是将医院搬送到患者身边,配备医务人员和全方位的抢救治疗设备、药物等;英美模式,是将患者转运到医院,配备救护员和简单的抢救治疗设备、有限的药物等。

    我国体制模式的构建尚缺乏一个统一规划,多种模式(独立型、依托型、指挥型等)建设急救中心有相当的随意性,经济好的城市就独立建制急救中心,经济差的城市就单纯建调度中心,或者委托别的医院来做。各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多数难与当地经济发展、人员配置等相适应。

    其二是职业规划。院前急救风险高,劳动强度大,不被认可,没有发展,尤其独立型急救中心无法在医院进行锻炼,急救医生技术水平发展缓慢,没有技术成长。而且,地方经济对院前急救的不重视与管理人员急救理念的陈旧,导致国外院前急救新型诊治手段无法应用,比如床旁快速检测、旁超声等应用。

, 百拇医药     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院前急救医生,多数时间却在协助国外救护员抬患者、推担架车等,从事的是搬运工的工作,职业感差,且待遇低下,人才流失严重。

    其三是缺乏系统管理。院前急救是一门集医学、通信学、指挥学、公共关系学、危机应急学、交通学、医学管理学等诸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院前急救最不能忽视的专业是医学,因此一定要从医疗角度进行管理。在国外,院前急救的领导一定是出自长期工作在一线、具有20年以上经验的实践家,而我国院前急救的管理层多数出自非急救专业,甚至少数管理层来自非医疗专业,着重点千差万别,因此服务内容也五花八门。

    而造成急救资源过度使用、产生浪费,也有几大原因。

    首先是急救电话的恶意骚扰。急救电话是百姓的“生命线”,但经常遭遇有人打急救电话进行恶意骚扰,对医疗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造成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很可能因此被耽误。
, 百拇医药
    其次是急救车量的滥用。目前多数地区院前急救收费相对偏低,甚至救护车收费等同于当地出租车费用,因此,感冒发烧也使用救护车,急救车被当成出租车使用,导致急救资源的进一步匮乏。

    再次是盲目转运患者。在多数发达国家,院前急救人员会依据患者的病情和各家医院实际状况,通过信息互动将患者转运到合适的医疗机构。

    我国院前急救转运患者是“救急、就近、救能力、就自愿”的“四就(救)”原则,但因院与院各自独立,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急救人员并不了解医院的实时情况,往往是一厢情愿将患者就近,或者尊重患者或家属的意愿选择转送目的地医院,而后出现了反复转诊,或者无法及时将患者送入院内急诊科的尴尬状态。

    如何破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不能盲目跟风引进;人才确保是百年工程,院前急救不单是缺少人才,更重要是缺人;救护员的引入……

    短期内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考虑到整个院前急救的执业规划,更要考虑到与法律层面的冲突。谁来监管救护员?谁对救护员进行医疗质控?经费如何确保?如何有一个合理的职称职务的晋升序列?如何对急救资源浪费进行宣教?一系列的难题摆在面前,不解决这些问题,单靠职业使命和习惯难以维系。, 百拇医药(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