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胃气治吞酸
“吞酸”又称噫酸,是临床常见症候,其可呈单一症候出现,也是综合症候中的一个症状。临床中有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吞酸症状。观历代医家对“吞酸”症的病因、病机论述甚多。《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肌。”《诸病源候论》曰:“噫酸者,由上焦停痰,脾胃有宿冷”。《医家心法》云:“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可见历代医家论述认为“吞酸”之病因有寒、热、湿热、宿食、停痰等。此症可因体虚、外邪、七情不舒等多种病因而致。
“吞酸”之病机,多数医家认为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若不因寒而酸者,多见于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或吞酸或吐酸也。此外,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郁,湿热蒸变,然总是木气所致。医家张景岳云,“但其顺而下行,则人所不觉,逆而上出,则喉口难下甚耳”。说明吞酸之发生,在于“气不舒”、“脾气不运”,继而升降失职,胃气上逆成吞酸。肝、脾、胃之气机失调,是吞酸的主要病机。
现代医学也认为,吞酸多由于胃肠功能紊乱,胃中气体不能顺利下排而随嗳气将胃液反流至咽部,而出现吞酸。这与中医肝气郁结,脾气不运,胃气上逆,是相吻合的。
中医治疗吞酸,治以调理肝脾,使胃气和顺为治疗原则。要达到调理肝脾,当需从整体进行辨证论治,审证求因,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或清或利,或消或行,使肝舒脾健,吞酸自消。临床上常用治吞酸的方剂如左金丸、越鞠丸等,均有理气降逆作用。左金丸用于肝郁化火者;越鞠丸则用于气、血、痰、火、湿、食之郁结所致之吞酸。除此之外,保和丸、平胃散也因其有善治食滞,或湿郁于内,脾胃不和而吞酸者。对于虚证,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和胃。对于脾胃虚寒者,则选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中药调理胃肠肝脾功能之品有: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白蔻仁、吴茱萸等,均为治疗吞酸症之良药。, http://www.100md.com(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吞酸”之病机,多数医家认为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若不因寒而酸者,多见于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或吞酸或吐酸也。此外,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郁,湿热蒸变,然总是木气所致。医家张景岳云,“但其顺而下行,则人所不觉,逆而上出,则喉口难下甚耳”。说明吞酸之发生,在于“气不舒”、“脾气不运”,继而升降失职,胃气上逆成吞酸。肝、脾、胃之气机失调,是吞酸的主要病机。
现代医学也认为,吞酸多由于胃肠功能紊乱,胃中气体不能顺利下排而随嗳气将胃液反流至咽部,而出现吞酸。这与中医肝气郁结,脾气不运,胃气上逆,是相吻合的。
中医治疗吞酸,治以调理肝脾,使胃气和顺为治疗原则。要达到调理肝脾,当需从整体进行辨证论治,审证求因,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或清或利,或消或行,使肝舒脾健,吞酸自消。临床上常用治吞酸的方剂如左金丸、越鞠丸等,均有理气降逆作用。左金丸用于肝郁化火者;越鞠丸则用于气、血、痰、火、湿、食之郁结所致之吞酸。除此之外,保和丸、平胃散也因其有善治食滞,或湿郁于内,脾胃不和而吞酸者。对于虚证,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和胃。对于脾胃虚寒者,则选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中药调理胃肠肝脾功能之品有: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白蔻仁、吴茱萸等,均为治疗吞酸症之良药。, http://www.100md.com(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