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7666
御源堂&东文中医清凉谷中医文化养生之旅——草药篇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8日 东源文际医疗
     原文地址:御源堂&东文中医清凉谷中医文化养生之旅——草药篇作者:御源堂中医

    上山采药是中医传承的传统。2014年6月23-24日,密云清凉谷御源堂&东文中医“清凉谷中医文化之旅”一行中,边跟随龚树生教授登山寻找草药,边听龚老讲本草的趣闻。其中有花果、有根茎,采药虽辛苦,看到大家采集的草药,有无比的成就感。

    下面就随着视频,看看我们采集的草药吧!

    (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浏览)

    每年的采药已经成为@御源堂中医 和@东文中医 重要的严肃的例行学术活动之一,采药过程,是本草学的重要实践,是对中医药文化性和科学性的感悟,是理解古代中医如何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1、细叶百合

    细叶百合即“山丹”,为百合科百合属植物。性甘苦,味凉。《本草纲目》:“甘,凉,无毒。”产于我国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多见于山地丘陵地区。通常为野生,但也有少量栽培。花朵鲜艳,可供观赏,鳞茎可食,鳞茎、花、蕊均入药。鳞茎主治肿疮、惊邪、女子非经期大量持续出血。花主活血。蕊主治敷疔疮恶肿。2、覆盆子

    覆盆子又名复盆子、树倭泡、树莓等,是一种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属于水果类,覆盆子果实酸甜可口,有“黄金水果”的美誉。覆盆子果实含有相当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钙、钾、镁等营养元素以及大量纤维。覆盆子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覆盆子入药有明目、补肾作用。归肾,膀胱经。功效:补肝益肾,固精缩尿,明目。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宫冷不孕,带下清稀,尿频遗溺,目昏暗,须发早白。

    3、远志

    远志科植物远志、卵叶远志的干燥根,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韧皮部肉质,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皮部与木质部剥离,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功效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结。使用时:若侧重于养心安神则连茎一起用,祛痰则用带皮中空者。

    4、知母

    有“毛知母”与“知母肉”之分。多年生草本植物,性辛,咸,温,有小毒。归膀胱经。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利大小便之效。属清热下火药,主治: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

    5、威灵仙

    威灵仙药材基源来源较多,当今使用的多为《中华本草》所载毛莨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东北铁线莲。国内分布较广,其根及茎入药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梗之功效。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其新的用途不断的被发现,如治疗胆结石,跟骨骨刺、足跟痛、食管癌等。但用药中须注意的是,气血亏虚及孕妇慎服。

    6、牵牛子

    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牵牛圆叶牵牛的种子。别名:黑丑、白丑、二丑、喇叭花,牵牛、朝颜花。一年生蔓性缠绕草本花卉,蔓生茎细长,花冠喇叭样,花色鲜艳美丽。蒴果球形,成熟后胞背开裂,种子粒大,黑色或黄白色。味辛、苦,有麻感。归肺经、肾经、大肠经。有泻水利尿,逐痰杀虫的功效。功能主治: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用量:3~6g。水煎服。研末吞服,每次0.5-1克,每日2-3次。

    7、黄精

    单子叶百合科植物,按药材形状不同分大黄精、姜形黄精、鸡头黄精。为黄精属植物,根茎横走,圆柱状,结节膨大。叶轮生,无柄。药用有补齐养阴,补脾润肺,益肾的作用。

    8、紫苑

    菊科、紫苑属,别名:山白菜 科属:菊科、紫苑属,性微温,味苦、甘。归肺经。功能:润肺下气,消痰止咳。主治: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成分含有表无羁萜醇、紫苑皂甙、紫苑酮、槲皮素等。根可人药,有温肺下气,祛痰止咳和利尿的作用。

    9、杏仁

    杏仁分为甜杏仁及苦杏仁两种。中国南方产的杏仁属于甜杏仁(又名南杏仁),味道微甜、细腻,多用于食用,具有润肺、止咳、滑肠等功效,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北方产的杏仁则属于苦杏仁(又名北杏仁),带苦味,多作药用,具有润肺、平喘的功效,对于因伤风感冒引起的多痰、咳嗽、气喘等症状疗效显著,但苦杏仁一次服用不可过多,每次以不高于9克为宜。苦杏仁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可治疗肺病、咳嗽等疾病。中药典籍《本草纲目》中列举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清积食是说杏仁可以帮助消化、缓解便秘症状。对于年老体弱的慢性便秘者来说,服用杏仁效果更佳。

    10、青蒿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古名“菣”。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11、三颗针

    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性寒,微苦,无毒。清热,利湿,散瘀。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

    12、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性味:苦,凉。归经:入肝、胆经。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柴胡属解表类中药,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13、马尾连

    尾连为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多叶唐松草及高原唐松草,以根部入药。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肠炎,痢疾,黄疸,目赤肿痛。

    14、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味苦、辛、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15、葛根

    葛根为藤本植物野葛的块根,葛根性凉味甘辛,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止泻的功能,可治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疹、泄泻等多种疾病。葛根还可用于解酒。

    16、益母草和艾

    益母草,又名坤草、九重楼、云母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生用或熬膏用。益母草有利尿消肿、收缩子宫的作用,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病的要药。味辛苦、凉,能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痈肿疮疡。

    艾又名: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香艾。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湖北蕲州(李时珍的家乡)产者为佳,称“蕲艾”,用作灸治的材料,功力最大。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艾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安胎、降湿杀虫的功效。

    17、小蓟

    民间俗称刺角芽,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全草或根。气微,味微苦。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功能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18、山豆根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豆根、山豆根、广豆根、南豆根、北豆根、苦豆根等。功效:清火,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等。

    19、苍耳子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菊科苍耳及蒙古苍耳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苍耳子疏泄外风,不能用以镇定内动之风,可治伤风之头痛,而不能治虚症之偏头痛。

    20、车前草

    车前草又名车轮菜,田灌草,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湿地。性味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功能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主治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暑湿泻痢,衄血,尿血,肝热目赤,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21、翻白草

    翻白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翻白草属蔷薇科植物。中国各地野生。生、熟食均可。味甘、微苦、性平。功能清热,解毒,止痢止血。治痢疾,疟疾,肺痈,咳血,吐血,下血,崩漏,痈肿,疮癣,瘰疬结核。经临床验证,本品对糖尿病有治疗功效,煮水喝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主要有降血糖防治并发症等作用。

    22、白头翁

    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的干燥根。多年生草本,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黑龙江等省的山岗、荒坡及田野间。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经、大肠经。功能: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主治:热毒痢疾,鼻衄,血痔,带下,阴痒,痈疮,瘰疬。

    23、南沙参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杏叶沙参的根,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记述有“主积血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的功用。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中将沙参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称为五参。味甘,微寒。归肺、胃经。功能养阴清肺,化痰益气。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粘、气阴不足、烦热口干。尤宜用于病后调理。24、漏芦

    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本品漏芦气特异,味微苦、性寒,归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排脓消肿,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产后乳汁不下,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25、徐长卿

    徐长卿为萝藦科牛皮消属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及根茎。全草含牡丹酚。镇静止痛,祛湿散寒。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疼痛、脘腹痛、牙痛等各种痛症。徐长卿祛风止痒,可用于湿疹、风疹块、顽癣等皮肤病。此外,徐长卿还能解蛇毒,治毒蛇咬伤。

    26、马兜铃

    马兜铃为多年生的缠绕性草本植物,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其根、茎、果实都称马兜铃,马兜铃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其茎称天仙藤有理气、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根称青木香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同时也有强烈致癌物质成分。

    27、穿山龙

    即穿龙薯蓣。又名:穿山龙,穿龙骨、穿地龙、狗山药、山常山、穿山骨、火藤根、黄姜、土山薯。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草本,根茎横生,圆柱形,木质,多分枝,茎近无毛。性平,味苦;归肝、肺经;民间用来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损伤、咳嗽喘息。

    28、芜夷

    是榆科榆属植物大果榆的种子经加工后的成品。别名:臭芜荑、黄榆、毛榆、山榆、山榆仁、白芜荑等。气味辛、平、无毒。功能杀虫消积,除湿止痢。用于小儿疳积,蛔虫病,蛲虫病。

    29、菟丝子

    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成熟种子。是一种一年生寄生草本,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主。药性:辛、甘,平。归肾、肝、脾经。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及宫冷不孕。肝肾不足,目暗不明。脾肾阳虚,便溏泄泻。用于肾虚胎动不安。此外,本品亦可治肾虚消渴。

    30、野菊花

    野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花头状花序的外形与菊花相似,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等野生地带。以色黄无梗、完整、气香、花未全开者为佳。野菊花性凉,具疏散风热、消肿解毒、抗病毒的功效。能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

    31、黄荆叶

    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叶子,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夏末开花时采叶,鲜用或堆叠踏实,使其发汗,倒出晒至半干,再堆叠踏实,等绿色变黑润,再晒至足干。分布于长江以地南各地。主产广东、广西等地。性味:味辛,苦,性凉。功能主治:解表散热,化湿和中,杀虫止痒。主治感冒发热,伤暑叶泻,痧气腹痛,肠炎,痢疾,疟疾,湿疹,癣,疥,蛇虫咬伤。

    32、白何首乌

    白首乌质坚色白,味苦甘涩,为山东泰山一带四大名药之一,为滋补珍品。分布在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辽宁、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的地区,多生在路边的灌木丛中、山坡、山谷、河坝或岩石隙缝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味苦甘涩,性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功效滋补肝肾,强壮身体,养血补血,乌须黑发,收敛精气,生肌敛疮,润肠通便。用于久病虚弱,慢性风痹,腰膝酸软,贫血,肠出血,须发早白,神经衰弱,阴虚久疟,溃疡久不收口。鲜品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老人便秘。

    33、红旱莲

    红旱莲为藤黄科、金丝桃属多年生草本,全草入药,气微香,味苦。以茎红棕色、果实内种子饱满者为佳。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有平肝、止血、败毒、消肿的作用。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黄疸,肝炎,外用治创伤出血,烧烫伤,湿疹,黄水疮、疮疖。月经不调,痛经,乳汁不下,风热感冒,疟疾,痢疾,腹泻,毒蛇咬伤,烫伤。

    34、蒲黄

    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香蒲为沼泽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2m,根茎匍匐,有多数须根。归肝,心,脾经。功能止血,祛瘀,利尿。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心腹疼痛,经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带下,重舌,口疮,聤耳,阴下湿痒。

    35、仙鹤草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地上部分。别名:脱力草、瓜香草、老牛筋、狼芽草。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性平,味苦。归胃、肝、脾、肺、大肠经。功能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截疟,止痢,杀虫,解毒消肿等功效。用于咳血、吐血、治流鼻血有特效、疟疾、脱力劳伤、痈肿。

    36、地榆

    地榆是蔷薇科地榆属的植物。别名“黄爪香”、“玉札”、“玉豉”或“酸赭”等。相传人间曾瘟疫不止,许多女性饱受妇科疾病困扰,纷纷英年早逝,药王神边将自己的宝瓶变为地瑜草,寓意地面上代表祥瑞御福报的药草,后来人们慢慢的把地瑜草写成了地榆草。《神农本草经》中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地榆性寒,味苦酸,无毒;归肝、肺、肾和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培清养阴,消肿敛疮等功效。

    37、旋复花

    旋复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线叶旋覆花或大花旋复花等的头状花序。又名驴儿草、百叶草。多年生草本,茎具纵棱,绿色或微带紫红色。功能:消痰,下气,软坚,行水。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

    38、荆条

    牡荆在北京、河南等地区称荆条,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可酿花蜜。牡荆子:苦、温、无毒。可治疗白带多、小肠疝气、湿痰白浊、耳聋。牡荆叶:苦、寒、无毒。治疗九窍出血、小便尿血、腰脚风湿。牡荆根:甘、苦、无毒。可治风疾。牡荆茎甘平、无毒。治疗灼疮发热,牙痛,青盲内障。

    山中合影

    更多资讯请关注:

    新浪微博:@东源文际医疗@东文中医 @御源堂中医

    公众微信:东源文际医疗(dywj2012)御源堂中医(yuyuant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