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新风核心信息答问
一、在“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卫生计生机构合并的情况下,计生宣传工作也应该提出新的理念与内容,为什么还要继续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这一活动?
答: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要帮助群众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婚姻和生育的新风尚,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理念。一是,移风易俗,改变千百年来人们婚姻和生育领域的一些不符合现代文明的习俗,转变生育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二是,婚育新风的内容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在新的卫生计生体制下,需要加入新的元素,适应新的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三是,该项活动不是卫生计生部门一家的活动,是多部门共同培育、呵护和推进的活动,不可能因为卫生计生的大部制改革而停滞。
二、为什么要提出婚育新风核心信息?哪些是新的内容?
答:大背景: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突出表现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国家目标基本实现,低生育率水平长期稳定,未来将面临各类人口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的局面,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成为新时期计划生育的核心思想。中背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定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小背景: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已经在29个省市自治区落地。
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是一个延续15年项目,有一贯坚持的理念,也有不断创新的思想。面对新的人口计划生育形势,需要关注的新核心信息:
第一,既强调群众应该改变和做到的事情,也强调政府应该提供的服务,例如,国家提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提供免费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国家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基本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提倡按政策生育,摒弃了鼓励少生的一贯做法。
第三,恪守生育伦理,强调在现代生活方式多样化,生育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要遵守基本的生育道德、生育伦理和生育规范。
第四,提倡婚前、孕前检查,科学选择怀孕时机,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晚婚晚育。
第五,增加了家庭和谐的内容,如:弘扬家庭美德,塑造良好家风,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三、我们在采访中注意到一种情况,有的地方花了很多的钱建设了婚育新风园,或者是人口文化大院,但是存在人气不旺,或者维护不到位损坏情况严重的现象,这是不是一种形象工程?怎么看这一问题?
答:一是,文化的影响力往往在潜移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需要轰轰烈烈的活动,更需要日常生活中的润物无声,一定的宣传载体、宣传阵地、宣传实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需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系统中,植根与本土文化,彰显生命力。二是,我们反对形式主义的形象工程,更反对为了应对检查的临时工程或者一次性工程。三是,基层的创造力无穷无尽,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活动者,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要与文化大繁荣的相结合、与当地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与周围环境的相融合、与园林绿化和景观建设相结合、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等等。
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应该怎么融入时代,利用好新媒体来宣传、倡导文明新风尚?
答:当今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改变世界,科技改变生活,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婚育新风活动在继续发挥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优势,传播婚育知识,倡导婚育文明。
五、在核心信息中,提出“提倡简朴文明的婚礼反对大操大办,反对借婚姻索取和收受财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通,特别是在农村愈演愈烈。示范市的卫生计生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没有有可以推广的典型?
答:从我们自身的职能出发,我们倡导喜庆简谱健康的婚礼,赋予喜庆的典礼以健康的内涵,例如无烟婚礼活动。
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吸烟和二手烟危害的认知,转变婚礼摆烟敬烟的不良习俗,倡导无烟健康的婚礼新风尚,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开展无烟婚礼的倡导活动,倡导婚礼现场不吸烟、不摆烟、不敬烟,营造健康、清新的婚礼环境。
无烟婚礼自2011年在上海市首次提出,并向全市青年发出“无烟婚礼,拥抱健康”的倡议以后,2012年6月,上海又举办了首场无烟个人婚礼,婚礼别具一格,富有新意。2013年,“上海市医疗卫生系统职工无烟集体婚礼”成功举办。
2014年5月31日,“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职工无烟集体婚礼”在上海科技馆举行,16对新人做出“无烟承诺”。16对参加活动的新人均为自愿报名,一对新人中至少有一人是卫生计生系统的职工。
活动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花车巡游和承诺签名:为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无烟婚礼,采用新人乘坐经过精心装饰的婚礼花车(双层游览大巴士),在上海繁华街区巡游的方式进行宣传展示。下车后,新人们走上红地毯,并在承诺签名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二)集体婚礼,包括启动仪式、新人入场、领导致词、领导证婚、交换婚戒、新人宣誓、颁发纪念品等;(三)控烟活动环节,所有新人合力把舞台上的香烟模型折断,用实际行动来做到坚决抵制烟草,提倡健康生活。
参加现场婚礼仪式的新人都承诺将个人婚宴举办成“无烟婚礼”:结婚的请柬上标注“无烟婚礼”字样,告知亲朋好友前来参加筵席时予以配合;在婚礼现场不摆烟、不收受礼烟、不向来宾敬烟;若发现有人在婚礼现场吸烟,给予适当提醒等。
六、什么是“遵守生育伦理”,能解释一下吗?
答:结合中国国情,生育伦理问题主要包括:
(一)生育数量控制的伦理问题。人口过多或人口过少,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生育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使人口生育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这是对生育数量进行伦理调控的依据与前提。
(二)性别选择的伦理问题。对于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技术的应用,如采取放任态度,必然会对社会人口性别结构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三)不婚不育的伦理问题。从“多生”到“少生”到“不婚不生”,不仅折射出人们生育方式的变化,而且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的嬗变。不婚不生选择是人的自由权利、不婚不生选择体现了“为自己而活着”的理性选择、个别人的不婚不生选择不会对他人和社会构成危害。但这一行为选择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后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四)生育辅助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生育扶助技术(甚至无形生育技术)是人类科技的进步,可以帮助不孕不育患者获得子嗣,但是,必须在维护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使用,禁止有害的选择,允许并保护有益的选择。
(五)婚外生育的伦理问题。婚姻关系是人类生育的社会形式,婚姻可以不要生育,但生育必须依附婚姻——这是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六)生育优化选择的伦理问题。生的伦理问题主要是要实现优生、防止劣生。育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实现优育、科学教养子代。
(七)生育补偿的伦理问题。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某一性别的利益为代价。对妇女生育进行社会补偿,不仅关系到妇女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生存、发展。对妇女生育进行社会补偿,其伦理依据在于要从根本上体现社会利益在男女之间的公平原则,从根本上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
七、能否详细地用群众语言再解读下“负责任地养育子女”?
答:一是,负责任的生育,实现要优孕,选择好的生育时机,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优生知识,坚持必要的婚前检查,优生筛查,孕期健康检查等,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减少残疾孩子的出生;二是,负责任的养育,中国是重教的国家,在加强孩子的教育投入的同时,注重孩子全面发展,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不因为性别和身体原因歧视孩子,不因为性别和身体原因遗弃孩子,不因为性别和身体原因溺杀孩子。
八、在优生优育方面,卫生计生部门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答: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都把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工作任务,《母婴保健法》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列为妇幼保健服务的重要内容。卫生计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构建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大力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推进孕前检查、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人群覆盖面,努力提高综合防治水平。近年来,针对孕前、孕期、新生儿等不同阶段,卫生计生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4个出生缺陷预防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遏制出生缺陷的发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自2009年起在全国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免费为农村妇女在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每日补服叶酸。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6.3亿元,全国4577万名农村生育妇女受益,有效减少了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二是2010年启动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农村计划怀孕夫妇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19项孕前优生服务,目前已在全国所有县、市、区普遍开展。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6.26亿元,全国共有2242万名农村计划怀孕夫妇受益。筛查出风险人群比例为12.8%,全部给予针对性咨询指导和治疗转诊等服务,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发生风险。
三是2012年起在全国21个省200个县实施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试点项目,为新生儿免费提供听力障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筛查。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7130万元,筛查新生儿79万余名,有效促进了患儿早诊早治。
四是2012年起在7个高发省份实施地中海贫血防控试点项目,免费为夫妇提供地中海贫血初筛、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服务。截止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5273万元,为15.3万对夫妇提供筛查服务,有效减少了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
在做好重大项目的同时,卫生计生部门还积极推进优生科学知识大普及,帮助群众树立优生意识,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个体预防能力。
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2013年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率连续两年开始下降,分别为145.64/万和145.06/万,比2011年降低0.7和0.8个千分点。神经管畸形单病种发生率明显降低,从我国出生缺陷发生顺位的第4位(2008年,7.18/万)降至第9位(2013年,3.37/万),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升高态势正在初步得到遏制,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初见成效。
九、农村在孕期保健方面做得怎么样?国家免费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能实现全覆盖吗?有什么实效?有没有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前后的数字对比分析?
答:农村孕产妇是一直我国妇幼卫生工作关注的重点。2009年起,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国家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提供基本孕产期保健服务,并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项目列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大公共卫生专项。
几年来,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保障了农村地区基本孕产期保健的普遍获得,农村产妇系统管理率已从2008年的76.1%提高到2013年的88.2%。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实施,各级财政对全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按照人均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各地区按照不同比例予以补助。2009-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140亿元,补助农村孕产妇4728万人。农村住院分娩率从2008年的92.3%提高到2013年的99.2%,接近城市住院分娩率。通过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为全国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在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免费增补叶酸,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农村生育妇女出生缺陷防治的意识和能力,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率。2009-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6.3亿元,共补助4732万农村生育妇女服用叶酸。通过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为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整合筛查、咨询指导和相应的干预服务,2009-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5.7亿元,为4166万孕产妇进行了免费筛查和咨询,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干预前的33%下降到2013年的6.7%,减少了儿童的艾滋病新发感染。
2013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从2008年的36.1/10万下降到23.6/10万,农村婴儿死亡率从2008年的18.4‰下降到11.3‰,农村降幅均大于城市。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之比从2008年1.24:1降至2013年1.05:1,已基本接近。
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从2010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免费为农村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19项孕前优生服务。每对夫妇检查经费240元,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项目从100个县试点起步,2013年项目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县(市、区),目标人群覆盖全部农村计划怀孕夫妇。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明显。2010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16.26亿元,累计为全国2242万名农村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服务,年度目标人群覆盖率平均达80%以上。筛查出风险人群比例为12.8%,全部给予针对性咨询指导和治疗转诊等服务,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通过实施项目,群众优生意识显著增强,“怀孕要计划,孕前先检查”的优生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推动了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实现了孕前预防和群体预防,是我国出生缺陷预防模式的探索创新。“十二五”期间,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目标人群将逐步从农村计划怀孕夫妇扩大到城镇计划怀孕夫妇,在全国城乡基本建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
十、国家提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有哪些?
答:提供规定的避孕节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检查,在计生服务机构、社区服务点、居住点免费领取避孕药具。在优生优育方面,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组织开展婴幼儿早教活动及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提供相关的奖励政策和利益导向,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计划生育家庭优先获得当地政府的扶持和救助。
十一、核心信息中提到重视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如何界定健康人格?青春期健康教育在卫生计生系统开展了很多年了,能介绍一下情况吗?
答:健康人格应该具备基本的5个方面: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自如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有效的情绪调控能力。
评价健康人格的5个基本指标:是否自信、是否友善、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否有抗挫折的能力。
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原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科协和中国计生协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的通知》,在全国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该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少年的行为养成与人格塑造、亲子关系与家庭文化建设。201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要重视婴幼儿早期发展,加强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确保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依托“青苹果之家”、“家庭健康指导服务中心”、社区文化阵地在社区、学校和家庭中开展,配合学校和家长帮助青少年面对成长的困惑,培养他们良好品德情操、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向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健康人格教育、挫折教育、健康生活习惯训练和生殖健康与性健康指导。
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实施以来,北京、江苏、广东、新疆、湖北、湖南、四川、大连等地在学校、社区普遍建立建设“青苹果之家”,成为青春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全国各地通过青春健康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青春健康互动,增强青少年和家长的健康意识,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答: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要帮助群众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婚姻和生育的新风尚,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理念。一是,移风易俗,改变千百年来人们婚姻和生育领域的一些不符合现代文明的习俗,转变生育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二是,婚育新风的内容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在新的卫生计生体制下,需要加入新的元素,适应新的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三是,该项活动不是卫生计生部门一家的活动,是多部门共同培育、呵护和推进的活动,不可能因为卫生计生的大部制改革而停滞。
二、为什么要提出婚育新风核心信息?哪些是新的内容?
答:大背景: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突出表现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国家目标基本实现,低生育率水平长期稳定,未来将面临各类人口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的局面,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成为新时期计划生育的核心思想。中背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定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小背景: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已经在29个省市自治区落地。
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是一个延续15年项目,有一贯坚持的理念,也有不断创新的思想。面对新的人口计划生育形势,需要关注的新核心信息:
第一,既强调群众应该改变和做到的事情,也强调政府应该提供的服务,例如,国家提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提供免费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国家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基本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提倡按政策生育,摒弃了鼓励少生的一贯做法。
第三,恪守生育伦理,强调在现代生活方式多样化,生育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要遵守基本的生育道德、生育伦理和生育规范。
第四,提倡婚前、孕前检查,科学选择怀孕时机,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晚婚晚育。
第五,增加了家庭和谐的内容,如:弘扬家庭美德,塑造良好家风,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三、我们在采访中注意到一种情况,有的地方花了很多的钱建设了婚育新风园,或者是人口文化大院,但是存在人气不旺,或者维护不到位损坏情况严重的现象,这是不是一种形象工程?怎么看这一问题?
答:一是,文化的影响力往往在潜移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需要轰轰烈烈的活动,更需要日常生活中的润物无声,一定的宣传载体、宣传阵地、宣传实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需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系统中,植根与本土文化,彰显生命力。二是,我们反对形式主义的形象工程,更反对为了应对检查的临时工程或者一次性工程。三是,基层的创造力无穷无尽,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活动者,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要与文化大繁荣的相结合、与当地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与周围环境的相融合、与园林绿化和景观建设相结合、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等等。
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应该怎么融入时代,利用好新媒体来宣传、倡导文明新风尚?
答:当今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改变世界,科技改变生活,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婚育新风活动在继续发挥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优势,传播婚育知识,倡导婚育文明。
五、在核心信息中,提出“提倡简朴文明的婚礼反对大操大办,反对借婚姻索取和收受财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通,特别是在农村愈演愈烈。示范市的卫生计生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没有有可以推广的典型?
答:从我们自身的职能出发,我们倡导喜庆简谱健康的婚礼,赋予喜庆的典礼以健康的内涵,例如无烟婚礼活动。
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吸烟和二手烟危害的认知,转变婚礼摆烟敬烟的不良习俗,倡导无烟健康的婚礼新风尚,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开展无烟婚礼的倡导活动,倡导婚礼现场不吸烟、不摆烟、不敬烟,营造健康、清新的婚礼环境。
无烟婚礼自2011年在上海市首次提出,并向全市青年发出“无烟婚礼,拥抱健康”的倡议以后,2012年6月,上海又举办了首场无烟个人婚礼,婚礼别具一格,富有新意。2013年,“上海市医疗卫生系统职工无烟集体婚礼”成功举办。
2014年5月31日,“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职工无烟集体婚礼”在上海科技馆举行,16对新人做出“无烟承诺”。16对参加活动的新人均为自愿报名,一对新人中至少有一人是卫生计生系统的职工。
活动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花车巡游和承诺签名:为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无烟婚礼,采用新人乘坐经过精心装饰的婚礼花车(双层游览大巴士),在上海繁华街区巡游的方式进行宣传展示。下车后,新人们走上红地毯,并在承诺签名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二)集体婚礼,包括启动仪式、新人入场、领导致词、领导证婚、交换婚戒、新人宣誓、颁发纪念品等;(三)控烟活动环节,所有新人合力把舞台上的香烟模型折断,用实际行动来做到坚决抵制烟草,提倡健康生活。
参加现场婚礼仪式的新人都承诺将个人婚宴举办成“无烟婚礼”:结婚的请柬上标注“无烟婚礼”字样,告知亲朋好友前来参加筵席时予以配合;在婚礼现场不摆烟、不收受礼烟、不向来宾敬烟;若发现有人在婚礼现场吸烟,给予适当提醒等。
六、什么是“遵守生育伦理”,能解释一下吗?
答:结合中国国情,生育伦理问题主要包括:
(一)生育数量控制的伦理问题。人口过多或人口过少,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生育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使人口生育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这是对生育数量进行伦理调控的依据与前提。
(二)性别选择的伦理问题。对于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技术的应用,如采取放任态度,必然会对社会人口性别结构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三)不婚不育的伦理问题。从“多生”到“少生”到“不婚不生”,不仅折射出人们生育方式的变化,而且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的嬗变。不婚不生选择是人的自由权利、不婚不生选择体现了“为自己而活着”的理性选择、个别人的不婚不生选择不会对他人和社会构成危害。但这一行为选择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后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四)生育辅助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生育扶助技术(甚至无形生育技术)是人类科技的进步,可以帮助不孕不育患者获得子嗣,但是,必须在维护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使用,禁止有害的选择,允许并保护有益的选择。
(五)婚外生育的伦理问题。婚姻关系是人类生育的社会形式,婚姻可以不要生育,但生育必须依附婚姻——这是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六)生育优化选择的伦理问题。生的伦理问题主要是要实现优生、防止劣生。育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实现优育、科学教养子代。
(七)生育补偿的伦理问题。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某一性别的利益为代价。对妇女生育进行社会补偿,不仅关系到妇女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生存、发展。对妇女生育进行社会补偿,其伦理依据在于要从根本上体现社会利益在男女之间的公平原则,从根本上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
七、能否详细地用群众语言再解读下“负责任地养育子女”?
答:一是,负责任的生育,实现要优孕,选择好的生育时机,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优生知识,坚持必要的婚前检查,优生筛查,孕期健康检查等,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减少残疾孩子的出生;二是,负责任的养育,中国是重教的国家,在加强孩子的教育投入的同时,注重孩子全面发展,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不因为性别和身体原因歧视孩子,不因为性别和身体原因遗弃孩子,不因为性别和身体原因溺杀孩子。
八、在优生优育方面,卫生计生部门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答: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都把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工作任务,《母婴保健法》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列为妇幼保健服务的重要内容。卫生计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构建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大力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推进孕前检查、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人群覆盖面,努力提高综合防治水平。近年来,针对孕前、孕期、新生儿等不同阶段,卫生计生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4个出生缺陷预防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遏制出生缺陷的发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自2009年起在全国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免费为农村妇女在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每日补服叶酸。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6.3亿元,全国4577万名农村生育妇女受益,有效减少了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二是2010年启动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农村计划怀孕夫妇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19项孕前优生服务,目前已在全国所有县、市、区普遍开展。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6.26亿元,全国共有2242万名农村计划怀孕夫妇受益。筛查出风险人群比例为12.8%,全部给予针对性咨询指导和治疗转诊等服务,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发生风险。
三是2012年起在全国21个省200个县实施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试点项目,为新生儿免费提供听力障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筛查。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7130万元,筛查新生儿79万余名,有效促进了患儿早诊早治。
四是2012年起在7个高发省份实施地中海贫血防控试点项目,免费为夫妇提供地中海贫血初筛、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服务。截止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5273万元,为15.3万对夫妇提供筛查服务,有效减少了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
在做好重大项目的同时,卫生计生部门还积极推进优生科学知识大普及,帮助群众树立优生意识,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个体预防能力。
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2013年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率连续两年开始下降,分别为145.64/万和145.06/万,比2011年降低0.7和0.8个千分点。神经管畸形单病种发生率明显降低,从我国出生缺陷发生顺位的第4位(2008年,7.18/万)降至第9位(2013年,3.37/万),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升高态势正在初步得到遏制,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初见成效。
九、农村在孕期保健方面做得怎么样?国家免费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能实现全覆盖吗?有什么实效?有没有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前后的数字对比分析?
答:农村孕产妇是一直我国妇幼卫生工作关注的重点。2009年起,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国家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提供基本孕产期保健服务,并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项目列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大公共卫生专项。
几年来,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保障了农村地区基本孕产期保健的普遍获得,农村产妇系统管理率已从2008年的76.1%提高到2013年的88.2%。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实施,各级财政对全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按照人均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各地区按照不同比例予以补助。2009-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140亿元,补助农村孕产妇4728万人。农村住院分娩率从2008年的92.3%提高到2013年的99.2%,接近城市住院分娩率。通过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为全国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在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免费增补叶酸,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农村生育妇女出生缺陷防治的意识和能力,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率。2009-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6.3亿元,共补助4732万农村生育妇女服用叶酸。通过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为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整合筛查、咨询指导和相应的干预服务,2009-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5.7亿元,为4166万孕产妇进行了免费筛查和咨询,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干预前的33%下降到2013年的6.7%,减少了儿童的艾滋病新发感染。
2013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从2008年的36.1/10万下降到23.6/10万,农村婴儿死亡率从2008年的18.4‰下降到11.3‰,农村降幅均大于城市。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之比从2008年1.24:1降至2013年1.05:1,已基本接近。
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从2010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免费为农村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19项孕前优生服务。每对夫妇检查经费240元,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项目从100个县试点起步,2013年项目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县(市、区),目标人群覆盖全部农村计划怀孕夫妇。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明显。2010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16.26亿元,累计为全国2242万名农村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服务,年度目标人群覆盖率平均达80%以上。筛查出风险人群比例为12.8%,全部给予针对性咨询指导和治疗转诊等服务,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通过实施项目,群众优生意识显著增强,“怀孕要计划,孕前先检查”的优生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推动了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实现了孕前预防和群体预防,是我国出生缺陷预防模式的探索创新。“十二五”期间,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目标人群将逐步从农村计划怀孕夫妇扩大到城镇计划怀孕夫妇,在全国城乡基本建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
十、国家提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有哪些?
答:提供规定的避孕节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检查,在计生服务机构、社区服务点、居住点免费领取避孕药具。在优生优育方面,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组织开展婴幼儿早教活动及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提供相关的奖励政策和利益导向,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计划生育家庭优先获得当地政府的扶持和救助。
十一、核心信息中提到重视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如何界定健康人格?青春期健康教育在卫生计生系统开展了很多年了,能介绍一下情况吗?
答:健康人格应该具备基本的5个方面: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自如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有效的情绪调控能力。
评价健康人格的5个基本指标:是否自信、是否友善、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否有抗挫折的能力。
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原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科协和中国计生协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的通知》,在全国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该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少年的行为养成与人格塑造、亲子关系与家庭文化建设。201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要重视婴幼儿早期发展,加强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确保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依托“青苹果之家”、“家庭健康指导服务中心”、社区文化阵地在社区、学校和家庭中开展,配合学校和家长帮助青少年面对成长的困惑,培养他们良好品德情操、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向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健康人格教育、挫折教育、健康生活习惯训练和生殖健康与性健康指导。
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实施以来,北京、江苏、广东、新疆、湖北、湖南、四川、大连等地在学校、社区普遍建立建设“青苹果之家”,成为青春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全国各地通过青春健康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青春健康互动,增强青少年和家长的健康意识,收到良好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