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革故鼎新 ——第二届岐黄论坛与会专家纵论中医药发展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协办的“第二届岐黄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彰显特色优势,促进全民健康”为主题,在论坛上多位专家阐述了对中医药及其发展的认识和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李慎明等分别就中医药的当代地位与作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等作了专题演讲,并与听众进行了互动讨论。
中医也能治急症
人们习惯认为,中医中药起效慢,不宜治疗急症。从医50多年的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人们:中医擅长治急症。
李士懋说,他1962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大庆油田总院工作,那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儿科麻疹、流脑、重度消化不良、肺炎等疾病的死亡率很高。“我在儿科任中医会诊大夫,8年中看的全部是急症,累计数万人。在那种特殊条件下,我努力学习中医经典和温病著作,打下了中医治疗急症的临床基础。”
, 百拇医药
李士懋列举了他治疗过的一些病例:有一种白胖渗出性体质的麻疹患儿,体温都在41℃以上,麻疹合并肺实变、心衰,疹子出不透,用常规表疹法没有效果,一些患儿最终死亡。后来,李士懋以温托法,用附子、干姜、人参等进行治疗后,六七例患儿皆成功痊愈。“还有一例中毒性菌痢患儿,来医院时心跳、呼吸、血压、脉搏皆测不到,用艾灸连续3个小时灸其小腹,患儿成功复生。”
“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瘟疫流行百余次,有些民族因瘟疫而消亡,而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人口却达13亿,中医中药功不可没。从《内经》、《难经》、《伤寒》到《温病》,我们有大量关于流行病的文献,这是中华民族治疗急性病的宝贵财富。”李士懋说,中医擅长治疗急性病,并不是“慢郎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医治乙脑、外感、流行性出血热等成功案例,亦再次证实了中医善治急性病的论断。
中医药疗效非常好
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党组书记刘维忠介绍说,甘肃省根据本省的情况,确定了走中西医并重的医改道路。刘维忠说,这是用“中国式办法”解决甘肃医改问题,即用最简单的检查、最少的药物进行治疗,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中国特色的医改之路。“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部分受灾群众出现抑郁和皮肤病,我们用价值0.8~1.4元的中药就解决了问题。”刘维忠直言,“我们认为,中医药的疗效非常好。”
, http://www.100md.com
刘维忠在会上举了一些他经历过的例子:
“2010年,兰大一院收治了一例感染超级细菌的患者,发烧41℃以上,严重肺炎,痰特别多,对25种抗菌药耐药。我们安排70多岁的老中医刘东汉为其诊治。患者吃完1副药后,体温降到37℃;再服3副药后,肺部x片清晰,痰没有了。国家疾控中心再次化验细菌呈阴性。”
“肃南县一位男子从山上掉下摔伤,由于当时没人发现,被冻了一夜,脚被冻伤。伤者被送到医院后西医提出截肢。张掖市一位领导打电话问我中医能不能保住脚?我问了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他说让病人来住院试试。患者到省中医院治疗半年后,脚保住了,只是截了一个小指。”刘维忠说,甘肃某著名画家患脑出血昏迷不醒,同样是经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后痊愈,重新拿起了画笔。
“发展中医是治理过度医疗,控制抗菌药、激素滥用,防止超级细菌产生的重要方法。”刘维忠说。
, http://www.100md.com 他认为,如果把中国医疗体系比作一个人的话,中西医就是这个人的两条腿,应该一样长,一样有力,否则中国医疗体系就是一个跛脚人或独脚人。他透露,甘肃省正在中日友好医院一位教授的支持下研究西药的辨证应用,即每个西药对应的中药辨证中的药性、归经和治疗范围。“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使用西药,把西药变成中医药的矿物药——这就是未来甘肃中医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
中医理念很超前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认为,当代医学面临两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人类疾病谱发生的重大变化。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健康威胁已转变为非传染性的慢性病(NCD),如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肿瘤等,这些疾病都是病原体不明确、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以线性思维和还原分析为特点的西方医学因此遇到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思路和方法。第二方面的挑战是医学模式面临困境。对心脑血管病、癌症等非传染性慢病难以有效控制,要求医学模式必须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同时,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将引发全球医疗危机,要解决这场危机,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
, 百拇医药
陈凯先认为,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其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论的生命科学理论、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和以“治未病”为指导的综合调理养生保健理论。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应对当前健康挑战、实现医学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代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发展在很多方面与中医药学有密切关系,人们可以从中医药中得到非常深刻的启示。例如,以中药黄连活性成分小檗碱为探针,揭示了人体内一条新的血脂调控通路;温肾阳中药显示出促进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这些例子表明,中医药可以在化学生物学、干细胞研究等生命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陈凯先说,“中医学的很多思想、理论和实践,实际上走在了当代科学的前面。”
他认为,在应对疾病谱转变而带来的健康挑战方面,中医整体的、多靶点的、多层次的作用和调节,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白血病和实体肿瘤、慢性肝肾疾病等重大复杂疾病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和进展,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而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上工治未病”和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完全一致,集中体现了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是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已经经过了数千年亿万人实践的检验。显而易见,“治未病”的医学正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应优势互补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李慎明认为,中西医药学各有所长,各有可以相互借鉴的精华。真正做到中西医的相互借鉴学习,也可能是产生有别于中西医的新的医学理念和新的医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李慎明说,中西医药学相互学习借鉴不是简单的中西医结合,也不是西医简单地融入中医或中医简单地融入西医。西医检测的定性和量化等要比中医直观、先进,而中医从整体到局部的治疗理念则比分科越来越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西医治疗理念更先进。
“中医药、西医药都是人类文明长期实践的结果,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中西医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地各自发展。我们主张中西医并重,提倡中西医要认真地互相了解、配合。”李慎明说。
此外,李慎明还认为,应高度关注现代科学中研究事物间客观存在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全息理论”。全息理论的本质是所有不同层次的局部都直接间接反映和反作用于整体,而整体又直接间接反映和决定于不同层次的局部。他认为,在中医药学中,早就出现了自觉与不自觉的全息理论。比如,耳诊、手诊、脚诊等。中医不仅通过局部诊断整体,而且通过针灸、按摩、艾灸等刺激穴位,沿着中医学中特有的经络,反作用于整体。这是十分先进的诊断和治疗理念。
“我认为,中医药的哲学理念虽然古老,但是它是执了人体生命科学之牛耳的。”李慎明说,中医药科学是研究和发展生命科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振兴中医药事业,可以为建立和发展人类的生命科学做出独特的贡献。, 百拇医药(王泽议)
中医也能治急症
人们习惯认为,中医中药起效慢,不宜治疗急症。从医50多年的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人们:中医擅长治急症。
李士懋说,他1962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大庆油田总院工作,那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儿科麻疹、流脑、重度消化不良、肺炎等疾病的死亡率很高。“我在儿科任中医会诊大夫,8年中看的全部是急症,累计数万人。在那种特殊条件下,我努力学习中医经典和温病著作,打下了中医治疗急症的临床基础。”
, 百拇医药
李士懋列举了他治疗过的一些病例:有一种白胖渗出性体质的麻疹患儿,体温都在41℃以上,麻疹合并肺实变、心衰,疹子出不透,用常规表疹法没有效果,一些患儿最终死亡。后来,李士懋以温托法,用附子、干姜、人参等进行治疗后,六七例患儿皆成功痊愈。“还有一例中毒性菌痢患儿,来医院时心跳、呼吸、血压、脉搏皆测不到,用艾灸连续3个小时灸其小腹,患儿成功复生。”
“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瘟疫流行百余次,有些民族因瘟疫而消亡,而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人口却达13亿,中医中药功不可没。从《内经》、《难经》、《伤寒》到《温病》,我们有大量关于流行病的文献,这是中华民族治疗急性病的宝贵财富。”李士懋说,中医擅长治疗急性病,并不是“慢郎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医治乙脑、外感、流行性出血热等成功案例,亦再次证实了中医善治急性病的论断。
中医药疗效非常好
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党组书记刘维忠介绍说,甘肃省根据本省的情况,确定了走中西医并重的医改道路。刘维忠说,这是用“中国式办法”解决甘肃医改问题,即用最简单的检查、最少的药物进行治疗,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中国特色的医改之路。“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部分受灾群众出现抑郁和皮肤病,我们用价值0.8~1.4元的中药就解决了问题。”刘维忠直言,“我们认为,中医药的疗效非常好。”
, http://www.100md.com
刘维忠在会上举了一些他经历过的例子:
“2010年,兰大一院收治了一例感染超级细菌的患者,发烧41℃以上,严重肺炎,痰特别多,对25种抗菌药耐药。我们安排70多岁的老中医刘东汉为其诊治。患者吃完1副药后,体温降到37℃;再服3副药后,肺部x片清晰,痰没有了。国家疾控中心再次化验细菌呈阴性。”
“肃南县一位男子从山上掉下摔伤,由于当时没人发现,被冻了一夜,脚被冻伤。伤者被送到医院后西医提出截肢。张掖市一位领导打电话问我中医能不能保住脚?我问了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他说让病人来住院试试。患者到省中医院治疗半年后,脚保住了,只是截了一个小指。”刘维忠说,甘肃某著名画家患脑出血昏迷不醒,同样是经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后痊愈,重新拿起了画笔。
“发展中医是治理过度医疗,控制抗菌药、激素滥用,防止超级细菌产生的重要方法。”刘维忠说。
, http://www.100md.com 他认为,如果把中国医疗体系比作一个人的话,中西医就是这个人的两条腿,应该一样长,一样有力,否则中国医疗体系就是一个跛脚人或独脚人。他透露,甘肃省正在中日友好医院一位教授的支持下研究西药的辨证应用,即每个西药对应的中药辨证中的药性、归经和治疗范围。“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使用西药,把西药变成中医药的矿物药——这就是未来甘肃中医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
中医理念很超前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认为,当代医学面临两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人类疾病谱发生的重大变化。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健康威胁已转变为非传染性的慢性病(NCD),如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肿瘤等,这些疾病都是病原体不明确、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以线性思维和还原分析为特点的西方医学因此遇到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思路和方法。第二方面的挑战是医学模式面临困境。对心脑血管病、癌症等非传染性慢病难以有效控制,要求医学模式必须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同时,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将引发全球医疗危机,要解决这场危机,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
, 百拇医药
陈凯先认为,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其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论的生命科学理论、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和以“治未病”为指导的综合调理养生保健理论。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应对当前健康挑战、实现医学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代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发展在很多方面与中医药学有密切关系,人们可以从中医药中得到非常深刻的启示。例如,以中药黄连活性成分小檗碱为探针,揭示了人体内一条新的血脂调控通路;温肾阳中药显示出促进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这些例子表明,中医药可以在化学生物学、干细胞研究等生命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陈凯先说,“中医学的很多思想、理论和实践,实际上走在了当代科学的前面。”
他认为,在应对疾病谱转变而带来的健康挑战方面,中医整体的、多靶点的、多层次的作用和调节,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白血病和实体肿瘤、慢性肝肾疾病等重大复杂疾病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和进展,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而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上工治未病”和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完全一致,集中体现了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是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已经经过了数千年亿万人实践的检验。显而易见,“治未病”的医学正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应优势互补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李慎明认为,中西医药学各有所长,各有可以相互借鉴的精华。真正做到中西医的相互借鉴学习,也可能是产生有别于中西医的新的医学理念和新的医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李慎明说,中西医药学相互学习借鉴不是简单的中西医结合,也不是西医简单地融入中医或中医简单地融入西医。西医检测的定性和量化等要比中医直观、先进,而中医从整体到局部的治疗理念则比分科越来越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西医治疗理念更先进。
“中医药、西医药都是人类文明长期实践的结果,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中西医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地各自发展。我们主张中西医并重,提倡中西医要认真地互相了解、配合。”李慎明说。
此外,李慎明还认为,应高度关注现代科学中研究事物间客观存在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全息理论”。全息理论的本质是所有不同层次的局部都直接间接反映和反作用于整体,而整体又直接间接反映和决定于不同层次的局部。他认为,在中医药学中,早就出现了自觉与不自觉的全息理论。比如,耳诊、手诊、脚诊等。中医不仅通过局部诊断整体,而且通过针灸、按摩、艾灸等刺激穴位,沿着中医学中特有的经络,反作用于整体。这是十分先进的诊断和治疗理念。
“我认为,中医药的哲学理念虽然古老,但是它是执了人体生命科学之牛耳的。”李慎明说,中医药科学是研究和发展生命科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振兴中医药事业,可以为建立和发展人类的生命科学做出独特的贡献。, 百拇医药(王泽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