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医药 数则
@微博·中医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苦乐全在一念之间。人生在世,我相信并没有绝对的苦与乐,若心中快乐,纵然披荆斩棘、行路艰难,亦是真乐;若心中凄苦,纵然腰缠千万贯,或身在帝王家,却是真苦。学习中医亦如此,若能把中医看成人生真趣,能修心养性,可救苦扶危,则学医不苦,何况中有至乐;若望书则头痛,用功而烦躁,则苦之极矣。
学习中医,以信为先。当面对大病重症时,自己的心却先败了,那么再怎么努力,也必难成就大医。
@仝小林北京
在西医诊断的疾病面前,大家的认识是可以统一的。在这个统一基础上,寻找辨病方,即治疗的共性,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共性,不仅仅有利于中医传承、有利于中西医融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疗效。而从疾病阶段的核心病机入手,是寻找辨病方的捷径。
, 百拇医药
核心病机,反应的是某种疾病某个阶段最本质的特征。说到底,就是将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转换成中医术语进行表达。针对核心病机的处方,就是辨病方。在辨病方基础上,用辨证和对症的药来调整修订,最终形成既符合辨病又符合辨证还能够迅速改善主症的完整处方。
@微博·中医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望诊对于早期诊断心脏病有极大优势。一则耳垂出现冠脉沟,确诊率达九成;二则舌下静脉发黑或发紫,患心脏病的概率很大;三则嘴唇或指甲呈青紫色,即是心血阻滞之症;四则神门与内关之间见青紫或明显青筋。若两处以上都见征兆,则患上冠心病的可能性极高。给病人诊脉时,一望即可判断心脏是否健康。
, 百拇医药
多年来我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写作微博,日子平淡,甚至孤独。许多时候是自己与中医对话,一个人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走在中医的路上有如一个人的旅行,执着、坚持;学习中医的过程亦是体味生命的旅程,既有快乐、享受,也有折磨、无奈。虽然辛苦,但徜徉在中医的海洋,心中永远都有梦想,有希望。
平时于临床之余,我或看书,或思考,或写作。我手边有多个本子,随时把自己临床的所见病例、所思考的问题及收获、所看的书的感悟等等,都随手记下来,这样方便于闲暇时整理成微博,以与诸网友分享。工作的过程虽然忙碌,但收获是巨大的;记录的时候不计微细,只要是自己的心得体会,都愿意记成文字。
@仝小林北京
症、证、病、因,是现代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步骤。而在证方基础上,针对主症、疾病的病理或指标、病因或诱因的加减,是完善处方的基本思维过程。
只有教师这个职业,再老,也会焕发青春。因为你的内心,始终被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正能量包围着,他们会推着你前行……
, http://www.100md.com
我常常从学生那儿获得灵感。有时,他们(她们)的疑问,会让我去反思我的结论是否会有漏洞或偏颇;他们的困惑,会让我去反省我表达的观点是否还不够简单、明了;他们的敏捷,会让我时常提醒自己别掉到故纸堆里被淹没了。甚至,向他们请教手机微信怎么连电脑打字时,就像个小盆友……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感谢吴又可、杨栗山、吴宣崇等瘟疫大家?为什么要特别感谢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等温病大家?是他们突破传统、与时俱进、知行合一,解决了临床难题,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我们很欣慰的是,中医在传承上保持了多样性。这是发展中医的良好环境。不同流派,不同路径,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提高疗效。
@老药铺
真正的中医看病,除了运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最关键的是要有中医的思维。辨的是阴阳表里,看的是风寒湿燥,用的是四气五味。见血糖高用黄连葛根,见血脂高用山楂黄精,见细菌病毒用蒲公英连翘,脱离了中医的思维模式,其实就不是中医,或算不上真中医。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纪元
做学问最忌纯粹为了标新而立异。没有足够的证据和理由,就不要立异。
经常有人拿着方子来问我这个方子开得怎么样?不知道治疗对象而评论方子如何从根本上说是扯淡。严格的说,没有单独的组方理论,方剂的组合都是根据病情证情来进行的。即使被很多医家赞扬为法度严谨的经方,其实也没有所谓的法度,完全是根据证情来安排药物组合的。
当你知道病人身体发生了什么,注意是真切的知道,不是名词术语里打转转,又知道药物下去以后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医,你心里肯定是有底的。否则,表现得自信满满,只不过是盲目自信或者给自己和病人壮胆而已。
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传下来的技术多如牛毛,只要用对了,都会有效果,所以即使是庸医,一辈子也会有几个成功案例。不能因为被治愈的患者赞扬你几句,就飘飘然了。心里一定要清楚这个技术的机理,机理懂了,即使因为各种原因,病人不是成功案例,你心中也是有底的。否则即使是成功案例你也没底。
, http://www.100md.com
@微博·中医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医案乃学医之途径之一。读好案则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实后学之幸事。余曾多读诸家医案,读至精彩处,每每为其肯綮难识而掌心汗出,盖证之误治正治,医家反复辨析,有心能悟而口不能言之妙境。非入其案中,不能如此也。由此而论及读医书,至此种境地,则书与我两心交通,已不知我是书耶,书是我耶。
临床医家必须研读医案,从中汲取精华,再反诸己之临床,则能学有所本,治有可法。多积久累,渐能与古圣大医心意相通,于其病案中领略理法方药,从案外无字处悟出前人治学精神。进而严以律己,勤奋读书,于医道之中不稍懈怠,最终医术渐精,且精益求精。古人有谓: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此之谓也。
, 百拇医药
医案当一家一家地读,不当泛泛浏览,则不能深入一家之精华也。每读某古医家之医案,即如侍诊在侧,随着朝而起,暮而归,或工作于诊室,或出诊于病家,耳提命,不懈须臾。如此读案,如拜了师傅一般。再退而思考,兼及勤记心得,深自悟之。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慢慢就长了识见。读到得意处,有手足舞蹈之快。
我读医案,常先看其所述病症,不即往下读,自己闭目沉思,琢磨如果自己临证,见此病当如何诊断,如何立法处方。再试立一方,自觉可以万全。然后再读下去,看作者如何处理此症,与我异在何处,同在哪里。对比再三,反复致意,即知自己有何不足。退而再学习相关经典,以补其不足。如此学习,渐能进步矣。
针灸医案与方脉医案不同。方脉病案可以完全展现医者当时四诊辨证、用方施药的全过程,读其病案,学其理法方药,以后见到类似的病例可以依案用方,照葫芦画瓢,一样有效。而针灸医案所提供的思路与穴法都只是病案的一个方面,其中还有医者的补泻手法,因此若手法不精熟,只是依案施术,效果不一定理想。
@仝小林北京
读名家医案,分早年晚年作品。早年观其胆识,晚年看其老辣。
, 百拇医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苦乐全在一念之间。人生在世,我相信并没有绝对的苦与乐,若心中快乐,纵然披荆斩棘、行路艰难,亦是真乐;若心中凄苦,纵然腰缠千万贯,或身在帝王家,却是真苦。学习中医亦如此,若能把中医看成人生真趣,能修心养性,可救苦扶危,则学医不苦,何况中有至乐;若望书则头痛,用功而烦躁,则苦之极矣。
学习中医,以信为先。当面对大病重症时,自己的心却先败了,那么再怎么努力,也必难成就大医。
@仝小林北京
在西医诊断的疾病面前,大家的认识是可以统一的。在这个统一基础上,寻找辨病方,即治疗的共性,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共性,不仅仅有利于中医传承、有利于中西医融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疗效。而从疾病阶段的核心病机入手,是寻找辨病方的捷径。
, 百拇医药
核心病机,反应的是某种疾病某个阶段最本质的特征。说到底,就是将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转换成中医术语进行表达。针对核心病机的处方,就是辨病方。在辨病方基础上,用辨证和对症的药来调整修订,最终形成既符合辨病又符合辨证还能够迅速改善主症的完整处方。
@微博·中医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望诊对于早期诊断心脏病有极大优势。一则耳垂出现冠脉沟,确诊率达九成;二则舌下静脉发黑或发紫,患心脏病的概率很大;三则嘴唇或指甲呈青紫色,即是心血阻滞之症;四则神门与内关之间见青紫或明显青筋。若两处以上都见征兆,则患上冠心病的可能性极高。给病人诊脉时,一望即可判断心脏是否健康。
, 百拇医药
多年来我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写作微博,日子平淡,甚至孤独。许多时候是自己与中医对话,一个人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走在中医的路上有如一个人的旅行,执着、坚持;学习中医的过程亦是体味生命的旅程,既有快乐、享受,也有折磨、无奈。虽然辛苦,但徜徉在中医的海洋,心中永远都有梦想,有希望。
平时于临床之余,我或看书,或思考,或写作。我手边有多个本子,随时把自己临床的所见病例、所思考的问题及收获、所看的书的感悟等等,都随手记下来,这样方便于闲暇时整理成微博,以与诸网友分享。工作的过程虽然忙碌,但收获是巨大的;记录的时候不计微细,只要是自己的心得体会,都愿意记成文字。
@仝小林北京
症、证、病、因,是现代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步骤。而在证方基础上,针对主症、疾病的病理或指标、病因或诱因的加减,是完善处方的基本思维过程。
只有教师这个职业,再老,也会焕发青春。因为你的内心,始终被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正能量包围着,他们会推着你前行……
, http://www.100md.com
我常常从学生那儿获得灵感。有时,他们(她们)的疑问,会让我去反思我的结论是否会有漏洞或偏颇;他们的困惑,会让我去反省我表达的观点是否还不够简单、明了;他们的敏捷,会让我时常提醒自己别掉到故纸堆里被淹没了。甚至,向他们请教手机微信怎么连电脑打字时,就像个小盆友……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感谢吴又可、杨栗山、吴宣崇等瘟疫大家?为什么要特别感谢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等温病大家?是他们突破传统、与时俱进、知行合一,解决了临床难题,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我们很欣慰的是,中医在传承上保持了多样性。这是发展中医的良好环境。不同流派,不同路径,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提高疗效。
@老药铺
真正的中医看病,除了运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最关键的是要有中医的思维。辨的是阴阳表里,看的是风寒湿燥,用的是四气五味。见血糖高用黄连葛根,见血脂高用山楂黄精,见细菌病毒用蒲公英连翘,脱离了中医的思维模式,其实就不是中医,或算不上真中医。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纪元
做学问最忌纯粹为了标新而立异。没有足够的证据和理由,就不要立异。
经常有人拿着方子来问我这个方子开得怎么样?不知道治疗对象而评论方子如何从根本上说是扯淡。严格的说,没有单独的组方理论,方剂的组合都是根据病情证情来进行的。即使被很多医家赞扬为法度严谨的经方,其实也没有所谓的法度,完全是根据证情来安排药物组合的。
当你知道病人身体发生了什么,注意是真切的知道,不是名词术语里打转转,又知道药物下去以后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医,你心里肯定是有底的。否则,表现得自信满满,只不过是盲目自信或者给自己和病人壮胆而已。
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传下来的技术多如牛毛,只要用对了,都会有效果,所以即使是庸医,一辈子也会有几个成功案例。不能因为被治愈的患者赞扬你几句,就飘飘然了。心里一定要清楚这个技术的机理,机理懂了,即使因为各种原因,病人不是成功案例,你心中也是有底的。否则即使是成功案例你也没底。
, http://www.100md.com
@微博·中医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医案乃学医之途径之一。读好案则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实后学之幸事。余曾多读诸家医案,读至精彩处,每每为其肯綮难识而掌心汗出,盖证之误治正治,医家反复辨析,有心能悟而口不能言之妙境。非入其案中,不能如此也。由此而论及读医书,至此种境地,则书与我两心交通,已不知我是书耶,书是我耶。
临床医家必须研读医案,从中汲取精华,再反诸己之临床,则能学有所本,治有可法。多积久累,渐能与古圣大医心意相通,于其病案中领略理法方药,从案外无字处悟出前人治学精神。进而严以律己,勤奋读书,于医道之中不稍懈怠,最终医术渐精,且精益求精。古人有谓: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此之谓也。
, 百拇医药
医案当一家一家地读,不当泛泛浏览,则不能深入一家之精华也。每读某古医家之医案,即如侍诊在侧,随着朝而起,暮而归,或工作于诊室,或出诊于病家,耳提命,不懈须臾。如此读案,如拜了师傅一般。再退而思考,兼及勤记心得,深自悟之。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慢慢就长了识见。读到得意处,有手足舞蹈之快。
我读医案,常先看其所述病症,不即往下读,自己闭目沉思,琢磨如果自己临证,见此病当如何诊断,如何立法处方。再试立一方,自觉可以万全。然后再读下去,看作者如何处理此症,与我异在何处,同在哪里。对比再三,反复致意,即知自己有何不足。退而再学习相关经典,以补其不足。如此学习,渐能进步矣。
针灸医案与方脉医案不同。方脉病案可以完全展现医者当时四诊辨证、用方施药的全过程,读其病案,学其理法方药,以后见到类似的病例可以依案用方,照葫芦画瓢,一样有效。而针灸医案所提供的思路与穴法都只是病案的一个方面,其中还有医者的补泻手法,因此若手法不精熟,只是依案施术,效果不一定理想。
@仝小林北京
读名家医案,分早年晚年作品。早年观其胆识,晚年看其老辣。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