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040881
“冰桶挑战”浇火罕见病20万“渐冻人”亟待救治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中国妇女报
“冰桶挑战”浇火罕见病20万“渐冻人”亟待救治
“冰桶挑战”浇火罕见病20万“渐冻人”亟待救治

     “冰桶挑战”现场

    霍金

    连日来,源自美国的“冰桶挑战”风靡全球,如今这桶“冰水”也迅速浇到中国。8月23日下午,本报也分别在北京总部和上海、重庆和湖北三地的记者站,同时接受了“冰桶挑战”,并为浙江“渐冻人”汪建华捐款。这场以冰水浇头体验“渐冻人”感觉、关注“渐冻人”的公益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已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获得了近40亿次的阅读量,众多明星“大咖”纷纷参与并捐款,也使“渐冻人”这一群体走进了公众视线。专家指出,“渐冻人症”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一,属于世界罕见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有一半人会在3年内死亡,90%的人存活不超过5年。专家呼吁,目前我国约有20万“渐冻人”,期望能有更多的力量来关心和帮助“渐冻人”等罕见病患者,用大家的爱心热心去融化“渐冻的心”。

    ■ 本报记者 项丹平

    一桶桶冷水当头浇下,全身瞬间“哆嗦”一下。近日,来自美国的“冰桶挑战”风靡全球,并迅速浇到中国。这场以冰桶浇头体验“渐冻人”感觉、关注“渐冻人”的公益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已经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获得了接近40亿次的阅读量,众多明星“大咖”纷纷举起水桶,给自己浇冷水,呼吁关注“渐冻人”,并捐款给中国的罕见病救助组织“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目前捐款数额已迅速突破800万元。

    8月23日下午,本报也分别在北京中国妇女报社总部和上海、重庆和湖北三地的记者站,同时接受了“冰桶挑战”,并为“最美家庭”、浙江“渐冻人”汪建华一家捐款。

    “冰桶挑战”,其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这个活动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然后该参与者可以点名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活动规定,被邀请的人或者是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或者就选择为对抗 “渐冻人症”捐出100美元。这项接力活动是为了给罕见病“渐冻人症”患者募集捐款,也使“渐冻人”这一群体以火爆的方式走进了公众视线。

    我国约有20万“渐冻人”,“渐冻人症”早期易被误诊

    其实,对于“渐冻人”,除了一代理论物理学大师、科学巨匠史蒂芬·霍金坐在轮椅上的形象外,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渐冻人”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兼神经科主任樊东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渐冻人症”医学上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简称ALS),是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一种,会使患者像被冰雪冻住一样,丧失任何行动能力,其与癌症、艾滋病、白血病、类风湿病并称为世界五大绝症。目前我国约有20万“渐冻人”。

    樊东升指出,“渐冻人症”是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包括大脑、脑干、脊髓)及下运动神经元(包括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受损,产生的一种上下肢无力、肌肉挛缩、肌束颤动以及萎缩的混合性瘫痪。由于感觉神经并未受到侵犯,因此这种病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及感觉,患者一旦被确诊后非但无法治愈,而且会在清醒状态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冻”住,全身逐渐瘫痪,直到不能呼吸。所以,和“冰桶挑战”相比,“你冷的是一瞬,我冻的是一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黄旭升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运动神经元发生问题,会产生肌肉僵直,反射增强,患者走路会不协调。至于下运动神经元,则以肌肉萎缩、无力,肌肉震颤的症状为主,通常出现在手掌、指间的肌肉萎缩,虎口萎缩,慢慢地,会恶化到肩膀、颈部、舌头、吞咽的肌肉萎缩。

    樊东升还提醒,“渐冻人症”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一,属于世界罕见病。但由于早期症状轻微,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很多初期患者会发现手指越来越不灵活、手臂无力、容易崴脚或者说话含糊不清,很多人会以为是颈椎压迫神经造成的上肢不适或者是中风的前兆,很容易就忽视了。但是接下来的病程发展很快,会全身肌肉萎缩,吞咽困难,最后产生呼吸衰竭。有一半人会在3年内死亡,90%的人存活不超过5年。因此,早期的确诊和治疗非常关键。

    黄旭升教授则强调说,“渐冻人症”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青年人,且男性远多于女性。但近年来其发病率却有年轻化的倾向,甚至有十几岁就罹患“渐冻人症”的病人。他提醒:“如果出现系扣子困难,拿不稳筷子、说话含糊不清或言语迟缓、咀嚼困难等症状,应尽快到专业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渐冻人”的排查,以免延误病情。”

    “渐冻人症”病因不明无法根治,只能早确诊早治疗以延缓痛苦和生存时间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崔丽英对记者介绍说,肌电图是ALS单病诊断目前最重要的手段。公开资料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血清特殊抗体检查、腰穿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也是早期诊断的方法。

    “很多患者把最佳治疗时期浪费在了到处检查的确诊过程里。”崔丽英坦言,由于患病人群总体数量较少,这项疾病研究获得的重视和投入尚且不足,一些医疗机构因为缺乏临床经验和技术规范,使得患者难以被及时确诊,甚至遭到误诊。

    “对‘渐冻人症’现在临床上没有根治手段,只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症治疗,延缓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黄旭升教授指出,当前的主要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多种非药物的支持治疗。目前已有国际承认,且唯一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监督局(FDA)批准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药物力如太,通过早期使用来延缓病情发展速度。当病情发展到呼吸不顺时,可使用一般氧气或使用双正压呼吸机帮助呼吸,发生进一步呼吸衰竭时,则需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

    高危家族应做好产前基因筛查,避免生下患病宝宝

    黄旭升教授介绍,目前还不清楚“渐冻人症”真正的致病因素,5%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另外有部分环境因素,如重金属中毒、铅中毒等,都可能造成运动神经元损害;不过,有高达九成的病例都是原发性的,也就是不明原因。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楚长彪则建议,夫妻本身或双方家族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病史,怀孕前应先进行基因筛检,以确定双方是否为带基因者。若曾生下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宝宝,则怀孕时应作基因筛检,以确定胎儿是否正常。

    一般检测采血液筛检,建议于怀孕第一期(14周前)抽血进行基因检测,约3周后看报告,若夫妻双方都是带因者,胎儿需进一步采检胎儿绒毛(怀孕10周以上)或羊水(16周以上),分析其SMN1基因是否发生缺失,以避免生下重症的宝宝。

    “渐冻人”大多孤军奋战,亟待社会关注和公益救助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认识,很多“渐冻人”处于孤军奋战的位置,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治。为引起普遍重视,1992年11月“渐冻人”协会国际联盟成立,目前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渐冻人”协会加盟。中国ALS协作组成立于2004年12月,目前协作组医院有以下8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包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科等。

    8月26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中国“渐冻人”专项善款救助账号正式启用。同时,中国医师协会还发布了“融化渐冻的心”社会公益活动免费救助咨询热线电话: 800-810-3386,610-85864163。

    在当日的媒体沟通会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说:“我对‘冰桶挑战’是持感谢态度的,因为这让全社会聚焦‘渐冻人’这一过去鲜被人关注的弱势群体。”其实,早在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就发起了“渐冻人”救助公益项目——“融化渐冻的心”,旨在帮助患者有尊严、有质量的生存。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渐冻人”关爱专业机构。

    但记者了解到,该项目虽经十年努力,由于财力所限,目前登记在册的“渐冻人”患者仅3900余人,已为其中2900余名困难患者提供了援助服务,但这与中国近20万“渐冻人”的患者规模相距甚远。

    为了呼吁社会关注“渐冻人”,本报曾报道过的浙江“渐冻人”汪建华,在妻子的帮助下, 用眼球写出了一部“渐冻人”的生命日记《把心捂热》。为了鼓励其他“渐冻人”患者,汪建华还写了一首歌,取名《融化吧,渐冻的心》,作词、作曲全部用眼球完成。

    和汪建华等“渐冻人”对生命的坚持一样,中国各界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也从未止步。据张雁灵介绍,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20余家三甲医院、上百位全国神经内科专家的全国性诊治服务网络。同时,全民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张雁灵还表示,中国医师协会将继续完善“渐冻人”救助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呼吁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帮助,比如纳入医保或国家救助。

    期望借着“冰桶挑战”的日益火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渐冻人症”等罕见病,让更多的力量来关心和帮助“渐冻人”等罕见病患者,汇聚每一份爱心的力量,融化“渐冻的心”。

    相关链接

    除了“渐冻人症”,还有哪些罕见病?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统计,目前已有6500种疾病被确定为罕见病。对于罕见病,各国定义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尚无官方的权威定义。国内较为人熟知的罕见疾病包括:苯丙酮尿症、地中海贫血、成骨不成症(俗称玻璃娃娃)、高血氨症、有机酸血症、威尔森氏症等。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针对罕见病相关的组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此次国内火爆的“冰桶挑战赛”使罕见病患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网友纷纷呼吁建立针对罕见病的法规,并完善相关社会保障。

    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国”在8月20日称,罕见病的患病率在0.65‰至1‰,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多年来,卫计委通过规范临床技术、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诊疗能力;又将苯丙酮尿症纳入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卫计委会继续努力给罕见病朋友更多希望和机会。 (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