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身心准备比知识储备更重要
9月1日是全国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可对于刚走进校门的小学新生来说,将从相对无忧无虑的幼儿生活,跨入到有较严格课堂纪律和学习任务的小学生活,很多孩子会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研究表明,幼升小的转折影响甚至大于孩子入中学和考大学。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初入小学的紧张和焦虑,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应重身心准备,轻知识储备,而且要多给予孩子鼓励,用平等相处、不责骂、不惩罚的态度对待孩子,帮助孩子提前作好心理准备,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
■ 本报记者 王文
今天,全国大部分中小学都开学了。但是对于刚走进校门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来说,将从无忧无虑的幼儿生活,跨入到有较严格的课堂纪律和学习任务的小学生活,很多孩子会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曾有媒体报道,去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小冬(化名)在爷爷奶奶的“护送”下来到学校。可是刚进校门,小冬就不愿意了,最后爷爷奶奶只好站在小冬能看到的地方才把他哄进教室。接下来的几天,爷爷奶奶轮流守在学校的收发室,孩子一闹,他们就得第一时间出现。而一位朋友刘女士也告诉记者,暑假在家里玩嗨了的女儿现在很不想去上学,而且还很留恋幼儿园的生活,令刘女士十分着急。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升小的过渡时间,消除孩子初入学校的紧张和焦虑,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其实很多家长都十分困惑。对此,心理专家指出,要多从孩子心理上做好准备,家长应重身心准备,轻知识储备,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易生焦虑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原国家教委幼教处曾联合进行过“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转折的影响甚至大于孩子入中学和考大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习惯如果能顺利平稳地得以转变,那将十分有利于自身的和谐发展。而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很多孩子会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心理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产生的焦虑。孩子成为真正的小学生了,他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色彩艳丽的玩具变成了呆板的课桌椅,以游戏为主转变到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加之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老师和伙伴都需要孩子自己慢慢地去熟悉、适应,这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造成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
二是对学习要求、学校评价的不适应而导致的焦虑。那些乖巧、上课专心的孩子在小学一开始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那些好动、易兴奋的孩子因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上课不守纪律,随便离开座位,在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严厉批评甚至处罚之后,这部分孩子在刚踏入学校之际,就遭受到了心理挫折,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在学校里没有归属感,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厌学、逃学等逃避现实的心理或行为。
三是学校的学习压力引发的焦虑。幼儿园的学习没有压力,没有成绩的比较,人人平等,以快乐健康为原则。而上小学以后,老师和家长都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排名等。有的孩子人很聪明,但就是听不懂老师讲课;有些孩子难以准确理解书本上文字的意思;有些孩子老是看错字、写错字,漏字甚至漏题……老师对孩子的纠错、训斥等,也导致了孩子的焦虑。
幼升小家长要提前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孩子不愿上小学,问题就出在孩子缺乏入学的心理准备上。心理专家提醒,家长应重身心准备,轻知识储备,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1.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和对老师尊敬热爱的心情。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宝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开学前,要多跟孩子聊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例如学校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交到更多的朋友。家长还可以讲讲自己当年刚上学时高兴的心情,还可以提前带孩子到学校参观一下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些都可以激发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对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家长可以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学校里老师会告诉你的。”
但有些家长喜欢拿学校和老师吓唬孩子:“再闹,把你送学校去,让老师管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这对孩子的入学心理准备极为有害。
2.养成必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孩子在家庭或在幼儿园里,生活的时间性不强,脑子里缺乏时间概念。而进入小学后,首先要适应打铃上课,上课要坐在固定的位子上,要注意听讲,不许随便说话,上课时不能去厕所等等。上学前,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孩子在这些方面的训练,在生活习惯上,最好制定一个与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吃饭定时定量,不乱吃零食;按规定时间完成该做的事,比如20分钟内完成起床穿衣、洗漱、吃饭等一系列事情。
在学习习惯上,入学前的一段日子应增加孩子安静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帮助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初入学的孩子往往稳定性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当孩子看书、写字、画画时,家长应尽量避免在旁大声讲话或看电视,最好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既能起到督促作用,又营造了学习气氛,以便入学后能尽快适应课堂学习。如果孩子比较好动,不妨进行一些关注力训练,每天进行静坐练习,以能够坚持15分钟~20分钟为宜。还有,家长应该提前教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培养孩子爱护文具、爱护书本等良好习惯。
3.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入学前,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孩子会自己走进厕所大小便吗?会自己穿脱裤子吗?孩子能认清自己的东西吗?会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吗?会自己削铅笔吗?孩子知道自己家的地址和父母的姓名吗?知道学校的校名吗?孩子能简单地回答别人的提问吗?在集体中能明白老师要求的事情吗?孩子会扫地和擦桌子吗?孩子遇到困难时能自己想办法吗?需要别人帮助时能把自己的要求说清楚吗?这些都是孩子入学后必备的独立生活能力。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一般来讲,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独立生活能力强的学生。
4.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小学教育是有一定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不愿意上学,这就是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恋园”现象。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多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地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还可以带他回幼儿园看看,请教过孩子的幼儿园老师帮忙做做思想工作。
5.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不合群,因此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不容忽视。家长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教孩子学会合群,懂得尊敬老师,学习一些常规的礼貌用语。还应训练孩子克制自己,遵守纪律,从“玩耍的孩子”转变为一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家长还要主动创造环境,帮孩子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其他同学回家里玩,让孩子学会和同学、伙伴友好相处。
6.与老师及时沟通。孩子在家里是宝,很多时候家里的活动都以孩子为中心,一进入学校、班级这样的大家庭,被“疏忽”的感觉会让孩子很不适应,老师也不可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用“哄”的方法解决。遇到问题时,家长应该听完孩子的诉说后,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孩子说到的问题症结在哪里,能帮助孩子解决的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和老师沟通,相信老师。
另外,心理专家还提醒,上了小学以后,孩子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生活,父母一定要多给予鼓励,应该用平等相处、不责骂、不惩罚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总之,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学校生活的第一步,身心准备比知识储备更重要,家长要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让他们很快适应学校生活,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