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人相轻(国人心理透视)
“国人劣根性漫谈”系列报道之五
李建明,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职业心理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提出“文人相轻,先轻后重”的观点,原本探讨的是学术方法,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却被曲解为相互轻慢、蔑视,并扩展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东方式嫉妒”由来已久
近年来,有一个新词“鄙视链”引发网络讨论。比如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剧的,看日剧的鄙视看韩剧的,大家都鄙视看内地剧的;再如听英伦摇滚的鄙视听欧美音乐的,后者又鄙视听日韩港台音乐的,而大家都鄙视听内地网络歌曲的;甚至连我们心理学领域都有一条鄙视链:搞认知神经的看不起社会人格心理学,后者又瞧不上做心理咨询的。
, 百拇医药
人人相轻由来已久。钱锺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将这种心理说得非常到位,“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再往前追溯,战国时期,赵国武将廉颇瞧不起文臣蔺相如,认为“我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我感到羞耻”。尽管随后发生的“将相和”传为千古佳话,但仍体现出“东方式嫉妒”的真谛。而在乱世中,诸多“有识之士”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别人都不如自己,自己只好“独善其身”了。
虚荣、自卑是根源
分析人人相轻心理的由来,其一是虚荣心和自卑心在作怪。当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者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鄙视别人是一种获取自我优越感的方法。尤其是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更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压低、讽刺别人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嘲笑别人时,他们会收获一种建立于低层次的虚荣;而被嘲笑者的内心则会“分泌”出一种扭曲的自尊,促使他们不断积累资本,以便终有一天可以摆脱被别人轻视的尴尬,而取得去嘲笑别人的优势。
, 百拇医药
其二,害怕别人“行”而心生嫉妒。有些嫉妒并不是因为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是源于自身优越感被破坏,并生出一种想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于是便生出“就算你行,我也不承认”的想法,从而衍生出轻视他人的心态。
其三,喜欢攀比导致心理失衡。人们通过比较觉察出自己的好与坏,从而完善自己。所以,比较是一种正常、自然的心理现象。但人人相轻则是过度攀比的结果。比如文人学者觉得自己苦读数十载,赚的钱却不如一个初中毕业的商人多,往往会在攀比中生出鄙视心态,寻求心理平衡。
见人先高看三分
轻视他人会阻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日久天长会染上一种“自我孤立主义”倾向:看待自己完美无缺,对待别人吹毛求疵,除了自我欣赏,再难以欣赏任何一个人了,最终成为“孤家寡人”。人人相轻还会让碎片化、片段化和截面化思维在社会生活中扩散,最终导致团队成员互相看不到对方的优点,专门挑对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攻击,团队整体能力自然会日渐下降。
如实反映客观世界,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摆脱人人相轻心理,首先不妨向自己最“讨厌”的人学习,面对他们时摘下“有色眼镜”,也不要被愤怒蒙蔽了眼睛,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对方。其次,见人先高看三分,发现其优点之后,再去找寻不足,才能客观、真实、全面、动态地认识和评价每一个人,同时用这种姿态来反观自己。最后不妨记住一句话:“持其志勿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即坚守心中志向,办事勤勉,说话谨慎,不妄评他人,才能成大事。▲, 百拇医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