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87961
世界针灸邂逅中国针灸 等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163期
中西方针灸四异
研究有异 严谨须同
解决三大挑战 引领针灸发展
针灸理论体系需重构
针灸西进四难题
单病例Meta分析提供力证
脑功能成像可探索针灸作用机制
穴位特异性作用研究要创新
应开展针灸“疗效比较研究”
治疗病种不同带来研究差异
巴西公共保健保险纳入针灸
以现代方法解释针刺改善症状群

    世界针灸邂逅中国针灸

    近日,中国针灸学会和美国针灸研究会(SAR)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针灸研究对21世纪健康保健的影响”的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等12个国家的针灸研究人员向中国针灸学者展示了国际针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国内外针灸研究发展的差异,让我们看到了正在国际化的——

    国外学者说国内外针灸研究差异

    ?西方研究针灸的目的与国内不同;在中国,失败的经验不能被分享

    ?目前许多研究片面地追求研究规范而没有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

    ?针灸止痛是否源于安慰效应仍有议,应开展单病例高质量meta分析

    ?巴西把针灸纳入公共保健保险系统,2003年将针灸列为住院医师培训项目
, 百拇医药
    ?不要再进行无休止的“对症针灸临床试验”,应证实“针灸愈合作用”

    ?神经影像学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区分真假针灸,并解释其作用机制

    中国专家谈应对世界针灸挑战

    ?中医针灸人应源于古典、基于临床、吸纳现代、包容开放,完善针灸理论体系

    ?我国应克服研究中的主观偏倚,且引入中立的评价方介入临床研究

    ?针灸研究再也不能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模式

    ?如简单以实验医学规范、评价、解释针灸医学,其将成为徒有其名的躯壳

    ?应构建体现中医针灸理论本质特征、能指导临床的现代针灸理论体系
, 百拇医药
    ?针灸临床研究质量以及脑功能机制研究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西方针灸四异

    景向红,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针灸》副主编。

    比较传统中医针灸和西方针灸,发现存在四个方面差异:

    一是理论基础相差甚远。中医针灸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而西方针灸不言穴位和经络,它吸收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认为针刺的5大作用机制分别为:针刺的局部作用;针刺的同脊髓节段作用;针刺的跨脊髓节段作用;扳机点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
, 百拇医药
    二是刺激部位不同。中国针灸以穴位为刺激部位,在教科书上往往是一个固定的位置,而在临床上医生则要通过“切、按、循”来寻找。西方针灸在临床应用上淡化穴位的部位,强调刺激点或者扳机点。扳机点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

    当然穴位和扳机点有重叠,虽然对重叠的百分比仍有争议,但是在对疼痛的治疗中重叠率达到95%。当然与扳机点相比,针灸的腧穴理论包含的内容更丰富。

    三是刺激的方式差别。中医针灸刺激方式多,讲究手法和得气,强调“气至而有效”;西方针灸采用经皮电刺激或者浅刺或者弱刺激,而且刺激的时间不同,针刺的次数也不同。

    四是治疗疾病种类不同。西方针灸治疗疾病以疼痛为主,主要治疗体表肌筋膜痛;而中医针灸对疾病的治疗除疼痛外,更注重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以及对全身气血的调节。对于疼痛的治疗,西方针灸以神经节段理论来解释,中医针灸则以经络理论来解释,适当的配伍调整内脏的功能,才可能“标本兼治”,而非简单的镇痛。
, 百拇医药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也更加明确中医针灸目前面临的问题。如中医针灸的理论体系庞杂,名词概念含义不够明确,临床上有多种解释,并存在明显的理论脱离实践问题。对穴位部位和功能认识不充分,将穴位的动态部位变化、穴位特异性效应和广谱效应混淆,同时对穴位、疾病和刺激的关系认识不够完善等。因此构建体现针灸理论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概念明确、表述规范,能够指导临床的现代针灸理论体系框架成为目前的重要任务。

    尽管目前西方的针灸研究重点仍然是临床疗效证据,而国内针灸临床研究更关注各种针法的效应、针灸优势病种等。但无论是对针灸的科学基础研究还是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建立,每前进的一小步必然带动针灸学科前进一大步。

    

, 百拇医药     研究有异 严谨须同

    劳力行博士,香港大学教授、中医药学院院长。2003~2007年间,担任美国针灸研究协会(SAR)主席。2013年当选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同年担任中医药全球化联盟秘书长。

    中西方研究目的差异

    针刺在西方的广泛应用是从20世纪70年代才刚刚开始,所以西方学者往往带着谨慎甚至怀疑的态度去研究。其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针刺是否有效”(其假说是“针刺可能无效”),因而其实验对照组往往设为安慰治疗组(假针刺组)。

    然而对中国学者来说,针刺方法已经被应用了数千年,因而研究目的往往是为了证明针刺的高效性,其前提是“针刺是有效的”,所以其试验对照组往往设为常规治疗组。

    由于试验目的不同,导致对待试验结果的处理不同。在西方,显示针刺有效(阳性)和不显示其有效(阴性)的试验结果都有报道,研究者会对那些阴性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找出原因,为合理设计后续试验提供经验,最终使得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出针刺的有效性。
, 百拇医药
    而国内学者做试验的前提是“针刺是有效的”,有阴性结果的试验就不会被报道。由于那些失败的经验不能被分享,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针刺研究的发展。

    科研方法的差异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在科研设计上就显示出不同。如果以安慰治疗(假针刺)组做对照,就要采用盲法,即病人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个组。科研研究强调随机分组,使得两组病人的入组条件相似并有可比性。而各课题组成员亦有明确分工,成员之间互不知情,以避免影响研究结果判断。

    如在西方临床试验中有专职临床研究协调者负责病人招募和资料收集,但不参与治疗;而治疗者往往是有经验的针灸治疗师,只负责提供治疗,不参与资料收集。因为科研方法严谨,避免了人为误差及偏倚。

    反观国内的科研往往是比较两种不同疗法的差异,因而难以执行患者盲法;同时课题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如负责针刺的治疗师往往又是病例收集者及评估者,难免偏倚。再者,临床试验往往是由研究生完成,相对经验不足,而且研究时间往往仓促,以致实验执行粗糙,过程有欠严谨。
, 百拇医药
    中国针刺研究的优势

    最近几年西方针刺研究逐步深入,特别是对针刺治疗疼痛症(如颈痛、腰痛、头痛、肩痛、关节痛)已经有明确证据。2012年9月,美国纽约斯隆·凯瑟琳医院的安德鲁·维克斯博士发表了对29个大型、大样本(约1.8万患者)的针刺临床实验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疗效显著优于安慰性针刺,且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由于在中国实行安慰性假针刺比较困难,笔者认为中国的针灸研究应该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如针刺的效时(起效和持续时间)、频率(每周最合理针刺次数)和预后(是否需要后续治疗),或者研究如何与西药配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这些实验结果能为临床服务提供直接和实用的证据。

    但是,在做这种研究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方法是不能或缺的。如上述严格随机分组、人员分工、临床研究人员水平的提高,都是保证科研方法严谨性的基本因素。从而真正使循证医学的方法在针刺科研领域中得以应用。
, http://www.100md.com
    

    解决三大挑战 引领针灸发展

    刘保延,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

    “中医针灸”已经成为了“世界针灸”。而走向世界的针灸同时也向针灸发源地中医针灸界提出严峻挑战。

    挑战一:针灸疗效“缺少研究数据”。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建议采取“两法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一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按国际公认的规则,尽可能对已成熟的诊疗方案或疗效明确的针灸疗法开展验证性研究。要建立合适的研究假说与合适有效的对照,选择能体现针灸疗效、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在符合伦理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解释性随机对照设计、采取中央随机、严格控制质量和数据管理,减少偏倚和病例脱落。
, 百拇医药
    同时要提高研究透明化,研究报告要符合国际上公认的发表规范。这样的研究可以提高针灸的公认度,为产生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支撑。如我国专家开展的偏头痛、得气对面瘫的影响以及针刺镇痛机制等研究,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要积极推进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其核心是在保持针灸个体诊疗的同时,利用临床实际的诊疗数据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在国际上也刚刚起步,可以借鉴“病历登记注册研究”、“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实用性对照研究”以及单个病例的Meta分析研究设计方法,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根据针灸特点,创新研究方法,使针灸彻底摆脱“缺乏数据”的困扰。

    两类研究从本质上看是简单范式与复杂范式的区分,但二者除了关键技术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与方法论不同。我国有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这为我国产生大量针灸临床证据发挥主导作用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挑战二:传统针灸理论体系不能满足临床发展的需求。目前,针灸理论体系核心内容源于《黄帝内经》,到了近代受到“大方脉”理论的束缚,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大大减弱,而大量试验研究的结果,又很少回归并补充到针灸理论体系中。
, http://www.100md.com
    随着“世界针灸”的发展,一些源于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结果也没能被吸纳入针灸理论体系,致使国际上已经有了“西方针灸”等理论萌芽,所以源于古典、基于临床、吸纳现代、包容开放,完善针灸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医针灸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挑战三:国内针灸服务模式制约了针灸的治疗范围。目前,在医疗机构以疾病来分科中,针灸以疗法分科而形成的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大多数适宜病种接受针灸诊治的巨大限制和制约;同时,随着医学目的调整,在健康保障,治未病中发挥针灸无副作用、耐受性不明显、可以较长时间使用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创新机制改变服务模式,也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此中国针灸应做出表率和示范。

    

    针灸理论体系需重构
, 百拇医药
    喻晓春,香港大学生理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

    分析国外针灸研究的文献不难发现,其研究目的、病种选择、研究方法、看问题的角度以及研究结论等,与国内针灸研究不尽相同。

    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国外针灸研究显示,真针刺和假针刺、穴位和非穴位刺激均可产生相似的、没有统计学差异的疗效;针刺与安慰对照的效果相似;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和扳机点刺激疗法等照样可以产生不错的疗效,显示不用传统针灸理论指导照样可以产生治疗效果。这些对传统针灸腧穴功能的特异性以及不同针灸手法等不同的针刺方法的疗效特异性提出了质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的西方针灸研究界完全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在目前尚缺乏科学证据证明传统针灸理论的科学性和临床指导价值的现实情况下,逐步在形成他们自己一套简单的、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指导临床的“西方针灸”理论体系,不得不引起国内针灸研究者的深思。
, http://www.100md.com
    国内对针灸理论的研究开展了几十年,严格来讲,迄今仍难拿出令科学界信服的科学证据来证明其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或指导价值。到目前为止,国内积累的科学证据也描述不了古代文献和现代教科书所记载的经络系统的完整面貌,也证明不了某经或某经上的腧穴只能单单特异性地治疗其所络属的内脏的疾病。对于腧穴特异性的研究也没有积累系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穴位和非穴位可以产生不同疗效的科学机制;也没有严谨的实验和临床证据证明不同针刺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疗效的科学基础。

    今后我们的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再也不能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模式,必须改变那种文献理论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之间相互脱节的现状,今后的针灸研究过程中,应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重新梳理不同发展阶段的针灸传统理论体系的角度出发,力求找到其科学合理的内核,再加以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在此基础上重构一个既根于针灸传统理论内核、又立于科学证据基础上并能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的新的针灸理论体系。

    
, 百拇医药
    针灸西进四难题

    李永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学士,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生理硕士,香槟伊利诺伊大学分子免疫博士;纽约北岸大学医院病理住院医师;哥伦比亚大学及阿克曼皮肤病理研究所皮肤病理专科医生。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医学科学界对针灸始终保持着谨慎的关注态度,并坚持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针灸。目前,西方大量的研究报告虽然证实了针灸对许多常见疾病的疗效,但同时也揭示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还提出了不少传统中医针灸界不曾遇到的新问题。

    一是针刺疗效是否只是安慰效果;二是为什么针刺非穴位点同样可以产生疗效;三是针灸到底有哪些临床适应症;四是寻找代表个体差异及针刺敏感性的生物指标和临床意义。

    对此针灸界需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格的临床试验来回答,因为相关的假说一旦被科学数据所证实,就会被纳入现代针灸理论,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促进针灸的发展。
, 百拇医药
    以下是4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中国“硬针灸”同西方“软针灸”治疗某些疾病临床疗效的区别。如果试验证明,硬针灸(中国传统针灸:针较长粗,重视穴位和针感,患者不需入静)和软针灸(西方现流行的针法:针较短细,针管进针,重视无痛和取穴方便,患者入静)确有差异,很可能两种针法各有其最佳适应症,或产生安慰效果不同。如结果相反,也会有临床意义。此研究结果会有益于今后针灸临床“辨证选针法”,提高针灸的疗效。

    2.“泛穴现象”(人体无处不是穴)的临床和实验证明。此研究可以解释“非穴位”治疗效果的迷惑及西方大量临床试验的结果。如此研究证明泛穴现象确实存在,其结果并不否定传统中医理论穴位的特异作用。相反,能扩展中医“阿是穴”的概念和应用,同时凸显特异穴位的价值。也可以解释一些西方针灸临床试验的结果和临床医生观察到的治疗现象。这些研究还可以丰富现代针灸理论,使科学界、西医界及广大民众更加理解和接受针灸疗法。
, 百拇医药
    3.“针灸愈合作用”的临床试验及机理研究。当前常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针灸治疗某种病症疗效”的方法在研究思路上存在严重缺陷,用此方法逐个证实针灸对不同病症的疗效是不现实且十分昂贵的,也不符合针灸的作用机理。

    如能证明针灸的确能够加强人体的一些“愈合作用”,那么从理论上讲,通过人体愈合作用可以改善的病症都会得益于针灸治疗。如“针灸愈合作用”得到科学研究证实,我们将不需要再进行无休止的“对症针灸临床试验”,在医学生理病理的原理上承认针灸的疗效,极大地扩展针灸的临床应用。

    4.针灸生物效应和疗效的个体差异研究。针刺可产生的生物效应包括经脉循行现象、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及患者的感觉等,而此效应或因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疾病、家族、基因等有较大个体差异,因而治疗效果也会不同。

    此研究重在通过生物指标找到针灸适应病人,提高疗效,扩大患者群。近年来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现在是科学界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 百拇医药
    总之,对于西方针灸研究提出的问题,中医界应该直接面对。首先解决可能会对东西方针灸发展产生实质性推动的“瓶颈问题”,改进传统针灸理论,增加科学界、西医界、医疗保险机构以及广大民众对针灸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和扩大治疗范围。

    

    单病例Meta分析提供力证

    HughMacPherson博士,创办了总部设在英国约克的针灸北方学院,开设了英国大学中首个通过批准的针灸学位课程,成立了中医学研究基金会,随后加入约克大学健康科学系并担任高级研究员。

    尽管针灸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痛,但对于疗效是否源于安慰效应仍有很多争议。许多针灸治疗慢性痛的系统评价,由于纳入的临床试验数据局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很难得出可靠的结论。
, http://www.100md.com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针刺研究协作组的联合攻关,开展针灸治疗慢性痛的单病例高质量meta分析,并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针刺效果与假针刺(安慰剂)比较。二是针刺效果与标准治疗、常规治疗、候补治疗等效果比较。

    目前选择的疾病包括针灸治疗颈腰背痛、骨关节炎、肩痛、头痛(偏头痛)等多种痛症,共29个试验,18个试验有针刺和非针刺的对照,纳入病例14597例;20个有针刺和假针刺的对照,纳入例病5230例。单病例meta分析确定了针刺治疗效果的大小与针刺和标准治疗的可信区间。

    由于这一研究包括的病例数量大,同时又采用了单个病例准确的数据进行了meta分析,其结果为针刺组疗效优于假针刺组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为解决针刺与安慰效应的争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一结果为不同种类的假对照设置,如刺入和非刺入、不同程度的标准对照等的选择提供了方法。还表明在对照研究中对照方法的选择对于针刺疗效大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醒我们在针灸临床设计中,应该首先明确针刺效应和假针刺效应的区别,明确针刺效应和其他标准治疗的不同。
, 百拇医药
    

    脑功能成像可探索针灸作用机制

    方继良,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脑功能成像研究室主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脑功能成像(包括脑功能磁共振fMRI、脑正电子发射CT扫描PET等),在脑器官水平针刺机制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穴位特异性、不同针刺技术、针刺即刻或延后效应所诱导的脑活动及脑网络变化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已开始探索针刺治疗疾病的脑中枢机制,在不同针刺方法、手法、得气及针刺安慰效应方面已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
, 百拇医药
    在世界上,美国的优势是设计严谨、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并与脑科学研究相结合,虽然临床做的少,但小数据做出了数篇大文章。中国的优势是临床做的多,研究主要集中在脑功能成像机制的多模态研究及其基础,已初步显示多学科综合实力,但临床研究质量以及脑功能机制研究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多个研究组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观点是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Hui医生最早提出的边缘系统负激活学说。这一学说在不同团队的系列研究和meta分析综述中得以证实。负激活效应在针灸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其是否与神经核团功能直接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最近,我们团队就得气对脑功能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影响在不同穴位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支持穴位脑效应存在相对特异性的观点,并提出针刺调制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假说,其中包括对脑默认网络的核心脑区起到了明显的调制效应。

    国外Napadow团队提出针刺调制脑默认网络及体感运动网络,针刺对以边缘叶结构为主的自主神经系统具有较特征性的调制作用。Kong及Gollub实验室提出针灸止痛不同于安慰效应,但明显受到安慰效应的影响,安慰效应在真穴和假穴之间存在差异。国内田捷研究组近年提出了针刺穴位具有“时空编码脑网络”的效应特异性,强调针刺实验单砖块设计方案,结果显示针刺调控了杏仁核网络。
, 百拇医药
    多数的fMRI对照研究均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诱导脑区活动和脑网络变化间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就代表了每个穴位在脑内的特异性值得商確,这是基于外周针刺信息入脑后均存在集中及弥散传递,脑功能核团信息处理的高度综合性,脑网络的复杂性,而且这种可能的特异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也不甚明了。

    比如,尽管不同研究报道的实验结果并不一致,但相对特异性也体现在大多数研究均显示了针刺诱导的即刻性和持续性效应,包括诸多重叠的脑功能区:如躯体感觉运动区、注意相关脑区、痛觉情感处理和认知脑区;针刺也调制了包括默认网络、感觉运动网络、疼痛网络、注意网络和杏仁核相关情感情绪网络等多个脑网络。

    本版文章由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提供。资助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503500);“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I24B00)

    
, http://www.100md.com
    穴位特异性作用研究要创新

    杨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安徽省名医、名中医。

    穴位,在针灸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国外同行的研究结果却使穴位特异性作用在国际针灸界出现了怀疑、否定的声音。

    从国际上的一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在应用针灸治疗痛证、退性行病症、身心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对针灸治疗上述病症的效果予以充分的肯定。但同时,由于出现“真假针灸”、“真假穴位”的治疗结果没有差异,似乎针灸有效、穴位无用,其结论对全球针灸界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大多数临床针灸医生认为上述结论是不客观的,与实际不符。然而,问题不容回避。

, 百拇医药     我国针灸工作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予以认真的回答,而决不能漠然处之。否则,任由发展,穴位将不复存在,针灸学科的理论基石将动摇,中国针灸学科将会沦落为“体表刺激疗法而失本来的合理内涵。按魏稼先生的话就是废(穴位)理论而存实践,只能使中医(针灸)本能结构受到破坏,从而把它推向覆灭的深渊。

    然而,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我认为应当是有组织、多层次、全方位、有针对性的。要举全国之力,乃至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结果,以理性、客观、有充分依据的给国内外针灸同仁及学人以正确答案。

    首先,应借鉴现代医学临床研究新的模式,以疾病治疗为载体,对临床疗效确切、特异作用明显、临床广泛使用的穴位进行科学设计、借鉴国际公认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数据和结论以说明问题。需要强调的是,穴位特异作用的研究离不开实验医学,但如简单以实验医学规范、评价、解释,针灸医学将成为一具徒有其名的躯壳。

    其次,穴位特异作用研究要创新,要在研究思路上创新,对中外科技成果要学习、借鉴、吸收。再次,要善于科学地扬弃。如对于否定“穴位”的报告应认真分析,吸收其中合理的部分,避免研究设计、方法中出现的不足,更要注意结论的严谨性,绝不能主观臆断全盘肯定或一概否定。
, http://www.100md.com
    此外,要敢于超越。不能简单地以其他某种体系、学说去替代或规范穴位特异性作用的研究,既不能固守国粹更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

    最后,给穴位特异性作用研究一个容忍、宽松的和谐环境。

    

    应开展针灸“疗效比较研究”

    ClaudiaWitt,医学博士,为流行病学家和研究方法学家以及医疗保健管理专家。现任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大学医院中西医结合和补充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

    尽管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化诊断和辨证论治来治疗,但至今为止,许多中医的临床研究却集中于单一疗法的特异性效应。许多临床试验通过严格筛选和标准治疗方案尽量排除了偏倚,从而提供了重要临床疗效信息。然而,这些结果只显示了部分有限的针灸效应,忽略了针灸更广泛的常规治疗效果。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在主流医学界开展的“疗效比较研究”(CER),通过综合比较研究两种或者多种医疗手段疗效,获取判断哪一种治疗相对较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并以此帮助患者、医生、支付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针灸)。

    这一证据比RCT(一种对医疗卫生服务中某种疗法或药物效果进行检测的手段)的结论更适用于实际医疗方案的决策。只是目前结合医学的疗效比较数据还很少,可喜的是针灸研究已经提供了很多疗效比较研究的证据。

    未来我们应该关注的:一是中西医结合复杂干预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二是改进评估方法和复杂干预的结果;三是个性化诊治的临床疗效评价;四是了解对于患者个体什么是最有效的;五是理解病人喜好对疗效的影响。

    总之,在补充和结合医学临床研究中,专家和科研工作者往往片面地追求研究规范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最终服务对象(即患者的需求)。因此,以往大多数的临床研究都集中在评价治疗措施的疗效,而缺乏关于其临床实际应用效果的研究数据。而重视CER将会大力推动临床循证医学的发展,并为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 百拇医药
    

    治疗病种不同带来研究差异

    朱兵,法国巴黎大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原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中外针灸关注问题分歧大

    由于临床证据不充分,西方针灸的病种局限在软组织病痛、头痛、失眠等疾病上。这类疾病多局部取穴,与中医经络理论关系不很紧密,导致中医理论受到西方针灸学派的质疑。

    由于这些疾病多以痛症为主,而体表刺激传入引起的对疼痛的节段性作用和全身性作用已是疼痛研究领域公认的两种理论。且这两种效应的产生与穴位关系并不密切,无论是穴位针刺还是旁开的非穴位针刺都能激活这两大疼痛调制系统,产生镇痛效应,因而“穴位”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导致西方针灸学派对穴位存在与否的怀疑,同时认为针灸只是“安慰”效应。
, http://www.100md.com
    西方临床研究中常将“非穴位”作为安慰对照,既然穴位和非穴位针刺都能缓解疼痛,那么针灸的作用就相当于安慰剂作用的论点也就产生了。但是就同样的临床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穴位和附近的“阿是穴”都能用于治疗多种痛症。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穴位的特异性,这也是西方针灸学派质疑的重点。其实只是我们把穴位的有效性当作了穴位的特异性,或是一个穴位比某个穴位效应好一点,仅此而已。

    针灸疗效高却无助针灸国际化

    西方在评价针灸临床疗效时质疑,我们疗效奇高,但研究设计又乏严谨。“双盲”方法的核心在于避免主观偏倚,盲患者易,而盲针灸医生才是克服主观偏倚的最重要对象;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重视不够。以针灸为职业或谋生手段的从业者很难克服这种主观偏倚。

    同时,由于针灸的有效病种常缺乏客观指标,这都是造成我国针灸研究论文水平较低、疗效自恃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引入中立的评价方介入临床研究是值得推荐的。
, 百拇医药
    

    巴西公共保健保险纳入针灸

    AriMoré,巴西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公共卫生部的内科医师,针灸医师及研究员。巴西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住院医师项目助理辅导员,巴西转化中医/针灸研究组的成员。

    在过去20年中,世界各国针灸相关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发表在高水平的杂志上。在1991~2011年间,巴西针灸的研究论文数在世界排名第12位。

    针灸在巴西的公共卫生和私人保健体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20%的初级卫生保健中心提供结合医学的服务;目前有针灸诊所481个,住院医师项目中有10个针灸医生的项目,大约500名针灸医师,还有超过1万人的针灸师。
, 百拇医药
    随着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发展,巴西人在医疗保健活动中接受了针灸。在20世纪80年代,巴西把针灸纳入公共保健保险系统,1995年将针灸列为一种医学专业,2003年将针灸列为住院医师培训项目(住院医师培训包括中医培训和生物医学培训以及医学实践,其中中医培训包括了传统中国针刺、西方针刺、灸法、阴阳理论、中医症候等),2006年将针灸列入国家政策等。

    巴西的基金管理者在发现医疗保健系统中过度医疗和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这一主要问题后,积极研究通过针灸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在巴西有调查表明,患者的医生懂得补充医学可以使患者降低费用而延长寿命,因此在巴西有20%的初级医疗机构提供结合医学疗法,包括针灸和其他疗法。由于在诊疗过程中加入了非线性思维和整体观,避免了线性思维与还原论的影响,降低了医源性的干预与医疗费用,使病人受益、患者的满意度增加。

    
, 百拇医药
    以现代方法解释针刺改善症状群

    VitalyNapadow博士,美国针刺研究会联合主席,波士顿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生物医学影像马蒂诺中心的副助理教授。新英格兰针灸学校硕士,哈佛-麻省理工卫生科学与技术系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

    针刺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但其作用机理还没有完全明确,临床效果还有争议。针刺常常是通过引起机体一种复杂的感觉来起作用,而且许多刺激部位远离损伤部位。再者,针刺还可以调节包括疼痛在内的感觉和认知不同症状群,这就提示针灸的效果是以大脑中枢网络控制为其科学基础的。

    现代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核磁共振(fMRI)为安全观察人脑功能活动提供了手段,可用于观察针刺后脑活动的特征改变以及针刺对各种与神经生理相关的病理改变。神经影像学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区分真假针灸、解释其作用机制,并优于主观的临床结果。

    在21世纪的医疗服务市场中,针灸的作用在于对于慢性病症状的改善。因此,应该开展人体研究,阐明针灸减轻各类症候群的机理,明确针灸减轻痛、痒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机制。而这些研究可以解释:针刺与其他常规疗法为什么可以协同组合;并为针刺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基础,使患者有可能受益于不同形式的针灸。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