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此忍冬错认彼忍冬
我国第一次将中药“忍冬藤”、“金银花”收载入1963年版《中国药典》,直接将“中药忍冬”对接为“植物忍冬 (种)”,这就将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等自古以来均作为中药金银花使用的同属植物排除在外,成为南北金银花名分之争的根源所在——?“忍冬”之名的含义有自古指代与外来译代之分(指代不同)、广义与狭义之分(范围不同)、中药名称与植物名称之分(属性不同)。“中药忍冬”是一个自古就有的概念,而“植物忍冬(种)”是一个后来的外来的概念。
?1963年版《中国药典》将“中药忍冬”直接对接为“植物忍冬(种)”,以一个后来的、外来拉丁译名取代了一个中国自古名称,以一个植物名称取代了一个中药名称,以一个小概念取代了一个大概念,造成今天的混乱。
?片面强调植物学分类,强调一物一名才能实现中药质量控制,从根本上忽略了中医药属于复杂系统的属性,实际上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客观上造成了不尊重中医药自身理论体系和规律的严重后果。
随着2015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即将问世,南北金银花名分之争再度燃起战火。表面看来这场纠纷起源于2005年《中国药典》将南北金银花分开,分别称为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Thunb.忍冬)、山银花(LoniceramacranthoidesHand.-Mazz.灰毡毛忍冬、LonicerahypoglaucaMiq.红腺忍冬、LoniceraconfusaDC.华南忍冬),实际根源在于1963年第一次《中国药典》收载,对于中药“忍冬藤”及其花蕾“金银花”认定的偏颇。因为国家药典委声称2005年《中国药典》将其分开的“理由”是“1977年版增加的金银花多基原缺乏依据”,此前1963年版《中国药典》认定的忍冬藤与金银花,就只有LonicerajaponicaThunb(忍冬)的藤及其花蕾这一种,没有别的物种。
“中药忍冬”非“植物忍冬(种)”
中国中药名称忍冬的起源与实物
最早记载“忍冬”为药材的是东晋葛洪(东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的《肘后备急方》,但此书对“忍冬”原植物和药材的形态未做任何描述,仅云:忍冬茎叶挫数壶煮。其后陶弘景(南北朝梁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所著《本草经集注》转载《名医别录》描述:“忍冬味甘,温,无毒。主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十二月采,阴干。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这是有关“中药忍冬”的最早记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3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