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逢春:教学甚严 极重医德
《中华中医昆仑》人物故事(14)
《中华中医昆仑》人物故事(14)
医者仁术也,苟利于世,不应自秘,应宜群策群力,黾勉事功,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发前人之所未发,庶可抗衡于世界,不致日趋凌替也。 ——汪逢春
汪逢春(1884年-1949年),原名朝甲,字凤椿,悬壶北京时改名“逢春”。祖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
汪逢春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自幼熟习儒医经典,12岁开始学医,先后师从苏州名医艾步蟾先生和北京名医力钧(字轩举)先生。从1929年起,担任北京中医考试委员会主考。1938年,被推选为北京国医(中医)分会会长,创办并主编《北京医药月刊》。1942年,创办北平国医讲习班,为中医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临床上,汪逢春注重医药并行,主张后天调理,擅长治疗各种时令病及肠胃病,对湿温病多有阐发。热心公益事业和中医教育事业,尤重培养人才。教学甚严,极重医德,且每严教其弟子尊重同道。
汪逢春一生忙于诊务、办学及培养后辈弟子,在学术著作上极为谨慎,轻易不肯著书立说,故名气极大而传世著作甚少。著作仅有《中医病理学》及零星文章和其门人所辑的《泊庐医案》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