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咳”不妨试试中药
进入秋冬季节,咳嗽声此起彼伏,特别是老人、孩子,一旦感染风寒,咳嗽的毛病就迁延不愈。还有的人白天好好的,到了晚上就开始咳个不停。这是为什么呢?
秋季气候变得干燥,中医称之为“秋燥”。中医认为,在五行中,肺与秋同属金,故肺与秋令相应。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若是受到燥邪侵害,肺气壅遏,气道不利,肺气失宣,易引发秋燥咳嗽。秋季燥咳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但是稍有疏忽,仍可能会因此酿成气管炎和支气管炎,所以应引起重视。
燥咳属于外感燥邪,治疗上应以宣散祛邪为主。中医学认为,燥咳因其病因的不同,又分为温燥(燥热)和凉燥(风燥)两种,在治疗上也有不同的特点。
温燥一般发生在初秋。
此时天气还比较热,易受燥热之邪。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红、舌苔薄黄而干。
治疗温燥以疏风清热、润燥止咳为主,方选桑杏汤:桑叶、杏仁、北沙参、浙贝母、豆豉、栀子皮、梨皮。热甚伤津较重的,加天花粉、麦冬;咽干痛的,加射干、桔梗、甘草;痰黏,难咳出的,加瓜蒌皮、前胡、麦冬;大便不爽的,加大黄、槟榔、当归。
凉燥一般发生在深秋。
深秋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发时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咳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治疗凉燥以辛散温润、宣肺化痰为主,方选杏苏散:苏叶、杏仁、制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壳、橘皮、生姜、大枣。表寒重的,加豆豉、牛蒡子;头痛厉害的,加川芎、防风、白蒺藜;痰多胸闷的,加川贝、紫菀;表邪已去,久咳不止的,加百合。
“秋咳”有时迁延难愈,由于咽喉痒疼难受,不少人便含服润喉片来缓解咽部不适,其实这并不科学。因为含薄荷成分的润喉片具有收缩口腔黏膜血管的作用,在口腔无炎症时经常含服会使黏膜血管收缩,引起黏膜干燥破损,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所以,切勿滥用润喉药治疗秋季咳嗽。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百拇医药(苏新民)
秋季气候变得干燥,中医称之为“秋燥”。中医认为,在五行中,肺与秋同属金,故肺与秋令相应。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若是受到燥邪侵害,肺气壅遏,气道不利,肺气失宣,易引发秋燥咳嗽。秋季燥咳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但是稍有疏忽,仍可能会因此酿成气管炎和支气管炎,所以应引起重视。
燥咳属于外感燥邪,治疗上应以宣散祛邪为主。中医学认为,燥咳因其病因的不同,又分为温燥(燥热)和凉燥(风燥)两种,在治疗上也有不同的特点。
温燥一般发生在初秋。
此时天气还比较热,易受燥热之邪。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红、舌苔薄黄而干。
治疗温燥以疏风清热、润燥止咳为主,方选桑杏汤:桑叶、杏仁、北沙参、浙贝母、豆豉、栀子皮、梨皮。热甚伤津较重的,加天花粉、麦冬;咽干痛的,加射干、桔梗、甘草;痰黏,难咳出的,加瓜蒌皮、前胡、麦冬;大便不爽的,加大黄、槟榔、当归。
凉燥一般发生在深秋。
深秋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发时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咳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治疗凉燥以辛散温润、宣肺化痰为主,方选杏苏散:苏叶、杏仁、制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壳、橘皮、生姜、大枣。表寒重的,加豆豉、牛蒡子;头痛厉害的,加川芎、防风、白蒺藜;痰多胸闷的,加川贝、紫菀;表邪已去,久咳不止的,加百合。
“秋咳”有时迁延难愈,由于咽喉痒疼难受,不少人便含服润喉片来缓解咽部不适,其实这并不科学。因为含薄荷成分的润喉片具有收缩口腔黏膜血管的作用,在口腔无炎症时经常含服会使黏膜血管收缩,引起黏膜干燥破损,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所以,切勿滥用润喉药治疗秋季咳嗽。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百拇医药(苏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