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剧荒谬易误导病患急诊专家指点救命金律
近日,被称为中国版“急诊室故事”的电视剧《青年医生》正在北京、天津、浙江等卫视热播,但剧中一些医疗常识的不专业,引发观众和医学界人士纷纷吐槽。其实,一些国产医疗剧在医疗“专业化”层面往往呈现出一种营养不良的状态,剧中一些违背医疗常识的情节容易误导患者及其家属。为此,我们特意请来301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急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急诊室专家,一起来评点哪些常见的电视剧情因为医学谬误而太离谱,遇上急诊正确的做法到底应该是什么?
■ 明文
近日,都市医疗行业剧《青年医生》正在北京、天津、浙江等卫视热播,被称为中国版的“急诊室故事”。但剧中一些医疗常识的不专业,引发了观众和医学界人士纷纷吐槽。其实,不止这部《青年医生》,由于受到制作水平和创作理念等影响,一些国产医疗剧在医疗“专业化”层面往往呈现出一种营养不良的状态,很多违背医疗常识的情节往往容易误导患者及其家属。那么,我们不妨来听听北京一些真正的急诊室专家们给出的忠告和建议,一起来看看哪些电视剧情因为谬误而太离谱,遇上急诊正确的做法到底应该是什么?
忠告一:心脑血管意外最常见
“要给急症的发生率排个座次,心脑血管意外多年来一直稳居第一,而且越来越多了。”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教授孟庆义强调,这些病人往往有动脉硬化、“三高”、肥胖等基础病,且多有吸烟、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专家表示,这些人群在生活中一定要预防心脑血管病突发,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记住清晨是心脑血管意外发病的高峰。起床后3个小时,即早晨6~9点要避免剧烈运动,即便早锻炼,也要柔和一些。对于平时服药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药效一定要覆盖清晨这段时间。另外,老人早晨起床时一定忌过猛,最好先在床上活动一下,然后慢慢起身,在床边坐一会再下地。
其次,警惕心脑供血不足成为意外发病的诱因。老人忌吃得过饱,吃太多容易诱发脑梗、心梗。有的高血压病人发现血压增高,习惯性地含服心痛定,这是个常见错误,心痛定会让血压降得过低,反而引发脑梗、心梗。
再次,无论变冷、变热,气候变化都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期。因此,在天气变化时,老年人等体弱者一定要做好防范,特别是秋冬季节,保暖措施一定要做好。
“血管劈”死亡率超过心梗。孟庆义特别强调,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还要警惕另一种意外——主动脉夹层,通俗地说就是“血管劈了”。主动脉位置偏后,如果动脉硬化、弹性变差,人突然做拉伸后背的动作,就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其死亡率甚至超过心梗。所以,老人、动脉硬化患者平时的动作一定要轻柔、缓慢,切忌用力过猛、幅度过大。
突发心脏病,含硝酸甘油前要量血压。如果突感剧烈胸痛,怀疑是心脏病犯了,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拿出硝酸甘油含服。孟庆义强调,含硝酸甘油前一定要量个血压,这是因为血管狭窄和血压低同样会引发心绞痛,如果是前者,含服硝酸甘油是正确的;若血压低,吃了会雪上加霜。另外,含一片后等3~5分钟不见缓解,可含第二片,不行再含第三片,如果还不管用,就不能再吃了,应赶紧送医院。除了含硝酸甘油,还可以立刻嚼服150~300毫克阿司匹林。如果病人心跳骤停,旁人应尽快做心肺复苏,即让病人平卧在硬板床上,按压胸骨,直到医生来。
忠告二:烧烫伤自救误区最大
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说,老百姓急救烧烫伤的误区很多。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烫伤了,往往抱起就往医院跑,这是绝对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用流动的冷水冲至少20分钟,无论面积多大都应该这样做。这是因为人被烧烫伤后,即便脱离了热源,热量也在往皮肤、肌肉深部传递,造成进一步损伤,这时局部降温能把损伤降低到最小。
忠告三:儿童老人最易出现气道梗阻
儿童气道发育不完全,老年人的气道神经不敏感,一颗花生米、一个硬币,都可能造成气道梗阻。这种情况往医院送肯定来不及,周荣斌建议,碰到这种情况,旁人一定要立刻施以“海姆立克手法”,即救护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其腰腹部,一手握拳,对着患者的上腹部反复向上向后快速冲击,直到产生的气流把异物顶出来。
忠告四:车祸创伤增长多
城市机动车的激增也带来了无数伤害。碰到车祸伤者,处理手法很重要,特别是怀疑脊柱受伤的人,搬动时必须保护好脊柱,如果没经验就不要随意搬动。孟庆义表示,创伤最主要的死因是出血性休克,因此止血意识必须加强。方法是先要保持伤口清洁,然后局部压迫止血,有条件的在肢体的近心端扎止血带。
忠告五:老人冬季要防跌倒
每年冬天下雪后,摔伤的老人往往在医院急诊扎堆儿。周荣斌说,老年人最怕跌倒,对于这种意外最好的办法是预防,天气不好,老年人应减少外出,出行一定要穿防滑鞋,且要有家人陪同。
忠告六:急性腹痛不能小瞧
急腹症是急诊室常见的急症,临床上急腹症有几十种之多。北京急救中心资深专家贾大成说,以下几种腹痛必须上医院:1.肌肉紧张的,肚子特别硬,可能是外科急腹症;2.如果上腹痛得脸都白了,一身汗,甚至烦躁不安,一定要警惕不典型心梗;3.女性下腹痛,如果有停经史,留意宫外孕;4.上腹刀割样疼痛,如果是发生在暴饮暴食或饮酒后,要警惕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忠告七:处理中毒选对方法
如果不小心中毒,一定先判断是什么中毒,只要不是腐蚀性物质,没有超过6小时,一定要催吐、洗胃。在家可以先口服300~400毫升温水,注意温度不能太凉,否则胃会收缩,反而将毒物挤进肠道;水也不能太热,否则会促进毒物的吸收。喝水以后注意变换体位,并按摩胃部,可洗得更完全,再催吐,直到水清亮为止。贾大成提醒,对于毒物不明的,第一次的呕吐物最好留着,以便送到医院进行毒物检测。如果是腐蚀性毒物,如84消毒液、硫酸等,不能催吐、洗胃,否则会导致穿孔,可以给患者喝牛奶、蛋清、豆浆、生植物油等保护胃黏膜的液体200毫升。
忠告八:昏迷也别忘保持气道通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秦俭特别强调,突发急病之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昏迷后误吸导致的窒息。所有急诊病人,凡是发生了昏迷、昏睡,甚至醉酒,一定要保持气道通畅,这方面有很多血的教训,因此遇到病人神志不清,首先要清理其嘴里的假牙、分泌物、异物等,一定让其侧卧,将双手合在一起放脸的下方,一方面保持头部的稳定,另一方面可让口腔里的呕吐物、分泌物流出,以免发生误吸。
相关链接
医疗剧常犯哪些医学错误
剧情谬误1:车祸现场直接把伤员拉出来。
专家纠错:车祸现场不能随意移动伤员,若伤员正身处危险境地,救助者应以不扭动伤员体位的方式,将伤员移到安全的地方。注意应该平行搬运。如果伤员昏迷,应垫高其背部,使其头稍后仰并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中的呕吐物,防止窒息。不要摇晃伤员头部。
剧情谬误2:自称医生站在马路中间给病人输液。
专家纠错:救护人员在紧急现场救助中不可能随便相信一个自称是医生的路人,更不可能让其输液。正规的救护车上肯定配有活动输液架。急救车上的医护人员都具备进行急救的能力,一般来说是不会让别人来动手输液的。
剧情谬误3:胸外按压频率慢能救人吗?
专家纠错:胸外按压的频率应该为至少100次/分;胸外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cm,胸部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成人胸外按压∶通气比例推荐为30:2。同时强调持续按压,按压间断不超过10秒。如果按压的频率太慢难以达到抢救效果。
剧情谬误4:无菌手套扔进生活垃圾桶。
专家纠错:在医院里一般会有两种颜色的垃圾袋,其中黑色的是放生活垃圾的,黄色的是专门用来放医疗废弃物的。使用过的无菌手套属于医疗废弃物,不能丢在生活垃圾桶里。
剧情谬误5:抽血200毫升化验太离谱。
专家纠错:一般抽血化验2-4毫升基本就能满足检验科用量了,最多抽血10毫升已经算是多的了。抽200毫升的血化验不但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医学道理。
剧情谬误6:挂9%生理盐水不靠谱。
专家纠错:医疗用的生理盐水一般是0.9%的氯化钠水溶液,因为它的渗透压值和正常人的血浆、组织液都是大致一样的,所以可用作补液以及其他医疗用途。剧情中出现挂9%的生理盐水的“医嘱”,显然不科学,被网友戏谑“腌咸菜”。 (乐乐)
■ 明文
近日,都市医疗行业剧《青年医生》正在北京、天津、浙江等卫视热播,被称为中国版的“急诊室故事”。但剧中一些医疗常识的不专业,引发了观众和医学界人士纷纷吐槽。其实,不止这部《青年医生》,由于受到制作水平和创作理念等影响,一些国产医疗剧在医疗“专业化”层面往往呈现出一种营养不良的状态,很多违背医疗常识的情节往往容易误导患者及其家属。那么,我们不妨来听听北京一些真正的急诊室专家们给出的忠告和建议,一起来看看哪些电视剧情因为谬误而太离谱,遇上急诊正确的做法到底应该是什么?
忠告一:心脑血管意外最常见
“要给急症的发生率排个座次,心脑血管意外多年来一直稳居第一,而且越来越多了。”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教授孟庆义强调,这些病人往往有动脉硬化、“三高”、肥胖等基础病,且多有吸烟、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专家表示,这些人群在生活中一定要预防心脑血管病突发,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记住清晨是心脑血管意外发病的高峰。起床后3个小时,即早晨6~9点要避免剧烈运动,即便早锻炼,也要柔和一些。对于平时服药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药效一定要覆盖清晨这段时间。另外,老人早晨起床时一定忌过猛,最好先在床上活动一下,然后慢慢起身,在床边坐一会再下地。
其次,警惕心脑供血不足成为意外发病的诱因。老人忌吃得过饱,吃太多容易诱发脑梗、心梗。有的高血压病人发现血压增高,习惯性地含服心痛定,这是个常见错误,心痛定会让血压降得过低,反而引发脑梗、心梗。
再次,无论变冷、变热,气候变化都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期。因此,在天气变化时,老年人等体弱者一定要做好防范,特别是秋冬季节,保暖措施一定要做好。
“血管劈”死亡率超过心梗。孟庆义特别强调,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还要警惕另一种意外——主动脉夹层,通俗地说就是“血管劈了”。主动脉位置偏后,如果动脉硬化、弹性变差,人突然做拉伸后背的动作,就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其死亡率甚至超过心梗。所以,老人、动脉硬化患者平时的动作一定要轻柔、缓慢,切忌用力过猛、幅度过大。
突发心脏病,含硝酸甘油前要量血压。如果突感剧烈胸痛,怀疑是心脏病犯了,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拿出硝酸甘油含服。孟庆义强调,含硝酸甘油前一定要量个血压,这是因为血管狭窄和血压低同样会引发心绞痛,如果是前者,含服硝酸甘油是正确的;若血压低,吃了会雪上加霜。另外,含一片后等3~5分钟不见缓解,可含第二片,不行再含第三片,如果还不管用,就不能再吃了,应赶紧送医院。除了含硝酸甘油,还可以立刻嚼服150~300毫克阿司匹林。如果病人心跳骤停,旁人应尽快做心肺复苏,即让病人平卧在硬板床上,按压胸骨,直到医生来。
忠告二:烧烫伤自救误区最大
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说,老百姓急救烧烫伤的误区很多。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烫伤了,往往抱起就往医院跑,这是绝对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用流动的冷水冲至少20分钟,无论面积多大都应该这样做。这是因为人被烧烫伤后,即便脱离了热源,热量也在往皮肤、肌肉深部传递,造成进一步损伤,这时局部降温能把损伤降低到最小。
忠告三:儿童老人最易出现气道梗阻
儿童气道发育不完全,老年人的气道神经不敏感,一颗花生米、一个硬币,都可能造成气道梗阻。这种情况往医院送肯定来不及,周荣斌建议,碰到这种情况,旁人一定要立刻施以“海姆立克手法”,即救护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其腰腹部,一手握拳,对着患者的上腹部反复向上向后快速冲击,直到产生的气流把异物顶出来。
忠告四:车祸创伤增长多
城市机动车的激增也带来了无数伤害。碰到车祸伤者,处理手法很重要,特别是怀疑脊柱受伤的人,搬动时必须保护好脊柱,如果没经验就不要随意搬动。孟庆义表示,创伤最主要的死因是出血性休克,因此止血意识必须加强。方法是先要保持伤口清洁,然后局部压迫止血,有条件的在肢体的近心端扎止血带。
忠告五:老人冬季要防跌倒
每年冬天下雪后,摔伤的老人往往在医院急诊扎堆儿。周荣斌说,老年人最怕跌倒,对于这种意外最好的办法是预防,天气不好,老年人应减少外出,出行一定要穿防滑鞋,且要有家人陪同。
忠告六:急性腹痛不能小瞧
急腹症是急诊室常见的急症,临床上急腹症有几十种之多。北京急救中心资深专家贾大成说,以下几种腹痛必须上医院:1.肌肉紧张的,肚子特别硬,可能是外科急腹症;2.如果上腹痛得脸都白了,一身汗,甚至烦躁不安,一定要警惕不典型心梗;3.女性下腹痛,如果有停经史,留意宫外孕;4.上腹刀割样疼痛,如果是发生在暴饮暴食或饮酒后,要警惕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忠告七:处理中毒选对方法
如果不小心中毒,一定先判断是什么中毒,只要不是腐蚀性物质,没有超过6小时,一定要催吐、洗胃。在家可以先口服300~400毫升温水,注意温度不能太凉,否则胃会收缩,反而将毒物挤进肠道;水也不能太热,否则会促进毒物的吸收。喝水以后注意变换体位,并按摩胃部,可洗得更完全,再催吐,直到水清亮为止。贾大成提醒,对于毒物不明的,第一次的呕吐物最好留着,以便送到医院进行毒物检测。如果是腐蚀性毒物,如84消毒液、硫酸等,不能催吐、洗胃,否则会导致穿孔,可以给患者喝牛奶、蛋清、豆浆、生植物油等保护胃黏膜的液体200毫升。
忠告八:昏迷也别忘保持气道通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秦俭特别强调,突发急病之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昏迷后误吸导致的窒息。所有急诊病人,凡是发生了昏迷、昏睡,甚至醉酒,一定要保持气道通畅,这方面有很多血的教训,因此遇到病人神志不清,首先要清理其嘴里的假牙、分泌物、异物等,一定让其侧卧,将双手合在一起放脸的下方,一方面保持头部的稳定,另一方面可让口腔里的呕吐物、分泌物流出,以免发生误吸。
相关链接
医疗剧常犯哪些医学错误
剧情谬误1:车祸现场直接把伤员拉出来。
专家纠错:车祸现场不能随意移动伤员,若伤员正身处危险境地,救助者应以不扭动伤员体位的方式,将伤员移到安全的地方。注意应该平行搬运。如果伤员昏迷,应垫高其背部,使其头稍后仰并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中的呕吐物,防止窒息。不要摇晃伤员头部。
剧情谬误2:自称医生站在马路中间给病人输液。
专家纠错:救护人员在紧急现场救助中不可能随便相信一个自称是医生的路人,更不可能让其输液。正规的救护车上肯定配有活动输液架。急救车上的医护人员都具备进行急救的能力,一般来说是不会让别人来动手输液的。
剧情谬误3:胸外按压频率慢能救人吗?
专家纠错:胸外按压的频率应该为至少100次/分;胸外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cm,胸部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成人胸外按压∶通气比例推荐为30:2。同时强调持续按压,按压间断不超过10秒。如果按压的频率太慢难以达到抢救效果。
剧情谬误4:无菌手套扔进生活垃圾桶。
专家纠错:在医院里一般会有两种颜色的垃圾袋,其中黑色的是放生活垃圾的,黄色的是专门用来放医疗废弃物的。使用过的无菌手套属于医疗废弃物,不能丢在生活垃圾桶里。
剧情谬误5:抽血200毫升化验太离谱。
专家纠错:一般抽血化验2-4毫升基本就能满足检验科用量了,最多抽血10毫升已经算是多的了。抽200毫升的血化验不但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医学道理。
剧情谬误6:挂9%生理盐水不靠谱。
专家纠错:医疗用的生理盐水一般是0.9%的氯化钠水溶液,因为它的渗透压值和正常人的血浆、组织液都是大致一样的,所以可用作补液以及其他医疗用途。剧情中出现挂9%的生理盐水的“医嘱”,显然不科学,被网友戏谑“腌咸菜”。 (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