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家庭医生
编号:12512164
巧妙识别低血糖“伪装”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8日 医药经济报
巧妙识别低血糖“伪装”

     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 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就属低血糖。低血糖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导致心脏兴奋,血管收缩,从而产生多汗、饥饿感、震颤、心悸、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这对糖友们已非常熟悉,多会引起注意而得到及时处理。但有时低血糖也可能巧妙“伪装”自己,让人难以识破。

    “伪装”背后的秘密

    低血糖症的“伪装”跟心脑关系密切。脑细胞能量储备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绝大部分要依赖血糖供应能量。当低血糖发生时,大脑皮层受到抑制,继而波及皮层下中枢、延髓,能量代谢障碍殃及大脑,加之患者容易罹患脑动脉硬化,大脑供血本身就不均衡,血糖下降后,脑组织因供能不足而发生障碍,就会出现偏瘫等症状。

    若本身合并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更易引起心肌劳累而发生缺血缺氧、心律失常、心绞痛等,从而掩盖低血糖常见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而老年人常有多系统器官功能减退,糖尿病病程中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身体对低血糖的信号不敏感,因而无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症状轻微不易察觉,这也为低血糖症“伪装”提供了便利。

    “伪装”可识别,重点在预防

    如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抽搐、偏瘫、精神异常或胸痛等心脑系统相关症状,要提高警惕,以防是低血糖症的“伪装”。在送医过程中,如患者伴有无脉搏加速、皮肤湿冷、多汗等交感兴奋症状,可先服用含糖食品,并尽快检测血糖。低血糖如未及时发现并救治,脑细胞会因供能不足而坏死,造成脑损伤,患者会很快昏迷或死亡。

    预防低血糖“伪装”,最重要的还是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保持规律进餐、用药,适度运动,加强自身的血糖监测。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糖控制标准相对宽松,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8.1 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11.1 mmol/L以下。老年患者易在夜间发生低血糖,晚餐后的血糖不宜控制过低。另外,应避免自己随意购买和服用降糖药或降糖类保健品,其中可能含长效类降糖药,服用极易发生低血糖症。, http://www.100md.com(文 主治医师 徐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