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慢性胃病 补虚通滞 以润为降
沈舒文学术临床经验(2)滞损交夹是慢性胃病具有共性的核心病机。故治疗理虚滋胃补脾气;开痞除满调气机。
沈舒文治胃病养阴重于补气,胃病虽脾与胃同时受病,然阳明胃腑阳气隆盛,邪滞于胃最易化热,化热则伤阴,胃阴虚多于脾气虚,用药以润为降。
对慢性胃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早期,沈舒文教授认为疾病迁延不愈,久病必虚,但虚中常兼滞,进而认为,滞损交夹是慢性胃病具有共性的核心病机。在疾病的进展中,因虚而滞,因滞而虚,虚滞因果相关联。若以正邪辨病态,疾病常处于正虚与邪滞交错的证候状态,且虚与滞变动于彼此的盛衰变化中;若以标本辨虚与滞,虚为本,滞为标。虚以气阴两虚者多;滞有气、湿、食、络之别,且多呈兼夹之势。
根据清代医家薛生白“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湿热病篇》)之论,沈舒文认为,胃病者,其虚多在脾,其滞多在胃。辨虚损,要区别气虚与阴虚;辨其滞,先辨析滞与虚的相关性。气虚病多偏于脾,脾气虚运化有所不及,因虚而滞,气先滞于胃,谷不转精便为湿滞、食滞,气滞在经,久滞入络,便为络滞;气虚及阳,中阳虚损,寒从中生,便为寒滞。故而胃病脾气虚常与气滞共存,与湿滞、食滞相兼,与络滞同现,阳虚与寒滞多并见。阴虚病多偏于胃,胃阴亏难以濡络,胃络有所枯滞,“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也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29 字符。